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勞基法和年金改革看台灣社會的短視
2017/01/31 10:45:02瀏覽752|回應1|推薦10

打著公平正義的口號,現在台灣炒最熱的議題應該就是勞基法的修法與年金改革的籌劃吧。但,有沒有發現,這簡直是完全承襲了馬政府時代的虛浮與無能,先決定了必然的失敗,然後再來用努力奮鬥來賭看看有沒有可能發生奇蹟?

勞基法的改革一定會讓台灣整體經濟競爭力繼續往下沉淪,這幾乎是無庸置疑的。傻蛋怎麼那麼肯定?其實只要跳出勞資這兩個角色,從局外人的客觀角度來觀察,這是很容易得到的結論。

現在的勞基法改革,其本質就是砍你砍我的遊戲而已。說穿了,就是內部鬥爭。要解決低薪,分配不公平,競爭力衰退等等問題,卻完全用錯方法,並把整個社會的精力都領導去做內部無關緊要的鬥爭,這一定不會有正面效果的。就像玩一盤電腦模擬遊戲,在各項參數都已知的情況下,做了怎樣的決策,後續大致會有如何的發展,是可以預期的一樣,現在這些改革都沒針對到真正的問題,只是砍你砍我大家傷,政府高調領導做秀卻民調臭的全輸之局而已。

勞基法不合時宜與台灣社會經濟長期發展停滯的問題,在於思考方式過時與脫節太大,而不是小小的不夠公平正義的小事。

我們其實是用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初期的大規模流水線的重商主義工業化模式的思維在理解與應對現在的經濟困局的,至少我們社會的思考模式與價值觀是這樣的。重商主義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用經濟進行競爭,把對方的錢賺光光來實行統治侵略的一種思想,而十九世紀的工業化是大規模流水線生產方式的一種產業模式。

先不說重商主義,先討論大規模流水線生產方式。這方式確實是很有決定性的競爭優勢的,是的,超強的,但是,那是針對十九世紀的時空背景而言,是以滿清政府那樣的農業為主的社會而言,是以供給不足普遍貧窮的時代背景而言。生產規模越大,單位成本越低,大量銷售,就有價格優勢,就能主宰市場。

主宰市場就獲得經濟的支配權力,於是可以無血的達成統治支配的侵略目的,這個就是那個時代的重商主義在搞的東西。

大規模流水線的生產優勢,也確實有其存在的理由,生產批量越大,單位成本確實是可以降低的。但這個道理行不通,卻是至少卅年前就可以發現的事了。美國的製造業就是這種大批量生產的模式的信徒吧。之前美國製造業是怎麼被日本幹死的?難道是美國工資比日本貴嗎?完全不是。到了後期,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工成本佔總生產成本的比例,是大幅降低的,更不用說當年日本的物價與薪資並不比美國低,美國製造業的潰敗,主因是思想過時。時代變了,過時的思想就沒有競爭力而已。

變的就是,廿世紀中葉戰後復甦以後,各國經濟起飛,這個世界很快就從供給不足變成生產過剩的需求不足了。從製造越多賣越多賺越多,變成製造越多存貨越多風險越大。遊戲規則早就已經改變了。傳統的製造業ERP多半還是先大膽預測需求,安排原料採購與生產排程計畫,做大批量生產,然後呢,庫存管理和現金流管理變得很重要也很困難,一旦預測失準,有大量的庫存賣不掉,就會出現驚人的虧損。再加上財務揭露的ㄧ些限制,很容易出現一個企業財報季季穩定獲利,然後某年突然冒出一個大虧損。碰到些心理素質差點的經營者就會造假拖延,讓爆發出來的虧損累積得更久更龐大。是的,所以廿年前就已經很流行所謂的接單式生產小批量生產了,這一點,美國也回頭去學日本,這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這些歷史看起來都是廢話。但不了解這段歷史,可能不容易明白傻蛋所謂的,我們的勞基法與年金制度方面的改革是根本沒救的徹底錯誤的論點。法律的設計,有其緣由,有其時代背景,絕對不是咬文嚼字的扭曲文字邏輯可以硬掰的。我們的法律就是民國剛成立,思想還在努力從清朝模式向十九世紀歐洲的工業化國家模式改變的那個年代搞出來的。人力是主要成本之一,生產力與國家競爭力就在於如何高效率的生產製造,這些都是早就過時的假設啊!讓每個人從緩慢,但有成就感的手工業轉向工序拆解大規模流水線式生產模式,並認為大量製造大量銷售可以提升國力,這些,都是過時的假設了。

之所以西方會有後續的勞資爭議,會有勞資對立,主要都是這種流水線式的大規模生產,對資本家有利,對勞工不利。資本家要承擔更大的風險,所以要佔更多的利潤分配,有ㄧ定的道理,但也給資本家太大的權力與影響力,容易產生階級對立,或是血汗剝削,反而破壞社會的安定,所以才會有基本工資與休假規定那些改革,試圖緩解這種矛盾。

問題是,這種矛盾,其實也正在過時。

隨著市場由供給不足轉向需求不足,以及自動化生產技術的進步與正快速發展的人工智能,現在的經濟問題,不是如何由大批量生產模式轉向小批量靈活精實製造就能解決的了。當生產成本的重要性持續降低,新的經濟模式會更重視創新,行銷與管理。基本上是行銷第一,先了解市場現況與未來變化趨勢,再來是創新,設計出符合趨勢潮流的新產品服務,最後是用可以適應快速變化作資源整合的管理將前兩者統合起來發揮成效。製造與執行力的必要性還是存在,但不再是主角就是了。現在管理領域的風口浪尖是如何讓企業可以靈活快速反應的有機成長,我們社會的常識,是過時的很嚴重的。

所以,當我們當前的勞基法是為了大規模製造業的作業員在設計的,目標解決的是幾十年前早已過時的問題,長遠來看,一敗塗地是毫無疑問的。去看看那些不搞生產線的科技業或軟體業吧,有哪個在守或能守勞基法的?勞基法甚至對服務業都不適用,也不能滿足勞資雙方的需求。而至於對創新事業來說,勞基法的保障,那就是個笑話。用保障作業員的思想與制度來保障工作性質完全不一樣的其它多數行業,本身就是個錯誤。台灣經濟要產業轉型的根本障礙就是過時的思想與假設帶來的不合時宜的價值觀,繼續在勞資互鬥的枝微末節上吵吵鬧鬧,只會讓大家把焦點轉移,不去面對真正該面對的時代環境根本改變的現實,鬥啊鬥的就好像已經很熱血激情的奮鬥過了一樣,然後像宗教信仰般的期待因為勤奮努力而應該要得到的獎勵那樣,這就是犯傻啦。

其實勞基法管得越少越好。政府該做的只是提供更大的自由,並引導社會資源往有效益的方向流動,再針對弱勢與陷入困境的人提供協助就好,有問題再見招拆招務實的加以解決。政府想全包,民間就會依賴政府的英明,而逃避面對現實去搞政商關係製造向下沉淪的共犯結構。法令該保障的是不應有欺騙與脅迫等等的行為,資訊要透明,讓勞基雙方不要浪費太多心力在彼此猜忌與算計,剩下的就讓勞工用腳投票,讓企業家用對提升未來競爭力有益的方式進行激勵管理,才是真正的出路。都是成年人了,都是可以出來投票選總統的人了,怎麼還用無腦作業奴工的管理思維在約束呢?

甚至可以這樣說,在不遠的未來,幾乎不需要純作業員這樣的角色了,而會是人人都是專家或經理人那樣的情況的知識經濟,需要的也會是完全不同的制度和遊戲規則。坦白說,現在創新事業最合適的組織型態,或許會是,所有核心員工都用合夥人方式任用,靠經理人可以不適用勞基法來避免一堆有的沒有的問題,而非核心業務則全面外包,其實真的要走也不是走不通的。反正錢就那麼多,圖那個勞保年金的保障,企業自己提撥體制外的退休金當作員工福利來吸引優質人才,讓經營管理可以回到本質,不是比較實在?

核心問題是台灣社會普遍沒有意識到時代變遷要調整因應的急迫性,人心與價值觀兩極,不是看大愛電視台那種勤奮樸實的好但過時的洗腦思想模式,就是急功近利不擇手段的短視思考特質,不是奴性重就是賊性重,普遍性的缺乏自尊自信與自知,所以啊,潛能無法發揮,導致社會人才不足,真有點想法要做事,沒人可用啊,需要專家找不到堪用人才,而隨便找個行政助理應徵者擠破頭,這就是問題的本質。對整個社會進行再教育,來場共識與未來方向的大辯論,或許,才是真正的當務之急吧。

至於年金改革一定會失敗的預測,大家其實心裡有譜,西方世界設計退休年金制度是在一次大戰之前,是在平均壽命六十幾歲那個時代,六十五歲退休的退休金剛剛好而已,還能有剩,當年誰想得到平均壽命會飆到七八十歲?我們就是抄到的過時的錯誤設計,所以一定會破產的,只要人口成長停止,就一定會破產,因為本來設計就是錯的。

多繳少領,那是重點嗎?繼續用延後面對問題,把爛攤子往後遞延的思考方式,根本就是不負責任。賠了就是賠了,舊帳一次清算結清,重新設計能自動平衡年金才是正途,責任不清楚,到時候徒然製造世代對立與內鬥而已。

勞保的思維主要還是停留在保障作業員的那種思想,如果人人都是高薪的專家,並以退休後需要領勞保年金為恥辱,這玩意兒甚至可以當成社會救助之用途。現在年金要年年調漲,就是吃掉加薪的空間,以大家都是作業員勞工的我們要相濡以沫共體時艱的方向在改革。這方向穩死的吧?

至於軍公教,傻蛋覺得,他們確實有部份人是領太多了,但有部份人則是剛剛好而已,甚至還領少了。要講古,台灣經濟剛起飛時,民間薪資和公務員薪水不成比例,選擇當公務員,允諾的退休福利,可以視為契約的一部份,政府無權毀約,這也沒有公平正義的問題,一樣是市場機制的。只有後來薪水漲上來了,福利沒縮水,但民間收入卻停止成長,大約是現在的退休世代,享受到不太公平的所得替代率而已。但真的每個退休老師都超邪惡的,都是吸血蟲嗎?傻蛋國高中遇過的那些老師,有的為了學生升學勞心勞力,真的很努力,即使是傻蛋這樣家境比普通還差一點點的,也很努力的教。他們的工時遠超勞工,寒暑假一樣很努力,很棒很用心的老師,如果要讓這些老師所得替代率百分之百,就算要多繳一點稅,傻蛋是覺得應該的。但同樣是老師,那種很混的,很隨便很廢的,過很爽的,也是有,而且不少。這些人領那麼多退休金,傻蛋就很不爽。現在的年金改革一定是一刀切,其實,會砍到好人,雖然對混蛋則是剛剛好而已。這是要從價值觀的基礎徹底摧毀台灣嗎?有些過去制度的不公,不好再去翻了,反正就是要設法解決的債務,但,現在的改革是用更加不公的新制度去補過去的債,沒有改革的精神與效果,只會更糟,自然也不用太意外了。

其實這些問題的根源都是政治上的極端短視。沒有先想想,理想中的未來社會該是一個怎樣的新平衡,而只是用眼前的利益在作本能反應。再加上台灣人弱爆的邏輯推理能力,推來推去只會把責任用任意錯誤的邏輯推卸到敵人身上這招,以及用外部關聯性取代因果推理的欺詐式推論法而已。一個多世紀前好用的制度和法令拿來現在套,完全無視環境條件的變化,或是拿天然資源豐富國家的福利政策套用到台灣這種只有人的社會,這種短視愚蠢的邏輯甚至成了台灣主流意識,經濟為什麼很難成長,這就是原因吧?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ndin&aid=90491716

 回應文章


2017/01/31 13:32
說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