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研究可以再更不靠譜一點
2024/07/29 20:30:15瀏覽124|回應0|推薦6

上週在阮一峰的每週博客看到一篇關於人生不同時代的幸福感改變的文章介紹。

這個阮一峰是傻蛋後來開始碰前端開發後找到的學習資源,每週五早上會看一下,大概是挑著看,算是保持一下相關常識那樣吧,看得來的又有興趣的才會細看與看連結原文,其他就走馬看花,最後看看下面網友留言那樣。

這個幸福感的研究,傻蛋看到時的直覺是,這真的是個爛研究。

 

問題的定義很重要。

該研究的結論是,現在人的幸福感,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與數十年前相比已經完全不同。

以前世代是,青少年幸福感很低,然後提高,大概三十幾歲左右高峰,之後中年到四五十歲又陸續降至最低點,然後老了再反彈向上。

最新的研究則是,幸福感已經變成,年紀越大就越高,過去的那個變化形狀已經不見了。

然後就很高興的,發現了新的話題,發布研究論文那樣,告訴我們某些事改變了,我們人生幸福感的變化方式改變了。

照這個邏輯,只要活著,活越老自然就越幸福了,好像很簡單啊?

但傻蛋卻很快覺得,這個結論是有坑的。

定義真的很重要,不弄清楚的話,很容易把自己搞混,再去影響別人把別人也搞混。

 

如果比較的是人生不同階段的幸福感變化,那麼這個研究只能針對已經入土的世代才能有意義,現在還活著的小孩與中年人,我們不能預測這些人未來的幸福感變化吧?

只有同一個人的幸福感在那個人不同生命階段的變化,才符合這個定義。

所以根據定義,我們應該只能了解那些已經持續收集的數據,且已經步入老年的人的統計分析結果,而不應該針對當代小孩與中年人的人生幸福感變化做出什麼結論。

但,如果定義不同呢?

如果用不嚴謹的定義,以調查時的各年齡層的幸福感統計作為人生階段的幸福感的代表,那是不是就能用來反映還沒老死的世代的幸福感統計分析結果呢?

當然可以啊。

只是那樣的研究定義就不是人生不同階段的幸福感的變化了。

而只是,不同年代出生世代的人的幸福感差異而已了。

差一點點,意義卻差非常多,解釋也完全不一樣。

如果是偷雞摸狗的簡化解釋,那麼年齡越大幸福感越高,其實完全會是另一種解釋。

那其實是很可悲的,一代不如一代,越年輕的承受壓力越大,得到資源越少,越是憤怒與不平的一種嚴重警訊。

而不會有等年紀大了幸福感自然就會回升的奇妙事情,除非現在的痛苦青壯世代對他們的下一代更加苛刻,而透過剝削與控制更年輕世代而讓自己覺得幸福,而剝削控制他們的老一輩世代已經死掉了,所以才有幸福感的回升。

真的,別想太多,這些現象都是一時的,更大的概率是,既得利益者就算老死,繼承他們的好處與優勢的,也不會是原本處於劣勢的下一個世代,而只會是他們的繼承人後代罷了。

解讀方式錯誤可以產生出,好像用了正經的研究方法,用了很多科學的數據與統計,但結果卻是荒謬與不合理的情況,相當於可以睜眼說瞎話那樣。

很多時候,研究人員為了可以發表,就會選對自己有利的方式,而非理性客觀的角度,來進行研究與製造結論。

健康的老年人的幸福感應該會比中年人高,因為不健康與不幸福的中年人死亡率應該比健康又幸福的中年人高吧,比較的對象本來就有很多條件是很難精準控制的,做研究也很難避免這種倖存者偏誤的干擾。

好的研究者應該會盡量去排除這些干擾,以避免研究分析不夠客觀,而不好的研究者則很高興的有這些偏誤,可以方便他去捏造他想要的結論吧。

 

所以說,問題的定義非常重要。

不能確實掌握問題的定義,就很難看清現實,就只能被人騙了,又或者是變成對甚麼都不相信,只相信對自己有利的,自己想聽到的那種現實,不是變呆子,就是變鴕鳥啊。

最後再回到這個主題。

這個幸福感的研究的題目,其實單純就是浪費時間的垃圾研究,因為它並不重要。

正確也好不正確也罷,客觀也好武斷也罷,是否存在有趣可以嘴的邏輯偏誤,真的都不重要,至少對傻蛋來說這都是浪費時間的。

客觀的現實就躺在旁邊,如果對客觀的現實又不感興趣,那就更是浪費時間了,除非,把別人搞混本身就是目的啊。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ndin&aid=180857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