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行銷手段的框架
2010/01/08 16:04:13瀏覽586|回應0|推薦0

行銷工作,一般給人的印象就是要很有創意,有藝術天分,或是懂得媒體炒作這樣的手法,才算是專業有本事吧。有些被媒體捧上天的行銷專家,大概就是掌握了這樣的一個感覺吧,只要名聲有了,自己就是專家了,至於這些專家們的偉大創意到底對營收有多少正面效益,這肯定是個謎。因為,沒有對照組可以比較,凡事只能憑感覺,而嚴謹的研究分析在台灣並不流行。影響銷售狀況的好壞的因素有很多,產品本身的價值,服務的好壞,通路的流暢性,甚至大環境景氣的熱絡與冷清,或是競爭對手同類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狀態,都會有很大的影響,這些影響的大小程度,和採用的行銷手段造成的影響程度,如果沒有非常科學的管理方式,基本上是無從比較的。欠缺整體架構性的管理時,與其隨便拿幾個統計數字出來分析行銷手法的效果,靠直覺恐怕還比較準一點。

正因為缺乏科學的管理(大部分的企業為了省錢而如此,所以成長到一個程度後就很難再有突破了),行銷這門學問,就比較具有模糊玄妙的色彩,嗯,說好聽點,這是一門藝術,若是說白點,這不是一門科學。有創意的媒體廣告,高科技的電子商務(其實沒什麼高科技啦),網路直銷,老鼠會式的業務推廣,製造新聞話題的免費廣告,或是部落格行銷,線上社群經營的行銷,其實轉來轉去都是差不多的東西,沒什麼新意,效果怎麼樣,一樣是模糊含混太容易被任意解釋,所以勒?所以那些所謂的專家不一定要很認真的去研究市場,瞭解顧客需求,能抄襲的方法很多,就算濫竽充數也不容易被驗證出來,如果表面功夫做得到家的話,缺乏真正把行銷目的達成的誘因,這種情形是可能存在的!傳統表面的行銷手段也就是那麼一個框架,框架內各種技術學得熟練的話,也就能好好混口飯吃了。業績好壞往往被景氣或是產品本身因素所主導,既然功過很難明白清楚,能找到順風車搭就是絕對成功的保障,運氣或機緣還比較重要啊!

真的想要把事情做好,就必須要跳出這個框架。從顧客的心理,市場的動向出發,隨時掌握第一手顧客的反饋,隨時更新對市場狀況最新變化的了解,這只是一個出發點而已。但是,只要走出了第一步,離開了這個框架,框架外頭自然有許多沒有被開發過的方向可以來走。科學化的管理就是一個方向,但這個方向需要強大的資訊能力,專業的分析人才,當然,還有不低的成本,值不值?這很難說,規模不夠大,肯定不值。規模夠大,但是方法不對或分析能力不夠好,也是沒有用。競爭非常激烈,一點小優勢都足以影響大局時,值不值呢?答案可能就不太一樣了。

科學化管理早就有西方先進國家的對象可以抄襲了,傻蛋也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也就不多談了。傻蛋感興趣的,還是針對人性的行銷手段。怕吃虧,貪小便宜,愛面子,想占人便宜,喜歡被奉承,要得到同儕的認同,要趕得上流行,喜歡賭個好運,喜好八卦閒聊,喜歡湊熱鬧,得了便宜還要賣乖,想被認為是好人,想被認為是學識淵博的指導者,還有一堆一般的人性大家可以自行去觀查與想像。這許多人性,大多無所謂好壞,也無所謂善惡,但是,卻對人的行為決策,起到關鍵的決定性作用,也就是,決定消費的行為。對不同一群人,人性的傾向往往也會有所差異,就像上述傻蛋列舉的諸多人性行為,大半和傻蛋自己的行為模式不是一致的,這只能說傻蛋是比較不受這個社會同化的怪人,但是如果針對一群傻蛋作行銷,以上述的人性為出發點制定的行銷策略,恐怕大半都不會有效果就是了。了解目標顧客的習性,仍然是最基礎的出發點,這點總是不會變的。

接著就是說明如何制定針對人性的行銷策略了。不難,或許還沒看到這裡你就已經知道方法了,不過傻蛋這裡還是要再提一下,特別是,策略的制定必須深入細節,對顧客心理了解得越深入,加上越是考慮周延的完整措施,獲得大成功的機會也會越大。先舉個簡單而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吧,人都喜歡賭一下自己的好運,所以就有所謂的福袋這樣的商品形式,從實體的到虛擬的都有,這就是一個現實存在的例子。但是這種隨機的好運,只能應用在福袋這樣的形式上面嗎?舉個簡單的例子,以線上遊戲來說,除了直接銷售的收入,能凝聚更多的人氣也是重要的經營指標,或許未來遊戲內能直接整合廣告機制,創造新的價值。所以在遊戲內容的設計上,搭配隨機的好運與貪小便宜心態,能提升互動性的隨機好康放送機制,效果可能就很不錯。這只是遊戲內容而已吧?行銷的手段應該是沒有什麼限制的,如果隨機送好康的互動性,是和外面的部落格平台合作,或是和大型遊戲網站的會員機制合作,行銷的效果不就出來了嗎?而且說不定還是以很低的成本創造雙贏的局面。運用對人性的了解來創造價值,也就是這麼一回事。事情當然不是這樣就結束了。互動的機制如果多花點心思去設計,首先是製造一些隨機好運的價值給顧客,用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接著呢?如果針對這些隨機送出的好處,不但設計了更複雜的運用機制,還可以讓顧客自由交換,效果會不會更好呢?多花點心思,就能多製造些議題出來,創造這回事,本來是沒有限制的,只是僵化的思考不能去運用而已啊!檢查一下設想中的新機制,對顧客是否會衍生什麼預期外的不良效果?如果沒有的話,那又怎會收不到成效呢?

上一段的後面引出的是另一個主題。那是整合。抓住對目標顧客心理的一項認識加以不斷鑽研,可以找到針對性行銷的方向,但是,並不總是能簡單找到容易執行的方法。有時候,明明知道有一個缺口可以進行攻擊,卻找不到可以攻擊的手段,然後杵在那裡,眼巴巴的看著機會跑掉。去思考毫無相關的領域進行整合的可能性吧。先不思考任何可能性而侷限自己思考的範圍,把所有可能得領域列成清單,再逐一去想像與思考吧。對顧客的了解越是深入,找到契機的機會也就越大,東串串,西串串,往往新價值就被串出來了,行銷並不一定只能當創造業績的不得已之成本,有時候導引出新的模式,也是能創造新價值的。

所以說,行銷手段不見得是欺騙的手段。把行銷手段當成是一種騙錢的方法,設計出類似網路老鼠會那樣的營運體制,本質就是騙,而這種騙通常是行不通的,現在行得通,未來也會行不通。存了個騙的心態,就很難脫出傳統行銷手段的框架,進而產生了些偽方法論,或譁眾取寵而毫無實效的行銷點子,徒然浪費資源而已。行銷的出發點就是深入了解顧客的需求,忽視這個要點的行銷手段,可以說是被框在一個讓人看不清楚的圈圈裡頭,一點點模糊的昂貴煙火而已,你說,我們該不該跳出這個框架呢?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ndin&aid=3667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