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25 15:06:40瀏覽3839|回應0|推薦11 | |
人遠在天邊,更適合打聽內幕。 如同身處在水深及胸的無盡汪洋之中眼望,同時喊一聲聆聽山谷的回音。 看到景氣潮浪之中的不安;然後,聽見媒體叢林裡的嘆息。 襲人的景氣潮浪,眼看著還要再來一波呢! 連自己都來不及感嘆,得要先深吸口氣憋著潛水呢! 觀察趨勢,要從何處著眼? 我個人還是習慣從老東家的「媒體」出發,開始「打聽」與「清算」。 作為連動著各種信息的媒體,每一則相關的新聞報導都是「計算社會波動」的位元;而在此同時,媒體產業的「廣告」本身,更是反應市場景氣絕對準確的溫度計。 但最近在台灣各媒體的高層朋友間,我以閃避敏感的技巧夾帶凌波微步的套問,原本要問的是「全球景氣與台灣的落差對比」,輾轉東聽西問下來,意外聽到的卻幾乎都是媒體在「經營生存」方面的難題。 貧乏的時代,「清算」是生存的王道。尤其在剩餘資源的「爭鬥」之前。 往往到了只剩市場的「樹根野菜」可食,才更搶得頭破血流。 「現在就算是預算幾萬塊的媒體標案,哪一個媒體不是全員出動投標?」 台灣的各大媒體,開始搶小傳播公司的生存市場,早已經不是新鮮事。 而回觀目前整個金融海嘯中的全球企業集團,別說單單媒體了,只要還不昏庸,哪一個不是在「徹徹底底的清算當中」! 媒體,向來是多麼光芒萬丈,也讓人可以光芒萬丈的奇妙所在。 媒體很多種,新聞媒體,則是當中經營成本最高的區塊。 但在台灣或任何地方的新聞媒體,「媒體人」對外儘管名聲風光,但在媒體內部,就算是好一個知名主播,其實也只是一個「生產單位」(unit)而已。 而媒體人能有多少「產出貢獻」,或者職務在流程中具備「必要與否」,該付給每一位媒體人多少酬勞,如今都被細細計算著。 還有多少「酬勞」可發呢?基本上,聽說台灣最近許多媒體的管理體系中,私下都已經先初具各單位「資遣排名順序」的清單。 等到一旦確定要開始「正式緊縮成本」了,就得要祭出這份屆時充滿嘆息無奈的「封神榜」的名單了! 高層朋友無奈的說:「帳面上是把年終獎金,挪來做資遣費吧!否則每多延一個月,可能又有不少員工又多了一年的資遣基數啊!」 公司員工究竟是「成本」,或者「資產」? 太平盛世時,這是一個道德情操的態度問題。 但如今從媒體到任何產業領域,每一個職場上的成員,從高階主管到清潔歐巴桑,都將被審視成一個被攤開比較的數字。 過去媒體的數字很不好算。 因為這其中,媒體的價值的「計算角度」,向來有其獨特。 比如說「名氣、收視」,這些過去難以被計價成數字管理的特區,在媒體產業尚未多元成熟之前,過去都是一種模糊主觀的心證印象。 如今,以電視媒體而言,滿坑滿谷的頻道讓整個產業市場從競爭到成熟,名氣價值就此成為一種讓人苦笑不得的「負面表列」;比如說: 「沒有你,會怎樣?」「收視率會掉嗎?」「廣告客戶會跑嗎?」 但眼前更嚴重的是,就算還是高名氣、高收視,但在如此嚴峻的經濟情勢下,也並不意味市場上的客戶「一定有錢上廣告」,那又該怎麼辦? 如同井底沒水,金磚做的打水盆又有何用? 「名氣、收視」說穿了與金融「衍生金融商品」同屬泡沫性質,不再如仲夏般炙手可熱如夢,如今又該如何經得起媒體廣告市場的凜冽寒冬的考驗呢? 也有朋友樂觀的表示,市場盛景時代的廣告,是源自在一種「爭輝、崢嶸」的動機。而此刻景況甚差的時節,才是企業更可以利用低成本的預算,衝刺品牌的最好時機呢! 但我的天!這絕對是廣告人自己的說詞。 事實的真相是:做為任何企業集團在「預算分配」或「財務管理」的思路之中,品牌(Branding)與行銷(marketing)絕對是第一波被犧牲的的項目。 一位負責市場行銷的主管,在向財務長說明並爭取預算之際,當場啞口無言。因為他聽到的是: 「現金只夠付你的部門預算,或你的部門薪水,你選哪樣?」 我所屬的國際集團,是亞洲少數沒受到這次金融風暴影響的集團。 但即使如此,最近內部同樣進行非常嚴謹的內部清算,尤其針對新的投資計畫,以及平日營運費用的項目,反覆要求精算。 原因無他,也不是因為「沒錢」!而是因為「沒有人知道這波景氣影響會多深、多久?」因此必須要如同準備戰場貯糧一般,開始厲行最嚴格的成本控制。 有錢有資源的企業集團尚且如此,更遑論此刻直接受到金融波動、景氣影響的諸多產業。 尤其是透過「時段」「版面」這種,買空賣空(空間)的媒體產業? 媒體的衝擊波,將會在這波金融風暴中,非常嚴重到超過想像。 據國外估計,全球媒體廣告市場,這三個月平均遞減百分之十五以上。 我所得知的亞洲幾個主要電視媒體經營,對於成本結構的檢討一如其他產業,聚餐吃飯的「交際公關」費用首先被徹底腰斬。交通出差費用及飛機艙等也銳減調降。 被壓縮的所有營運成本(Operational Cost)之中,「節目製作成本」的可調節度是最有彈性。非新聞性頻道的節目重播率(rerun program)被提高,外片採購刪減一半,片庫舊片被檢討再次重播的可能。而對於持續製作的節目,自然連帶影響從主持人到臨時人員的給付水平。 媒體人力結構中,幸運的話,「遇缺不補」還算有情有義;一切仰賴現有的人力資源,去負擔人手不足的更多製程。 最近會跑去向高層抱怨製作資源不足的,肯定頭腦判斷力有問題。 至於「減薪」或「裁員」,並非無情,而是斷尾。這對於尤其是「現金流」狀態嚴重的頻道或公司,幾乎是無法迴避的課題。 我特別感受到,無論在媒體內或媒體外,過去在經濟市場穩定架構下,所產生的「勞工權益」思維,如今也都將被摒棄或重新計算。 媒體人從「產業光芒→工作價值→發揮資源→基本權益→生存機會」逐一陷落,今後恐怕與一些被公司惡性倒閉的員工,際遇相差無幾。 而無情的媒體各部門主管,其實比基層員工還更緊張。 根據人力資源架構統計,直接從中階主管的福利、減薪,甚至裁員,往往對相關成本的數字,當下更有立竿見影之效。 事實上,無奈的勞工權益抗爭,無論在媒體內或媒體外,都將成為這波景氣寒冬中,最無奈與無力的角落。 唯一能夠堅強的角落,不是別的。 與媒體好友們聊天,大家難免略略「新亭對泣」美好過往之際,已經有人立志重拾書本,到補習班拼一下。拼的是,「高普考」。 看來看去,在景氣風沙滿天之際,能夠睜大無辜雙眼、微笑面對的,大概只有各個國度的「公務人員」。 公務員朋友之中聽到的,確實還可以繼續無憂的一如往常,相約聚餐飯局;或在這個逐漸天寒的季節,相約溫泉泡湯。 眼前看來,一旦整個社會體系在高樓大廈的喧囂場景之中,重新化身為一個艱險殘酷的「生存叢林」;這當中,大概真的只有能翩翩啜吮著「稅基」花蜜的軍公教「公務人員」,是依然能夠在環環成鍊的殺戮象限中,自在生存的族群。 不得不讓人眼紅呢! 如此嚴峻的經濟情勢,政府在更高的赤字中東想西想、南挪北挪,「消費券」都要舉債發行了,卻總不會見到政府本身針對自有開支,一如所有企業面對生存般進行「精算檢討」。 更遑論針對公務人員的人事精簡、福利減縮、效率提升等種種角度。 政府公務支出總體的逐年墊高,從來沒有配合景氣發展進行一種動態調節。 然而,隨著國際經濟情勢還在惡化,特別是就算各國政府合力也並未能受到有效控制,「公務機關人員的相對待遇」,這將是「社會生存差距」的挑戰中,接下來逐漸被逼近檢討的課題。 無論減的是窮人稅或富人稅,都是稅基「羊毛」要從哪隻羊身上剪下的問題。而始終披著皮毛大衣的公務人員自己呢? 媒體,如今都在為著自己的經營生存,在自我清算著。 但有沒有媒體,能夠好好去計算這個政府所有的「運營成本」?去算一算每個公務人員的「單位成本」? 也難怪沒有相關報導,畢竟真正能做財務分析的,早就不用當媒體人了吧! 但這種經濟情勢中,一般市井民眾還有能力去支付,平均每名公務員今後上千萬元的退休金嗎? 或者說,政府施政的計畫與項目,是否應該更多調整,以足以「大量吸納就業需求」的公共投資區塊為最優先?並且有讓社會收入水平更均衡的政策宣示或步驟,同時能「力抗」或「力撐」這波全球的經濟冰河? 此刻全球金融狀態與其說是戰場,倒不如說是如同火山噴發的炙熱與蕭瑟。 對於經營者而言,炙熱壓力如同伸手浸入紅色熔岩;對於失業者,機會蕭瑟如同來回徘徊死寂圍城。 金融泡沫,是一場黑色如夢的魔術。 好端端在家中也沒貪心、沒做壞事的人們,一生積蓄竟然可以直接在存摺帳戶中消失!無論是金融商品或股票投資的殘值。 我在美國的長輩在退休金盡付雷曼兄弟之後,感慨的形容,這次金融與其說是「風暴」,對於整個產業乃至個人的衝擊,如同一場沈默遍輻的「瘟疫」,在寧靜中死傷的速度比發動戰爭還大。 好幾個西方時事評論的部落格,都不約而同以「死神與鐮刀」的漫畫,無情的矗立在華爾街的城市上空。 而如同過去在戰爭之後的倖存沙場,殘存下來的人艱苦並未減少,幸福從不在痛苦結束後旋即降臨,所有人仍要為繼續生存而奮鬥。 殘存的企業都必須相辦法啃食每一個市場的碎屑而活,如此,更遑論企業之中如今被「清算」價值殘若螻蟻的「個人單位」了。 台灣的媒體生存環境,一向就是市場狹小、資源重疊、倍數競爭。 特別是當成熟到發爛的市場,媒體經營原本早應該走出去。事實卻是,除了這座島嶼,媒體人似乎還真無處可去? 越是如此,稍微有一點危機意識的媒體人,怎麼可以不趕緊著手張羅另外的生存專業? 早幾年,有幾位資深媒體人,已經跨入企業集團,至少在公關、發言人,或者基金會、CSR等領域,取得不錯的發展機會。 但這畢竟「僧多粥少」,如今算算,應該沒有啥位子了! 顧問公司、廣告公司、零星個體戶接案子,都只能是墊腳兩下而無法長久。 還有沒有別的「類媒體」的工作角色?這幾年我想了很久很久,說真的,真的很少很少。 尤其,對於「中高階媒體管理者」而言。 生存的尊嚴,在人生許多難堪的時刻,有時成為支撐,有時成為累贅。 有時候,人只會剩下一抹羞辱之後的苦笑,或者一道不服輸的眼淚,作為決定面對現實、重新起步的生涯註解。 對於「生存尊嚴」相較其他產業工作者更為強烈的媒體人而言,在這即將到來的歲末年初,苦笑與眼淚,應該是「開始不會感到陌生」的場景。 一位很資深的媒體老前輩,曾經這麼形容過「媒體人」: 見多識廣,卻什麼也都沒仔細看清楚; 人脈甚多,卻什麼也都沒能在關鍵時刻幫上忙; 什麼都懂,卻什麼也都沒能真正用來謀生的專精專長。 聽來讓人膽戰心驚,卻也似乎直指核心! 但毫無疑問的,媒體人此刻,連同我自己,在景氣潮浪的更深更冷之際,一定要有轉行及謀生的準備了! 我們都加油!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