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06 11:57:54瀏覽3921|回應2|推薦22 | |
這應該是一段長長的夢境。 倘若選擇了以「電視媒體」築夢,「從最初,到最終的代價」是什麼? 週日清晨陽光下在異地晨起,打開電視跳著看了幾個頻道好一會兒,令我忍不住思索的,是那些令人同情的「媒體經營者」,而非那些寄掛在大樹上的不同工作崗位的媒體工作者。 去年底,黎智英的「壹電視」依然強勢開播。 想要聲勢浩大的免費贈送機上盒,收看免費電影,節目都是大牌主持人,也都是盛大且精緻的節目。 但其他眾家媒體幾乎都是封鎖消息,只在年輕及網路族群中激起些許漣漪。 頂多是在許多北市、北縣的公車廣告上,至今仍有「肚子搞大了」的漫畫廣告。 所有媒體經營層次的人都深深知道,所有黎智英的「免費」背後,都是驚人的如同江流洩地的無數資金的耗費下去。 農曆年前,旺旺投資媒體的眾家跨事業體,三千多名員工齊聚世貿場地尾牙。 中時、中視、中天等眾家媒體的總經理,一字排開,高呼旺旺集團著名的提振士氣的「旺旺口號」。 事實上,以「中時集團」為核心的九大事業體,帳面上去年一共賺了十億多。 對照著當初以200多億買下的資金投入,兩年多後至今僅年賺10億的微末比例,而這竟然是全場達三千多人,日以繼夜的工作所獲?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是媒體市場的蕭條嗎?但為何其他TVBS、三立、東森、甚至年代、非凡都大賺其錢呢? 倘若回到「市場」本質與現況來看,答案其實很簡單! 再怎麼天大願景、重金燃燒的電視媒體投資,倘若整個收視市場,就只是對應著台灣島上的這2300萬人;就算為此,有成千上萬員工日以繼夜的折騰來折騰去,那又如何? 相較之下,其他幾家電視媒體規模較小,力求嚴控一定的人力資源成本,只是單純的「做節目、拉廣告、賣節目」,反倒更有賺頭。 小小台灣,有那麼多頻道、那麼多節目,收視率有0.1%,製作群尖叫興奮? 讓人無奈的是,台灣媒體節目或內容,早已經弱智化與地方化到一個等同一個「省台、省報」的地步了! 尤其電視媒體工作者的水平與製作出的媒體內容,如此拘限了台灣社會與群眾的視野格局;於是相對的,媒體受眾回應的微薄收視率,也回過頭來綑綁媒體內容的再創新。 而這就是此刻台灣媒體的現況呢!「媒體」與「受眾」,彼此以「收視率」與「節目成本」的雙絞鍊,狠狠的「互掐脖子」。 特別是台灣電視媒體的經營本身,越是更大的集團,很明顯的越是沒有更具「人才、策略,與組織架構」能真正「打入大陸市場」乃至華人市場的。 都說是「在接觸、在談、在合作」,但實際上無論從資本談判,到合作項目,乃至推進的時間表,其實都非常的虛無! 因此,包括黎智英、蔡衍明在內,所有拿出雄厚資本,企圖雄視整個媒體市場的霸主們,最近應該都有非常深的體認,那就是: 終究手中沒有足夠的將帥之才,能幫他們真正打天下!既無法西進大陸,更難以東進國際! 分析黎智英方面,由於受限於「無法進入大陸」的市場原罪,因此「新媒體」的策略與途徑,確實是他唯一的道路。 但全世界所有新媒體內容的content經驗,在在都顯示,內容必須是更「席捲於人性慾望的善惡極致」,並且以此進行「視覺、形式與互動」的創新。 壹電視的節目概念與成品,雖然乍看之下還不錯,但題材至今只是「台灣味兒」,同時尚未掌握到由此能撬入「泛華人內容口味」的美學公約數;另外,在節目內容處理或推進到如何觸動人性善惡極致的手法上,明顯的還在摸索。 但方向是還不錯的!於是,最後的考驗,只剩下「燒錢的極致」與「觀眾的收視」能在何時出現「黃金交叉」的迸發了! 至於蔡衍明的媒體大夢,分析起來最無力也最可怕的是,已經兩年多,竟然還無法順利進行一場「媒體資源整合」! 即使只是電視媒體本身, 一旦所有事業體的總經理必然難免「本位主義」的前提下,這將會讓所有媒體內部人力、物力的資源疊床架屋,到無比驚人的地步! 也就是這麼給2300萬人看,卻有好幾個電視事業體,手下各自好多個頻道,一大堆人手每天東作西作!令人難以想像! 再者,蔡衍明太受制於想進中國大陸的傳統「頻道落地」型態,而忽略了電視媒體本身最大的市場價值是:「節目版權」與「藝人經紀」! 事實上,透過這些燦爛奪目的「單兵」若能攻入泛華人戰場,並且由人帶動節目、由節目帶動頻道,這才應該是相對邊陲的台灣媒體,能夠採取的發展路徑。 即使旺旺能夠透過強大的資金實力,進行各種海外「購併」,但媒體的經營終究不比工廠製造食品,可以有一個輕易的SOP管理,就可以省事省心容易。 蔡衍明倘若手上沒有能「殺入華人市場」的真正悍將,而只是一些被迫管理著每天瑣碎節目與新聞、內部人事紛擾與資源協調、收視率與廣告業務數字的「大管家們」,那又如何有可能等到有一天,「大陸終於開放媒體給旺旺落地」? 媒體大夢,黎智英或蔡衍明等霸主,一旦喃喃入夢,儘管媒體與社會人心,相互旋舞觸擊的樂音,乍聽起來悠揚飽滿;但那聲聲入耳的「如夢令」詞牌,倘若重複聽到最終回,畢竟還是無奈、愁緒的情懷為多吧! 「要怎樣才能讓觀眾看過來,打敗其他頻道?」黎智英想必日夜構思於此。 「這些錢如果拿去作別的,大概可賺一百一千倍吧?」蔡衍明或許難免憤慨。 尤其是看著各家「新聞頻道」,新聞頻道永遠是最不可能落地於大陸,或在華人市場取得最大關注的媒體投資。 每天新聞內容,睜眼盡皆是台灣小島上的一堆無聊破事兒;每天節目內容,滿眼也都只有此起彼落的名嘴們在那裡膚淺聲張。 而所有真正更需要、也更適合於泛華人市場的「戲劇」「娛樂」或相關經紀,不知怎的,始終在黎、蔡等霸主們的心目中是零碎的邊緣。 真正「紅的、賺的」,幾乎都是便宜了其他諸如王偉忠在內,真正懂得媒體法則且有能力「借船出海」的戲劇娛樂好手! 如今新的一年到來,展望今年第一季已經過了一半。 一場電視媒體的如夢令,有任何改善的徵兆,或改變的聲調嗎? 但這就是台灣媒體經營者,所無以迴避的宿命嗎? 嗯~年節假日的陽光好舒服啊! |
|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