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蘋果稅看平台稅的反向思考
2024/06/26 16:49:42瀏覽180|回應0|推薦5

蘋果稅,在歐盟的壟斷懲罰之下成為了話題。

從源頭收入直接抽三成確實是蠻狠的稅,如果毛利率不到三成就會賣越多賠越多。

要扣完攤銷的固定成本後才是利潤,這種稅是源頭直接抽的,所以類似間接稅,必須把成本反映給消費者,否則就無法生存。

當然,蘋果主要是針對數位內容在抽稅的,不至於連電商的App裡的結帳都要抽一手,當然更大的原因是抽不到,如果開發電商的App所有付款會被抽一成以上的應用商店平台上架費用,會有更多人改用網站結帳,那就別用App了。

目前的協商似乎也僅在協調降低抽成比例上琢磨吧。

 

其實在App內容易曝光,有自然流量,這一點是有價值的。

平台需要把關上架的品質,需要維護客戶服務與使用體驗,與想方設法的吸引使用流量,收費是合理的。

問題在於收多少與怎麼收而已。

對於強大的品牌,有鐵桿粉絲,供不應求的商品與服務來說,可以不需要上架平台。

如果有多個平台彼此競爭的話,這種商品服務要上架,應該是被平台跪求的,平台服務需要的費用,可能是用成本價,甚至倒貼都有可能。

因為那能為平台帶來更多流量,提高平台的影響力與價值。

反過來說,如果是沒有知名度的新的商品服務,原本打開新市場就需要花很多行銷成本去推廣宣傳,如果有成熟的平台可以上架並達成效果,比發傳單或寄EDM,又或是去買搜尋引擎的廣告更有成本效益,那在平台上架就是正常與合理的選項。

你情我願各取所需的交易是好事吧。

 

再來說說這種平台。

平台應該要越多越好,越熱鬧越好,還是同目的用途的一個就好,或一兩個寡占比較好?

就使用便利性來說,是一個就好,因為只有一個平台,所以所有內容都在同一個平台上,找起來方便,用起來輕鬆,對於買賣雙方來說,只有一個平台時效率才是最大化的。

這是本質上如此,規模越大競爭力越強,競爭力越強規模也該成長而直到獨佔為止。

然而獨佔後會發生什麼事?

我們會看到商人的無恥。

好比說,即使是以慈善聞名的比爾蓋茲,他的微軟帝國,在以前如日中天的時候都幹了些什麼好事?

當時幾乎獨佔個人電腦的作業系統市場的微軟,很明顯的濫用其獨佔地位,做一些很難看的競爭。

它把競爭對手網景搞死了,就靠內建自家瀏覽器。

然後呢?

獨佔後的微軟的瀏覽器就爛啊。

IE56並沒有比網景的瀏覽器好用,後面那個IE7剛出時更是臭蟲一堆。

就是太爛了,所以傻蛋從IE7開始就不再使用微軟的瀏覽器了,在家用火狐工作用Chrome

PCNB時代的落寞,與移動時代的崛起,除了行動裝置本來就比較方便有關之外,或許和視窗作業系統的變難用也有關係。

以前,微軟是靠使用者介面比較好用贏得市場的,相比LinuxUnix,視窗是比較好用的,而Mac的作業系統對用習慣微軟視窗作業的人來說還是不方便的,它曾經也取得了某種程度的獨佔。

而且是一個生態系統的獨佔,有多少廠商在這個系統平台上開發應用,在上面做生意。

而微軟回報使用者的不是更好的成本效益與更好的使用便利性,而是傲慢,不尊重使用者的權利與體驗,它怎麼爽就怎麼幹。

而現在呢?

對習慣用PC的世代,桌機還是必要的。

但如果有支援Chrome瀏覽器,支持鼠標操作,能使用線上的文件工具,喔,還可以裝個安卓模擬器更好喔,那麼,是不是微軟的作業系統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之前工作曾用了近四年的Mac筆電,剛開始用是真的不習慣,加上那台機器似乎有點品質問題,游標有時候會暴衝飄掉,寫代碼打文件時很討厭,會覺得還是微軟的視窗作業系統好用。

但用了一陣子,稍微習慣後,之後會議室共用的筆電使用新的微軟視窗作業系統,那個操作下去,媽呀,這個怎麼變得這麼難用?

只有一個平台,只有一個標準,理論上是好用又高效,但實際上,那個獨佔的平台就整個爛掉了,綁死在那個生態上的廠商也都被拖累了吧。

現在的微軟則都是學蘋果,學安卓,學開源,其實呢,好像也沒變好用,就是靠著Office在商業環境的獨佔性撐營收吧,現在的微軟早已不是霸主了,它想推它的Edge怎麼都推不起來,信用破產了誰還信他呢?

所以呢,雖然平台效應會帶來天然獨佔的特性,但獨佔後的腐敗實在是太匪夷所思了,能把經營者養成自我感覺良好的豬腦袋,所以一般來說,獨佔是有問題的。

 

其實問題還是在腐敗上頭。

就算沒有獨佔,只要規模大點,競爭沒特別激烈的話,都容易發生腐敗。

不為使用者服務,而是為經營者或股東服務的平台,都很難逃過腐敗的命運吧。

就以那個AppStore來說好了,抽稅或者說收上架費與平台使用費本身是合理的。

如果提供多種收費模式,讓使用者自己選擇合理的適合的方案,不要以剝削最大化在做決策的話,未必會有這麼多話題。

只要提出合理的成本費用,然後提供不抽成的,照成本加上合理利潤比例的收費方案,搭配抽成但附加曝光推廣的各種優惠套裝方案,讓各種應用開發商各取所需,是不會有那麼多問題的。

就是那個強制固定比例抽成,而非按需求自願選擇的方案,才會導致這種話題。

想想對岸的手機遊戲,平台渠道也是就源的抽成,而且抽得更狠,多半都抽五成以上,人家還是照樣運作得好好的,一個願打一個願捱就沒事了不是?

當然這又是另一種腐敗啦。

 

來,我們來思考一下。

蘋果憑什麼可以抽稅,平台憑什麼可以抽稅。

再思考一下,實體經濟的商業地產,為什麼租金可以那麼貴。

廣告為什麼可以賣那麼貴?

不管是虛擬的數據流還是實體的人流,其本質都是人的注意力。

人的注意力值錢。

位置好,不管是虛擬還是實體,只要能吸引足夠注意力,就有很大的商業價值,那就是值錢。

後面只是利益怎麼分配而已。

生產者,消費者,與中間的中介平台,都有力量,都有需求。

彼此協調出整體利益最大的分配方案是最好的。

然而,如果其中某一方認為自己優勢大,話語權強,另外一方或另外兩方是弱勢,然後就傲慢的選擇最霸道的分配方式,把其他人當成韭菜在壓榨的話,通常,那會是整個生態體系一起腐化死亡的後果。

很多事業的經營者,其實本性就是這種傲慢又霸道的刻薄人。

一開始事業還小,沒有影響力時,就謹小慎微的求生存,在夾縫中尋找求生之道。

他們不得不正式市場的需求,不得不尊重其他人,與其他人合作。

獲得成功,影響力提高後就露出本性了,開始收割與壓榨其他人了,不再求共贏,而是求我贏我全拿。

當一個生態體系中出現一個霸權角色後,往往是整個生態體系會崩壞,直到達成新的平衡為止。

我們當然可以收費或要求我們應有的權益,我們的力量越強我們能得到的也相應的越多,我們獲得的和我們做出的貢獻相應時,這就是善的,是平衡的。

但換個問法,我們可以向別人收稅嗎,這個問題本身就隱含一種傲慢,就是我們權力高人一等所以有資格控制與強迫其他人向自己納貢。

自由商業市場上的收稅概念本身就是有問題的,帶有傲慢與腐敗的基因在裡面,確實,是可以一時的躺賺,可以在下一個季度的財報馬上看到獲利增加,但那是以破壞整個生態的健康與未來為代價的殺雞取卵。

當一個平台夠大,夠有力的時候,它確實有資格收稅。

但如果它夠聰明的話,它就不該用收稅的思考,而是該謙卑的思考其他角色的需求:

如何在整個平台生態體系利益最大化的情況讓自己收益最大化,好好認真思考合理定價的策略與形式,這才是健康的思維。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ndin&aid=18075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