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病人安全談麻醉後恢復過程的照護常識
2022/06/20 10:55:38瀏覽2682|回應0|推薦0
醫院的恢復室(英文又簡稱為POR, PAR, PACU)工作中,最重要的即是Discharge Criteria的落實評估、執行與紀錄,然而在某些醫院卻是長年使用不知從哪裡抄來的,或是獨自發明的恢復室病人評估表,不管它已經被慣用多少年,格主發現這麼多年來,在這些醫院的恢復室裡可能都沒碰過太大的問題,所以[很舊」版本的評估Checklist就不曾被提出來檢討或修訂過任何細節。


格主想起幾年前在病安訪查輔導的過程中,曾經發現有好幾家醫院顯然已經都把監測SPO2的習慣當作是常規,
卻一直都沒把它正式納入評估表或紀錄在像樣的Checklist 中,當作病人可以離開恢復室的一個依據條件,究其原因是使用的表單並沒有SPO2的評估欄位,也不曾聽過Aldrete score講到這個名詞,這真的就是太奇怪了!

這些醫院的表單從不考慮修改或重印的原因,到底是困難在哪裡?格主曾建議當時看到的規範,並不符醫院評鑑時所強調的說寫作一致的原則,Must do something! ,但卻仍被當作耳邊風。


既然有測量也有數據,那就應該要有正確的紀錄。所以本人建議醫院應順應潮流參考Aldrete scoring system或White score並修訂成比較理想的恢復室Discharge Checklist。


反正電子麻醉紀錄的時代早已來臨,恢復室的紀錄早晚應該一併修改,才是爲了病人安全該做的事。想到這幾年醫院督考和評鑑都連續停辦的台灣,病安只能龜速去求進步嗎?


原則上最為人所知的就是Aldrete score,共有Phase I~III在美國因為門診手術佔很大宗,而且比國內的佔比多很多,所以Day surgery(當日手術)的照護過程較細膩複雜,但停留在恢復室的時間不管多久,符合8分以上就可以讓病人回普通病房了。


它是一個yes or no 的工具,用來決定離開恢復室的時機(readiness PAR discharge)。然而關
於Aldrete score, 事實上似乎也有它不夠完美的地方(side effects, shortcomings)。例如HR 只有35/分,或120/分也照樣可以離開PAR回病房。甚至病人處於很痛的狀態,有嘔心retching或嚴重發抖shivering,不能伸出舌頭也講不出話來,所以即便有這些症狀,依然會被判定可回病房或離開醫院,換言之並不是沒有缺點。


原始的Aldrete score,是由一位墨西哥麻醉醫師在美國於1970年所發表的,主要是針對  Limb Activity上下肢的活動,Respiration呼吸,Circulation循環,Consciousness意識及Color膚色等作評估,當年血氧監測儀尚未問世,更談不上普及,所以用顏色/膚色來判斷氧化oxygenation的徵兆。後來在1995年修訂的版本Modified Aldrete Score才把血氧飽和度納入評估。目前應該算是全球最標準和最普遍的discharge protocol。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它的check items並未包括:1、疼痛是否有妥善控制2、沒有針對nausea and vomiting 和 3、傷口流血(Surgical bleeding)做評估。


除此之外,恢復室的醫護人員可能對病人能否聽從指令(follow command)如深呼吸,握手,把頭部抬高(head lifting),把舌頭伸出來,咳嗽等等,代表沒有運動神經被阻斷(motor block) 及血壓BP在術前值的正負20%以內, 心跳大於或等於每分鐘50以上,100以下 ,血氧飽和度大於或等於92%(吸入room air)或如有吸入氧氣時,大於或等於 95% 都是他們的常識。


以上都是POR,PAR或稱PACU最基本的常識,自從Covid-19肆虐全球,尤其最近在台灣的疫情嚴峻以來,一般民眾已普遍瞭解監測血氧的意義與重要性。術後病人安全的評估必需摸清楚Discharge Criteria
不可不知modified Aldrete score的優缺點和它的存在,這是本文最後的結論。



<延伸閱讀>
麻醉恢復室與病人安全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tsafetyrm&aid=175238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