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01/26 02:42:06瀏覽5981|回應18|推薦41 | |
跌無可跌的聲望了,馬英九開始聆聽基層「馬迷」,希望重新找回彼此的感覺。 這樣的感覺與反應,照理說應該很自然、很平常的吧? 馬英九恰好正在尋找聆聽基層的機會,而我恰好寫下一篇評論文章,以及花蓮王媽媽心中一直掛念著的那份「感覺」,促成了這一次週日的探訪會面。 王媽媽先前「沒有感覺」了!如今馬英九來了,雖然沒有明說,卻順利的向王媽媽誠懇的「預支」了一份全新的支持!一整群街坊姊妹淘們,也無不慷慨解囊! 由於我自己難免會對王媽媽必然今後,將被貼上的「標籤」做為代價,有些耿耿於懷;於是在各家電視台的邀約下,週一晚上我決定讓電話連線聲音,去上濤哥的「全民開講」。至於我自己八十八公斤的米其林模樣,出現在寶傑的「關鍵時刻」。 已經很久沒有回台灣,在電視媒體中「出沒」了!這幾年在海外我已經都是在「經營管理」電視台。如今我的心態,調整到如同「忍者」打扮兩下,重新「潛入」台灣的政論節目中。 在這些位置,聆聽許多名嘴們的高見,並且環視周遭的反應,我心想,是否會觸動一些有意思的感受呢? 坦白說,電視節目中我說的並不多!換句話說,我其實也不知該怎麼說。 一方面,我已經有點兩岸或國際人士的陌生思路了,另方面,我所長年見到、接觸到與觀察到的「基層」或「馬迷」,顯然和好幾位名嘴們所見不同。 說王媽媽是「馬迷」,當然是很OK的!但這些即使是基層婦女無怨無悔的「馬迷」,向來也不見得是所謂的「深藍」!她們連國民黨都沒加入,對於國民黨提名的人選也從來不是照單全收、力挺支持。 那「她們」是誰?對於馬英九此刻所面臨的支持度流失,王媽媽「她們」的作用,在哪裡? 因此我自己覺得在這一次的探訪王媽媽,真正值得去觀察、思考與分析的起點,應該是那個原因複雜而描述起來卻很抽象的「馬英九流失了哪些基層,以及這些基層應該如何找回來」的問題!而並非他施政哪裡好,哪裡壞;哪裡快、哪裡慢的後續細節。 參加了週一晚上的政論節目,其實感覺起來也很有意思的! 從主持人到來賓,大家都好著急!也有幾位從頭到尾,都悲觀或責怪的認為,馬英九做的一切都沒有用! 我發現即使名嘴之間,也大多仍是:男人都要看「政績」,女人都是說「感覺」呢! ![]() 提到過去對於所謂「深藍」族群的印象,那是早在「李連宋」的時代逐漸成形,也幾乎都是「支持統一、國民黨死忠、反民進黨綠營到底、外省」的基本形象。 馬英九勝選執政之後,成為藍營的共主。但顯然這些傳統印象中的「深藍」,無論對於後來施政乃至各次地方選舉,顯然並非真正「支持到底」的狀態。 特別是馬英九歷經「八八水災」的衝擊之後,基層這些過去的「深藍」批評聲浪,有的甚至比對手還要激烈!這當中「急統」的,嫌他兩岸進程太保守;「反綠」的,嫌他對民進黨太軟弱;乃至「非主戰性格」的其他深藍,也在美國牛肉、流感疫情的接連政策處理上,被搞的火大或煩悶。 嚴格來說,最近對馬英九「批判最力的、用詞最甚的,質疑且最沒信心的」,幾乎都是這些偏靠「深藍」的族群。 至於憂國憂民的知識份子們,則一直緊咬著他們堅持馬英九「性格」中的自戀或軟弱,對於「人格」中的廉潔或謹慎,則不屑一顧。 我自己觀察包括王媽媽在內的這些「馬迷」,她們或許對馬英九失望,但她們和「深藍」族群或知識份子的角度,卻有結構上的徹底差異! 比如我媽對於馬英九的注意,是從經國先生時代就開始了。這當中歷經了幾十年政壇風波的長期觀察,來回確認這個人確實清廉又優秀!再加上外表又帥,這才逐漸變成「馬迷」。 最明顯的例子是,女性族群的「馬迷」們一開始,就完全打破「省籍差異」! 週日和王媽媽一起提出建言的婦女街坊們,本省、外省各種口音都有。 王媽媽說她們「馬迷」對馬英九的狀態是「信任」,而不只是某種意識價值的「認同」!這是長期從一個人格與行為表現所累積下來的,是非常深遠的如同做生意的「信用」;所以可以預支借貸,也可以賒欠周轉。 真正的「馬迷」,當然是那些願意「長期追隨與陪伴」的一群!他們並不傻,他們只是選擇了信任。畢竟所有願景的實現與印證,都需要時間;即使佛陀和追隨者也歷經誤解嫌棄,摩西和追隨者也歷經困難遲疑。 而馬英九至今的表現,也並沒有像陳水扁那般,從根本上「背叛」支持者的信任!「馬迷」們失去感覺的關鍵,是一種「逐漸充滿疑惑」的過程;比如,為什麼不夠強硬?為什麼陳聰明不下台? 有許多「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但那核心的「信任」始終並未失去。 而在這一場有機會聽到「馬英九完整溝通說明他的考量與作法」之後,儘管細節方向「馬迷」們不見得聽得懂,但最核心的「信任」卻因此足以重新閃閃發光。 我自己在政論節目中聽到各種「恨鐵不成鋼」的急切,以及要求「施政成果與具體表現」的知識份子批判。仔細聽聽,節目裡解說的種種,其實或多或少是來自評論嘉賓自己的焦慮。 這些與所謂真正的「馬迷」們,在面對馬英九所具備「時間的容忍」與「節奏的期待」上,全然是不同的成分與方向。 因此這裡顯然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那就是: 馬英九要重新贏回支持者的「感覺」,究竟應該從「深藍」找起?還是應該從馬迷當中的「深馬」找起? 當馬英九嘗試去聆聽基層的同時,究竟是哪些「深藍」或「深馬」群眾,才願意同樣耐心的回過頭來「聆聽馬英九」呢? 嚴格來說,台灣的媒體環境無論偏藍偏綠,新聞或評論節目都一樣,基本上都是「拒絕聆聽當政者的政策論述」的。畢竟這樣做節目很無趣!分析批判的節目來賓,也不見得能夠進行專業敘述! 而基層民眾也往往只能從媒體中獲得「碎片的、概念的」訊息,並且參雜各方「耳語的、訛傳的」說法。而這會不會才是讓各種「疑惑」,慢慢累積成「憂慮」「不滿」的關鍵原因呢? ![]() 我觀察到,這一次馬英九非常仔細做筆記,並耐心的逐一向王媽媽她們說明。 許多人批評馬英九做筆記,但這個動作對於婆婆媽媽們,可是「既感動又榮耀」! 可以想像,要成功的對基層歐巴桑們「解說政策方向」,對於一位學法律政治背景而非出身電視主持、懂得迂迴溝通的馬英九來說,恐怕更不容易! 但當天,馬英九的「態度誠懇、尺度開放,與博聞強記」,仍然讓人印象很深刻!一位街坊阿姨自行的解讀是,「哈佛畢業的真的好優秀喔!那我兒子也要讓他念哈佛」。 尤其有關「蘇花高」與「ECFA」的複雜議題,馬英九回答應該算是很深入淺出,顯然這已經在他腦海中千錘百鍊的思考過了。 而馬英九還曾幽幽的提到,他自己也曾經被開了12張罰單,讓他可以拒絕前來要求因為交通違規而想「銷單」的國外使節。另外,還包括他自己在17歲第一次到花蓮太魯閣,看見的壯闊風光既「秀」又「奇」、讓他震撼花蓮之美。 對於基層民眾來說,馬英九許多引人入勝又和常人同樣共鳴的小例子,更讓歐巴桑們聽得目不轉睛,比看電視還入神! 除此之外,我也特別注意到,馬總統與基層婦女「馬迷」之間,有一種全新的「關係氣氛」! 雖然他已經不是過去那般逼人眼目的「小馬哥」明星光采,但此刻因為歲月加上「眼袋」,而讓他素有的溫和與誠懇,開始進一步展現了些堪稱是「Pre(前)-老馬哥」的「成熟操勞的溫和與誠懇」。 尤其他為國事奔波、眾所皆知幾乎不休假的狀態,一旦當著面,讓婦女們仔細端詳他的略形蒼老,顯然瞬間激發了在場婦女們大舉的「同情心」! 這裡讓人有趣的新發現是,顯然讓婦女們「心疼」,要比讓婦女們「著迷」,還更能瞬間讓馬英九的「支持度」由黑翻紅呢! 這讓人想起前陣子韓國的超級師奶殺手裴勇俊,因為身體不適,反倒引發全亞洲影迷更強烈的關懷與支持。 一旦民意支持度,如同現在「慘跌到無所再跌」的地步;倘若這裡接下來,馬英九讓人看見的是更多的「魄力、努力」!一旦能夠配合幾個準確且成功達陣的「施政、應變」,比如剛剛宣布的新任檢察總長人選黃世銘;或許,這裡就能蘊藏著某種可能的民意新轉機! 這也是為什麼,馬英九這次以「基層婦女」為對象,展開類似他過去競選時「Long Stay」去探訪花蓮王媽媽。將自己人格完整被充分信任的核心基礎、配合展現魄力的決策,直接伸向基層,訴求重新的支持! 因為,政治人物對基層最有效的訴求,並非電視上的那種「大聲疾呼」,反而其實就是簡單的「聆聽」,然後「說明」! 馬英九所見到的台灣媒體環境,特別是交相呼籲的政論節目,想必在他心目中已經演變成一種「隔絕於上下」「破碎於層次」的訊息傳遞途徑;任何透過大眾媒體的傳達,所獲得的「方便擴散」與被「支解扭曲」的風險一樣高。 因此,基層面對面的接觸,從拜訪花蓮王媽媽開始,應該是「第一彈」! 重新回到競選時期,任何政治人物握者每一雙手,都會有的謙卑與素樸;配合洗刷先前被認為太過軟弱,而重新「硬起來」的施政主導與節奏!看看無論對於「馬迷」或「藍營」,能否重新一點一滴的,取回流失的支持度。 相信從中南美返台之後,必然有更多基層民眾的「失去的感覺」,將會開始被馬英九,重新呼喚並拾回呢!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