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07 22:28:12瀏覽3074|回應7|推薦27 | |
昨天中午一邊在餐廳吃午飯,一邊看電視新聞。「頭條」映入每位顧客眼底的連線是:「劉表毆人事件的警局現場」。 坦白說,我實在老大不願意的,看著這麼一位讓人從眼裡到心底「很不舒服」的新聞人物,配著飯菜咀嚼下肚。 但這已經不是第一回讓人感受倒胃口,媒體報導完全是以「負面人物」的消息掛帥,成為新聞報導的主流! 而且這些負面人物涉及的負面新聞,基本上也不是瞎米牽涉國家經濟或社會民生的大事兒!而主要是能「引發觀眾的情緒與咒罵」。 最近從「中指蕭擋救護車」,一路到「劉表毆打殘障人士」,乃至軍方醜聞的「雷陳聯姻計畫書」串成一系列;倘若這些人名聲太「臭」,我們稍微浪費個一分鐘的生命時光,罵他個幾句也就罷了。 但媒體的如此「逐臭」,每日篇幅與報導格局進一步加大,每每實在讓人「難掩口鼻眼目」,這又該怎麼辦呢? 台灣媒體環境如此自由民主,照理說應該能提供「多元可口、享盡各地」的資訊美味。但如今,台灣媒體頗有一種「清楚又扭曲」的結構程序交織構成,並且人人習以為常了。 這個結構程序,主要是以 1.「電視新聞頻道」為每天傳播擴散的核心驅動力,2.每天「四大報」提供各種背景說明與關鍵者的反應後續,3.而包括狗仔在內的週、月刊「雜誌」,則負責挖掘更多內幕及爭議點的放大分析,彼此環環相扣。 而這三種媒體型態之間,也從「日、週、月」,彼此互為「循環、追蹤、補充」,輾轉搞熱特定話題。 這當中更進一步擴大,隨時配合來自網路社群中的「轉載、放話,與庶民評論」,再具備某種針對性的互動碰撞,給予更多的折騰攪動! 而這就是如今台灣民眾,所身處的「媒體環境模式」!永遠不用期待有任何一派的光明美德,而幾乎九成以上都是以「負面報導」為主流! 「負面人物」與「負面報導」並非有錯,而是台灣整個民眾所曝陳的「媒體信息歷程」,看似開放多元,其實整個核心是很封閉的! 台灣媒體缺乏「建設性的理性分析」,尤其缺乏「結構性的觀點思辯」,這早就不是「新聞」!也根本是不用多所探討的嚴重事實了。 整個台灣「媒體信息歷程」如今最嚴重的,是形成完全是以「批判」,做為主要論調的媒體價值和語境! 既然媒體只會批判,也都在追逐批判,於是應運而生「能被的批判對象」,便成為所有新聞報導的當紅炸子雞,所謂「負面人物」便由此成為新聞主流! 影響所及,台灣社會從媒體一路擴散到社會大眾,都在「批判」! 批判引發的「批判互動」與「批判論潮」從此無所不在!小學生也都在批判老師,計程車運將則隨時都在批判政府! 批判、批判到最後,媒體或大眾除了會批判,已經什麼都不會了!既不會「思考規劃」,也不會「創造建設」! 尤其一旦幸運的出現了「中指蕭」、「劉表」之類的負面人物,整座島嶼都因此更熱騰騰的嗡嗡四方批判,並且任由媒體報導不斷的指揮著各方批判的聲浪大小。 直到「校園霸凌」事件,批判完校長之後,校長終於下台了! 但即使整起事件現象依舊嚴重,但因為後續沒有下一位「可以繼續批判的負面人物」,於是媒體報導卻又突然逐漸平息下來、冷漠對待原有的議題一切只因為準備要尋找「另一個批判對象的負面人物」了! 當「負面人物」如此成為台灣媒體的報導主流,台灣社會將因此有何變化? 我們的眼珠與耳朵,於是將從此繫縛在一些讓人徹底倒胃口的傢伙身上了。 媒體本身,代表著整個社會的思路與溝通,由此開始煙薰著社會人心價值的各種「氣味」與「口感」。 太多負面人物充斥成為媒體主流,雖然有些許社會公理正義的呼籲,比如路人可能都因此更願意「讓路給救護車」!但媒體一再的批判到最後經常會讓人更麻痺,對於事情的本質終究於事無補;甚至更進一步比所有人,更早提前「拋棄」對議題應有的追蹤與關注。 至少在工作忙碌一整天暫歇的午餐時刻,能不能饒了我們的口腔與胃口一命,給點讓人心胸開朗、擴展視野格局的新聞多一點吧! |
|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