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宋人眼裡的唐人書法
2012/04/04 05:10:49瀏覽270|回應0|推薦2


資料來源:

王元軍(2008)。唐人書法與文化。台北市:東大。

一、唐人善書遠勝於宋:

(
)歐陽修說:

「書之盛莫盛於唐,書之廢莫廢於今。」又說:「唐之武夫悍將暨書手輩,字皆可愛。今文儒之盛,其屈指可數者無三四人。」


(
)蘇軾說:

「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書至於顏魯公。」認為唐代顏真卿已達到書法藝術的頂峰,書法風流已為前賢所占盡。


二、唐榮宋衰之因:


(
)唐榮之因:

1.
帝王提倡:

宋之《宣和書譜》上說「上之所好,下必甚焉」,認為是帝王的提倡,所以「唐三百年,凡縉紳之士,無不知書,下至布衣、皂隸,有一能書,便不可掩。」

2.
當官要考:

宋人
馬永卿在其《嬾真子》中說:「唐人字畫見於經幢碑刻字者,其楷法往往多造精妙,非今人能及。蓋唐世以此取士,而吏部以此為選官之法,故世競學之,遂於至妙。」


(
)宋衰之因:

1.
帝王不倡:

歐陽修《集古錄》說:「今文儒之盛,其屈指可數者無三四人。非皆不能,蓋忽不為耳。」且宋之「士大夫務以遠自高,忽書為不足學,往往僅能執筆。」


2.
當官不考:


北宋時,吏部銓試被取消,進士可以不經過試察書法優劣等,直接授官。

考試又實行「謄錄」制度,把試卷讓人另行抄錄,以防考官識別筆跡而作弊,書法的因素漸不被重視。


附錄:唐代的干祿書法


()干祿書法的興起:

1.招官員及庶民學書:

於弘文館招京官、五品以上文武職事學書;國子監下設書學,招文武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學書。對學生要求是:「所習經業,務須精熟,楷書字體,皆得正樣。」最後根據學生成績好壞「然後審官」,「通七者與出身,不通者罷之」。此為書法干錄之一途。


2.於科舉考試中設書科:

常貢之科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書、算。書為其中之一科。

3.選拔官吏有明確對書法的要求:

「凡擇人之法有四」:即「身言書判」,其中「書」要求是「楷法遒美」。考試程序是「始集而試,觀其書判;已試而銓,察其身言」。如果人多不能一一查驗,那就只試書判。

4.武將參加文選亦有規定:

武夫求為文選,取書判精工,有理人之才而無殿犯者。

5.各政府機關需要楷書手

弘文館30人、史館25人,集賢殿寫御書100人、祟文館2人。


()干祿刺激與唐代書法的發展:

1.幼年勤奮學書:

據說杜甫九齡書大字;徐浩自稱他小時便工於翰墨。大理人馬正,幼年法己具老成之。社會以此較能,朝廷以此科吏,掀起一股不小的學書熱潮。

2.崇尚書法風氣:

張旭在東都洛陽天宮寺作草書,「都邑士庶」傾城而出,讚不絕口。
楊凝式「在洛多遊寺道觀」,寺廟之僧「必先粉飾其壁,潔其下俟其至。」「遊客無不嘆賞。」
書法在唐代,不僅「臣子無不以此相高」,而且當時的一般老百姓也都有書法涵養,書法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書法欠佳者往往會受到人們的嗤笑,能寫得漂亮的書法,不僅能官入仕,還可以作為炫耀於人的資本。觀看唐時人家,庭屏障多以書法來裝飾。可以想見其書風之盛。

(三)干祿影響下的書法風格:

1.工楷端整:

干祿書法說到家是一種實用書法,不可避免地決定了它的面貌以工楷的形式出現,並決定了其端莊、整飭、易識的特點。大凡呈文、書信、奏章、碑文、抄經是其主要的應用範圍。


2.千人一面:

干祿書法並不固守某派,特別為皇帝大臣所推崇的書法,成為時尚。如唐太宗之世「宮中有羲之真跡,民間則習智永所書」。僧懷仁搜集王羲之墨跡而集成「聖教序」,受到唐高宗的重視,眾人紛紛效法。唐玄宗字體肥腴,引得「經生字亦自此肥」。盲目師法的結果必導致千人一面的局面,終使眾多書家雖工楷可愛反被人忽視。

3.邁向審美:

而管領書法風騷的書法仕宦中人,則因其豐富的學養、淵博的知識和高於一般人的審美情趣而不受到干祿書風的影響。他們是出自於干祿,但卻能突破干祿、邁向審美。

 

(四)影響干祿書法特色的「開成石經」和「干祿字書」:

儒家經典在流轉、傳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各種差誤,為了樹立學習的範本,唐便樹製石經。

(1)《(可點選):


唐大和九年(835),宰相鄭覃奏請,「請召宿儒奧學,校定六籍,準後漢人故事,勒石於太學,永代作制」[1]。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艾居晦陳玠等奉詔刻《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孝經》、《論語》、《》等十二種儒家經典立於長安國子監內,經文共刻於114座碑石上﹐每石兩面刻,共有650,252字,史稱《開成石經》。


《開成石經》是唐代所作標準楷書,北宋年間數次遷置《開成石經》,最後移至府學北墉,即形成今日之
西安碑林



(2)《祿(可點選):

唐顏元孫撰,在唐代宗大曆九年(774),其侄子顏真卿出任湖州刺史時,書錄《干祿字書》,並摹勒上石,立於湖州刺史院東廳刊之於石,使干祿字樣流傳甚廣。蓋文字經過演變之後,形體筆畫言漸為一般人所不解。此書每字分俗、通、正三體,收祿了當時已通行的簡化字,此書共整理漢字804組,凡1656字。考辨甚詳,有利於當時書寫規範的建立,因此書為章奏、書啟、判狀而作,故稱「干祿」。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rincipal212&aid=6293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