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病人安全談急診暴力
2013/05/26 17:22:58瀏覽1556|回應0|推薦2

近年急診暴力問題頻傳,最近的相關話題就是,因「黑枝」大鬧彰基急診的暴力事件,而有立委結合醫勞盟及民間團體,跳出來一起召開記者會,要求修正刑法、醫師法及醫療法,接著邱署長在訪問世界衛生組織並參加WHA期間,也特別就此全球性的問題跨國喊話。微笑

由於暴力行為不只威脅醫護人員的人身安危,也可能因此而延誤或耽擱重症病人的黃金治療時機,病安工作者不能不加以重視。

為嚇阻急診暴力行為一再發生,衛生署雖已多次召開過會議,但很可惜,至今似乎仍無積極有效的對策出爐,頗讓醫界失望。

依靠上述團體所提出的警力,及制度面的改革固然也很重要,但內部的徹底自我檢討也有加強的必要。

格主在過去幾年的病安訪查中,沒有印象看過,有任何醫院把急診暴力事件當作RCA案例呈現在受訪書面資料當中,其實這些事件都很適合做根本原因分析的。

國內外的調查報告顯示,急診醫護人員當中,有4到6成曾實際遭受暴力攻擊,如果加上廣義的語言暴力(如被辱罵三或四字經或被大聲吼)、性騷擾、偏執狂式的跟蹤行為等,可能就有更高比率的受害者。

這些暴力行為,不是只因社會風氣敗壞,或個人修養或素養不好的問題。尷尬

讓病人情緒不穩定的誘因很多,不單純只是溝通不良或醫護人員的口氣、態度不佳,常見的問題還可能包括等候區的空間太小、人多擁擠、照護人員經驗不足以致手腳動作太慢、看診動線不流暢、等候時間太久、警衛人力不足和其維持秩序的攻能不彰等等。

此外,一般認為對方有喝酒或有藥物濫用(Drug Abuse)的前科,都是要注意的危險因子,但事先通常都掌握不到這些訊息。尷尬

其他有施暴傾向的病人,學者Newton(2012)及Tishler(2013)認為還有一些徵兆可循包括:有精神病史、嗓門很大、帶恐嚇語氣、罵髒話、無理要求、握著拳頭、35歲以下有攻擊性行為的男生、無業遊民、無家可歸、智商稍低、侵佔別人的空間等習性。

事實出手打人的施暴者 ,除了極少數情形是因個人恩怨以外,常常不是病人本身而是其家屬或親友。ㄟˊ咦

總而言之,急診暴力的確是病安領域很重要,又很棘手的社會問題,雖然是防不勝防,但病安工作者應該可以協助檢討,並擬訂改善策略。建議每一個案例都需要通報,且應依傷害程度的大小,善用RCA的手法做檢討改善,而院方對受害著的員工更是少不了精神支持與熱心關懷,最好可透過Debriefing 預防創傷後症候群(PTSD)的發生。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tsafetyrm&aid=7664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