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14 12:52:57瀏覽197|回應0|推薦0 | |
產業升級的政策多年以來一直只是口號。企業的競爭力是升級,還是原地打轉,基本上都是取決於老闆的格局,老闆的格局夠,企業競爭力就會不斷提升,事業版圖也會不斷擴大,老闆的格局不夠,企業競爭力在一定水準後便會陷入僵局而停滯不前。對能不斷進步的企業來說,根本不用刻意去主動幫助它,它自己就會找到生存的活路走,有必要的政府補助或政策優惠它會主動掐著政府的脖子要,不會等到快死了才要政府來救,相反的,那些已經陷入停滯,競爭力下滑的企業,根本上就缺乏向上提升的契機,提供更輕鬆的經營環境給它,只會助長安逸與腐敗,除了靠操作統計數字來得到一點表面上的改變,並不會產生任何實質正面的效果。 台灣政府用來做政策依據的統計數字,其品質可用很抱歉來形容,過時而不切實際的數字只能用來給政治人物自我安慰用而已。說得太過了?就結構性失業的這項統計指標,我在中時的社論有看過,主計處對此指標的定義是用低學歷的失業人數在計算的,這顯然是一項權宜的方便作法,在科技製造業產業轉移時產生的許多失業就不會被算進去,過些年以後,等7分就能上大學這個世代成為就業主力後,台灣永遠不會有結構性失業的問題了,這可能嗎?有很多在廿年前可能還適用的指標,早就已經不符合當今的時代需求了,但是它們是不會被調整的,因為它們容易計算,而且出來的數字也會讓政治人物比較自爽,台灣政壇似乎極度缺乏務實理性的領導態度,政府官僚系統也極度缺乏追求卓越的態度,雙方於是一拍即合,維持現狀是他們當下短視的最大利益,至於台灣要進步,產業要升級,弄點讓一般人不容易懂的宣傳手法,施行效果自己本身也不甚了了的魔法政策,遇到大環境景氣好轉時成績尚可自然就是自己的功勞,狀況不好的時候就是政治上敵對陣營的責任了,還真是過太爽啊!台灣政府的素質就在這個水平附近吧,最近廿年可能稍微有上下小幅變化,比非洲落後國家強得多,比先進國家矮上一截,相對來說也就是這樣,但是許多落後貧窮的國家在政治經濟各方面全力迎頭趕上的同時,政府素質的不長進,可不就保證了競爭優勢的喪失嗎?大家都在退步時,不退則進,而大家都在進步時,不進則退,這種道理沒什麼好說的,台灣競爭優勢的喪失,也是必然的,政府不長進,老百姓缺乏鬥志,社會整體態勢是安逸穩定,而大量落後國家正在勵精圖治努力脫貧,日子會一天比一天難過,也是正常的啊。這段評論看了覺得很悶很不爽嗎?對態度上面並不長進的人來說,這樣的言語會覺得刺耳是正常的,想要優雅的活在過去的幻覺之中,也隨你高興了,對這樣的人下面的內容也不需要看了,哈哈! 其實疲軟的政府和那些競爭力停滯不前,也未臻卓越水準的企業,大概是落在同樣的處境上,根本問題是缺乏向上提升的契機,內部已經達成均衡,裡頭成員增加的努力會彼此間互相抵銷,內部的政治問題讓企業無法提升競爭力。理論上,只要公平開放的競爭,體質不行的自然就會倒閉,而強者會變得更大,整個社會還是維持的好好的才是,讓那些爛的在競爭中被淘汰就好了,不用做任何事問題就能得到改善,理論上是這樣的。實際上,因為這個社會的機制要複雜得多,競爭失敗的企業會導致失業,而這個社會存在著許多可觀的交易成本,很難自然的消化失業人口來重新就業,然後需求減少會造成經濟上全面性衰退,連那些贏家也不能倖免於難,正是這種畸形的經濟環境讓問題變得複雜無比,所以政治人物往往病急亂投醫,胡亂搞些自己也不清楚會有什麼後果的經濟政策,之後的事就全憑感覺了啊。比對一下不斷茁壯的企業和進步神速的國家吧,經濟的情勢的複雜是沒有兩樣的,但是他們卻能不斷進步,不斷的提升競爭力,這是為什麼?答案肯定不是他們命好或運氣好,答案應該是落在他們的成就動機不一樣,野心大,或是抱負高,而自然而然產生一種向上提升的氛圍,裡頭的人自然感染了這樣的氣氛,因而自動自發的在提升競爭力上面努力競爭,而不會把太多心力挪去內部政治鬥爭上。強者和弱者之間的差異,往往不是有形的條件上的不同,而是無形的心態理念上的差異,這麼說,還會很難懂嗎? 最近政府在推動ECFA,於是就有不少政令宣導或利弊得失的探討。補助,還有配套措施,講來講去就是這些,大體上聽起來都有些道理,但是沒半條可以具體去實行的,都只是嘴上空談,沒有哪個有提出完整的沙盤推演,將各項衝擊與影響的細節仔細推算的。是啊,媒體節目不需要那麼龐大的討論議題,把完整的計劃攤在媒體節目上,是不符合大多數觀眾的需求(也不符合成本),但是,從那些被派出來為政策發言的人口風裡,似乎感覺不到我們政府對整體的影響有做好完整的沙盤推演,態度上就是一副馬馬虎虎的樣子,反正事情這麼大,也不是我一個人的責任。政治上,一邊就是要簽,而另一邊就是不要簽,兩個對立的陣營完全沒有對話的空間在,仔細推算後如果評估結果不是老闆要的,那自己會不會烏紗帽不保?既然結果是早就已經決定好的,又何必在過程上花那麼多心力?騙得過老百姓就好了,反正結果說不定也是好的啊?就是這種天殺的公務員鳥氣,讓台灣不斷沉淪。即使結果是無法更改的,仔細的沙盤推演,就算真的簽ECFA是百害無一利,或許也有機會能將一些害變成無害,把一些不利轉為有利,多少減輕帶來的不良的影響,矇著眼睛不去看,事情肯定只會更糟而已。認真努力永遠都是有它的價值在的,不管政治的局勢有多惡劣都是一樣的,這還用說嗎? 產業升級,這個因為ECFA而被炒熱的話題,其實在國家的發展上來看,是無時無刻都應要念茲在茲的議題才是,國家競爭力的提升,難道因為要簽ECFA才變得重要?其實不論ECFA簽或不簽,產業升級都是應該要做的,差別只在,若簽了ECFA短期內受益的產業和受害的產業之間的利益該如何協調而已,不給暮氣沉沉的產業重新注入活力,簽不簽ECFA也只是早死和晚死之間的差別而已,沒競爭力早晚都是要死的,若靠政治人物發明個嘴砲政策就能起死回生,台灣早就是宇宙第一強國了,哪裡還需要考慮簽什麼ECFA?台灣真正的問題是民心士氣的普遍低落,大多數人都缺乏進取的精神,而普遍抱持近取的態度,短視近利,有力量也發揮不出來,就是個風氣的問題罷了,靠兩岸政策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大陸人可精明的很,哪有便宜給台灣佔呢?台灣若本身不具備大陸發展方向需要的條件,又能從合作中獲得多少好處?做該做的事,好好提振國內產業的競爭力,只有這條是該走的正路,兩個腦殘程度差不多糟糕的政治陣營,還準備帶領台灣走多少冤枉路呢? 關於這個議題,傻蛋不能提供很具體的建議方案,只能大致上提個方向而已。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對家,領導人物的格局要大這是一定的,但是格局上很寬廣時,若缺乏組織能力,基本上是做不成任何事的。抄來的組織總是僵化的,如抄襲美國或日本的企業組織架構,或是國軍的組織架構似乎是從德國學來的,很少有所創新改革。並不是有組織架構就有組織能力,抄到一個好的組織架構,也能運行得好,是有執行能力,而能針對情勢需求,創造出符合需要的組織架構,才算真正擁有組織能力,擁有組織能力,也才擁有務實解決問題的能力。治理國家,聽到和自己意見相同的,要特別審慎思考後才接受(尚書是這樣教的喔),以不陷於讒言,政策的施行則是提綱挈領,加以妥善的組織,並勤於追蹤考核,這樣事情很少有做不好的啊!對於那些臣服於欺騙手段的誘惑,以自欺欺人態度過日子的領導者來說,吐吐他們口水不也是剛剛好的不屑行為而已不是嗎?產業升不升級,真的只是一些人的一念之差而已,只不過,這一點差別,影響很大就是了! ps.吐口水之作看倌不必太認真啦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