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8/08 11:42:12瀏覽3049|回應6|推薦17 | |
好朋友前前前台視主播張德芬,剛出版了她在心靈學習領域的第三本書,以及翻譯美國的一本心靈暢銷書。即將回到台灣,展開巡迴的課程分享。 她發來通知的email越來越短,這一次只剩「尚智。新書。謝謝。德芬」八字真言,顯示她忙到深處無怨尤。 但這一切著實令身為好友的我,由衷開心! 德芬這個系列的前兩本書,在台灣賣得甚佳。 事實上,這兩本書在大陸賣得更紅火。光只是在「噹噹網」網路訂購銷售,短時間內就超過了十萬本。 心靈書籍在大陸其實頗為禁忌,中國大陸讀者的生活問題與看問題的方式,也與台灣或國外不同。對此,德芬展現了驚人的筆下能量。 最初沒有特別宣傳新書,在北京的發表會竟湧來了驚人的讀者粉絲,而且幾乎清一色是「工作事業有成的女性」。 好朋友間笑稱,德芬如今成了中國大陸「Old office girls」當中,所謂「什麼都有了,卻仍舊不快樂」的族群教主。 如今德芬尤其成為「不快樂辦公室女性」的心靈好友,指引她們方向、也提供具體方法。回觀她這近十年來努力從媒體的慣性角色與思路中游開,並且勇敢的到全世界花了大錢(老公John的錢)親身學習各類心靈的學派與方法(竟沒有被吸收成為信徒或爪牙),我認為她的成績與前景是值得且無可限量的。 我這麼深深的確認著,是因為我記得多年前,德芬和我share一個辦公室,且同樣處在一種媒體人的「價值茫然」狀態時,她曾說: 「尚智,為什麼我覺得,我們媒體人所說的話,最後總是這麼的沒有意義?那我們應該說什麼?又能說什麼呢?」 我冷笑話的回說:「我不知道。妳是因為媒體人的『更年期』嗎?」 不愧是北一女和台大工商管理的高材生,德芬連對媒體價值的反思與質疑,自我的發動也甚早。 我們當時的深沈對話,自然是在一陣彼此笑罵毆打中暫時結束。 還記得在我和德芬那黨政軍三台、兩大報掛帥的媒體尚稱希罕的時代,媒體人負責的信息擴散,成為打破權威壟斷、觸發民意啟蒙的絕對途徑。 當時傳播科系的教導,「新聞道德」也幾乎是每一位教授耳提面命的核心價值。 但多元價值的興起後,以及媒體產業本身的擴張與遞嬗,一旦「絕對與希罕」不再,媒體本身以及其中登載的信息,成為生活中等同於洗衣機與洗衣粉的生活可用品,不再是必需品。 而媒體人呢?也還是這麼繼續的,在媒體上訴說著。 電視上、報紙上、網路上各種角度的分析與意見,每一個觀點同樣發自於靈感乍生或費盡心思的專業本能。寫的人與講的人,同樣要花很多精神。 但價值呢?意義呢?對於觀眾讀者而言,乃至對於媒體人自己而言呢?只有當事人自己能知。 如今每天在聯合報部落格中,我每天總要去周玉蔻、黃創夏以及最新的戎撫天的站上看看。 周玉蔻「犀利又促狹」的「點出關鍵」於我而言是峨眉派、黃創夏那充滿「拆解又接合」的「鋪列全局」是武當派,至於媒體前輩戎撫天獨到的「小切口看大乾坤」則無疑是少林派的功力展現。 我自己已經很少寫政治評論的文章了,尤其身居海外,更對台灣政治動態與媒體評論的紛擾沒啥興趣。 總覺得,已經堪稱甚為透明的台灣政治,沒有需要那麼多、那麼深的解讀。 越解讀到底,到最後,幾乎大部分的解讀經由不精確的形容、類比與再定義,都成為對事物或現象本質的誤差、干擾甚至再扭曲。 但這幾位,卻是我每天認真拜讀的。 因為,他們的政治思路與分析功力,仍然鮮明的供應著人們一些看清真相脈絡的角度。這很不容易。 我認為真正好的政治評論者,都是從自己過去真正採訪的經驗中,「取歷史明鏡來對比驗證」。不留情的分析,是為了阻止惡化;筆下戲謔的預測,則是為了多少提醒。 特別是與如今電視上普遍的,唯恐天下不亂就沒發揮空間(車馬費空間)的「政治名嘴」相比,部落格裡好的評論文章,才真正繼續發揮著媒體獨特的「鑒往知來」的作用。 身為媒體人,對於自己所說的話,究竟該如何看待?如何執意、如何確認? 就如同事實真相,始終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看清;媒體人對自己的觀點與意見,是否也該同樣等距而觀? 否則就像過去我所認識,在我心目中無比樸實的鄭鴻儀,真切熱情的陳立宏,如今站在自己所宣說的意見所堆砌的堡壘上,卻恐怕再也無法任意轉身或逐風自在。 我對這兩位朋友,並沒有批評與苛責。媒體人也有其現實的生計考量,生涯也本就是自我的絕對抉擇,無論噓聲或掌聲都不重要。 只是,一旦為了凸顯一個立場的不公,深陷在另一個立場的羅網與造作之中,失去的豈只是媒體人所謂最基本,最渴望,如今卻顯得是最為困難的「獨立自由」的意志與認知呢? 包括鄭、陳兩位,以及我自己在內,媒體人各自歷經的「滄桑」,也唯有自己能知。 其實,黃創夏也曾經在「網路媒體」的趨勢前端一度起伏泅泳,戎撫天也是經歷過是否得要投身「媒體經營管理」的驅附妥協;至於周玉蔻則更是橫跨媒體黨派、堪稱掌中能翻雲覆雨的響亮人物。 但無論過程如何,這些歷程最終匯歸回到了「評論」的最終端口,只要不深陷於特定立場的泥淖,有時候不僅讀來聽來依舊深刻動人,甚至更多了些無以言喻的領悟力量。 就算是那些讀來細瑣刺人的意志,猶然藏在評論的詞語之間,如今也如同高粱或伏特加酒精揮發瞬間的獨特氣味。 我當然不好意思問他們幾位,你們的「更年期」來了沒? 眼看著媒體朋友們,好友如德芬轉向心靈領域,繼續學習與奉獻著,前輩如周、戎、同輩如創夏兄等人依舊堅守評論崗位,相形之下,我真是閒散太多。 從年輕時有話大聲說的出書勇氣,到如今,我寧可在南太平洋的夕陽餘暉中,在陽台上讀著藝術理論學派的文章,只敢對著西洋胖裸女石雕像的照片,對自己的小腹偷笑;我不得不承認,我確實已經進入了所謂「媒體人的更年期」。 對於真正絕妙的觀點,心中潮紅一片,對於無謂的垃圾新聞,情緒完全不舉;對於蘇花高替代路的政策荒謬,當場破口大罵;對於影劇版上青春小廝們的無聊緋聞折騰,卻是羨慕張望不已。 媒體人的更年期症狀完全跨性別通通有,不只是對外來信息如此,對於自己本身的想法如今也同樣看待。 如今,看樣子只能趕緊想辦法,在德芬的新書裡找些藥方端倪吧! 德芬的新書:「今天我會心想事成」、翻譯新書:「一個新世界--喚醒內在的力量」。 也請大家共同捧場,部落格上上述好寫手的精心文章!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