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新冠肺炎大流行、家庭暴力與病人安全
2020/04/10 15:42:13瀏覽1399|回應0|推薦1
隨著新冠肺炎(COVID-19)的大流行,另一個正在爆發的全球公衛問題即是~些有政府使用暴力強制執行居家檢疫(Forced home quarantine)所帶來的家庭暴力(Domestic Violence以下簡稱DV)或親密恐攻(Intimate Terrorism)。尷尬

這一陣子,國人一聽到聯合國UN或世界衛生組織WHO都覺得很"感冒",但來自這些地方的訊息又不可不知無奈,至少站在病人安全的立場,我們還是中規中矩,要Think Globally, 但可以Act Locally。


聯合國UN 祕書長 Antonio Guterres於上星期天,公開向各國政府呼籲:請將女性同胞的安危擺在第一!


這是因為各國為了控制疫情實施「封城」,而限制民眾外出或隔離特定人士,所產生的相關亂象。


根據CNN及美國各大城市的媒體報導,家庭暴力事件自2、3月以來有不斷增加的趨勢,幾天前有年青人因擔心自己被感染,而舉槍先將女友打死後,自盡身亡。
<公益訊息: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自殺不能解決問題 有困難讓我們一起尋求協助 安心專線(0800-788-995)或撥打生命線1995及張老師1980,亦可提供適當的心理支持。>


隔天在剛實施居家自肅(Soft lockdown)的日本,有位五十幾歲的男士,因被老婆抱怨疫情導致收入減少,憤而在酒後出手打死她尷尬


加拿大的溫哥華,據說民眾打家暴求救專線(DV Crisisline)的次數增加300%,在前述UN的資料中,法國加南非在Lockdown禁足令開始實施後的第一週,就有9萬例暴力事件的通報。

其他在武漢封城中,打求助熱線的受害者也曾有
加3倍,馬來西亞及黎巴嫩增加2倍的數據。其他如巴西、德國、澳洲及疫情嚴峻的西班牙、義大利、英國、荷蘭、土耳其等也都不是例外。


可想而知,造成家暴行為的原因很多,如:來自各方的壓力(身心)及恐懼心,如防疫指揮中心訊息,或公司老闆的濫權、監控或限制外出的自由,生活環境(人多面積小),衛浴只有一間,另一方面又怕感染,而必需維持安全距離家中有其他疾病的病人需要照料學童上下課有接送問題,需定期帶老人家去看病必需外出輪流採買生活必需品學校關閉尚未開學目前沒工作但接下來可能被停薪或解僱夫妻常吵架又沒隱私孩童很愛哭少有安寧時刻,老公易怒且有施暴傾向.....且不止一次。尖叫


在這些狀況及條件下,受害者可能是家中被看不順眼的任何人,老少都有可能遭殃。但這次新冠肺炎大流行,似乎鎖定有親密關係的夥伴居多,原來是夫妻關係的,因此而要求離婚的也在增加中。


暴力行為有很多種,不一定是以拳打腳踢的方式傷害對方的肢體,依照定義,不理不睬也算是「暴力行為」,也不一定是徒手施暴或使用任何工具,或武器攻擊對方的情形或將對方用力推去撞牆,或從樓梯口將人往下推的案例報告,也有恐嚇或用語言侮辱或強制性行為或虐待(Abuse/torture)。


暴力是WHO從2002年就開始重視的問題(World Report on Violence and Health),據說全球每年因暴力而死亡的人數竟然多達140萬,它包括孩童的虐待、棄養,小流氓的暴力、性暴力,虐待老人殺人自殺及大屠殺等等。

暴力的健康問題有憂鬱症
吸菸吸毒HIV感染性病,WHO為了持續開發上述目標的解決方案,自2016至2030共設定了17個目標及Agenda,但台灣不在WHO裡面參與,所以在此不再深入談論如何預防暴力。那家暴(DV)與病人安全有何關係

其實DV本來就是一個病安的問題,因為它常常可能涉及診斷錯誤,而變成醫療疏失甚至醫療爭議事件。

在急診工作的醫護人員,通常強烈懷疑可能是DV時,會因為陪同就醫站在受傷或受害者身邊的,可能是加害者(施暴者),而沒有主動過問,受傷者可能怕還會被秋後算帳,所以不敢說實話,或詳細描述受傷的機轉。


站在主持公道和支持弱者的立場,醫護人員或許會
通報縣市政府專線或是報案110請求協助,但通常並不會主動介入,也沒有通報的義務。尷尬


總而言之,可喜的是國內目前還未因被居家檢疫或隔離,而惹出太多家暴案例,大家只要以平常心對待這些疑似DV的病人,相信國內的急診ER自有SOP。

只是防疫期間,看診的流程不同,對外傷的警覺性應該不會因為新冠肺炎而忽略,所以診療的該做與不該做Dos and Dont’s,就需交給專業
判斷包括社工師及心理師的介入與諮商,但確保病人的安全是第一原則,除了避免誤診以外,自己的安全也非常重要!微笑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tsafetyrm&aid=132429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