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11/29 23:39:19瀏覽1354|回應1|推薦5 | |
來探討一下管理模式的集權與分權的差異吧。 集權,有集中單一責任單位,只有一個意志,只有一個聲音。 缺點是,如果那一個意志那一個聲音,是愚蠢的或邪惡的,那就是巨大災難。 分權,或者說去中心化,就是為了避免集權變成極權,而產生的一種新的管理模式。 分權的重點是多個分開的獨立單位彼此牽制制衡,而不是某一個單位說了算就好。 所以可想而知,集權的執行效率高但容易腐化,分權的效率低但管理上較有機會防弊,能讓整體共同利益最大化。 西方政治有左派右派之分,其實就是類似這樣的分類。 政府要少做事,要受到大量的限制,由民間主導,由各個利益團體自己去平衡權力和責任,這是右派。 左派是政府要承擔更多責任,擔負更多主導的工作,主動的去分配與平衡各單位的利益。 左派右派選一邊站對吧?
目前加密貨幣世界的政治理想是極右派,抗拒一切中心化管控的那種思維吧。 去中心化不是選項之一,而是文化信念的教條了。 先決定了,一定要去中心化,再來決定後面技術該怎麼實踐等後續的細節。 最困難的部分,就是如何讓各方互相牽制達成平衡,同時又保持整個運作系統的效率。 理論上來說這是很困難,甚至不太可能的。 就拿比特幣來說,為了確保交易正確完整性,交易紀錄要複製到大量的節點上。 即使少數節點故障失聯,或被竄改攻擊,也會被大部分其他正確的節點所校正。 聽起來不錯。 但要複製到多少個節點呢? 如果是一百個節點,那一筆網路上的交易,就要重複複製交易紀錄到一百個節點,驗證一次交易,最少也要從一半的節點上都驗證符合才行吧? 節點數少了,容易被攻擊竄改,節點數多了呢,好比說一萬個節點,那一次交易,儲存和網路傳輸的需求就是一萬倍的成本,驗算時的計算成本也是成倍數增加。 每一次交易的驗證成本其實不高,因為現在硬體效能很強,只要幾毫秒就能完成一次交易,去中心化的理念,多了更多備援的穩定性,不過成本就是增加那麼多倍。 那是交易成功的時候的情境而已。 交易失敗的話呢? 交易發生異常的時候呢? 交易,通常會用關聯式數據庫的交易鎖來確保交易完整性,一個交易行為過程中發生錯誤時,整個交易都取消,會做倒回,回到交易沒發生之前的狀態。 傳統的集中式交易,正常交易時的運算成本很低,所以速度很快,當發生異常時要做嚴謹完整的交易倒回,所以會比較慢,因為失敗異常比例很低,所以整體運作效率還是很好的。 如果系統必須去中心化的話,那異常交易該怎麼辦? 如果同步到所有節點的更新發生部分失敗,又應該怎麼修正? 這實際上要看程式是怎麼寫的。 如果把集中式交易的那套邏輯照搬過去,可能會有可怕的效能問題。 兩個交易節點交易的數據交換成功,開始同步到其他節點,發生錯誤時,要再恢復成交易都尚未成功。 可怕的不在這裡,在於恢復時如果又發生錯誤,那又該怎麼辦? 處理原則是最終結果應該要是正確的,反正最後整個系統的交易狀態要是最合理正確的狀態就是了。 這個過程就沒有集中式系統架構那樣單純簡單了,失敗的失敗又失敗要怎麼辦? 其他剛剛成功的是否要再倒回成一致? 倒回過程又發生失敗的話該怎麼辦? 倒回的再倒回? 如果又發生失敗呢? 沒完沒了吧。 邏輯思考還不錯的人,碰到這種問題都能繞到頭暈腦脹了。 實際上,為了效率與可行性,大概率不會用完全和集中式交易相同邏輯作法來設計分散式交易。 去中心化的分散式交易的目標同樣是要確保交易的正確性,如果要嚴守去中心化的教條,交易是需要整個網路狀態一起驗證的,光想就知道這一定會更加的複雜了。 概念上要做到盡善盡美是很困難的,實務上大概率會做一些需求面的閹割或妥協,抓住少數關鍵需求,在部分較不是非完美不可的地方做妥協,否則大概率寫出來的只會是一個Bug。 所以比特幣的交易效率很可笑。 所以乙太坊的交易完整性如同兒戲。 這不是這些技術人員功力太差什麼的,先天限制就是那麼大,總是得有所取捨的。
傳統金融交易用的是集中式的系統設計,速度快效率高,但是服務的提供方就是獨裁者,數據有可能被管理者任意操作修改,使用者只能寄望監管機構用法令與各種制度規定來讓金融機構不至於亂搞。 好比說銀行存款資料必須同步一份備份到中央機構,要確認中央機構的交易紀錄更新成功才允許完成交易之類的,那樣使用者可以同時和中央機構做數據驗證交換,以避免只和單一金融機構做交易驗證而可能產生的舞弊。 喔,這其實很像去中心化的網路節點互相驗證交易設計吧? 只不過這個手段看起來像是中心化的更中心化了。 如果只思考是要中心化或去中心化,那就勢必在這些選項之間,得做出困難的糾結。 這確實非常難以選擇。 但,誰說只能二選一的? 為什麼不能兩個都用呢?
用中心化的交易服務,成為一個自治單位。 每一個服務提供方需要為自己提供的服務,那些交易與數據負責。 出錯了,就是出錯的那一方要負責賠。 也因為有這一個負責的機制,所以這一個服務單位的規則,就是這個中心化交易單位自行負責即可。 然後,可以在這種,有許多獨立能負責的交易單位的架構之上,再建立一個交易網路平台。 這個網路交易平台本質上可以考慮用去中心化,或聯邦制的管控機制的設計來做為底層運作規則。 這個規則是基於精巧的設計,要做到交易驗證與防偽之類的機制。 然而最底層發生的交易,可以用中心化的交易服務為基礎。 兩種機制不可能同時使用,但可以用組合的方式來使用。 每一個單位可以設計成能被獨立使用的服務或者說API,只要每個單位都能為自己的服務負責,那就是一個容易被組合使用的服務,可以用來當基礎來建構更大更複雜的服務。 要能達成這個目標,關鍵就是每個能被組合的服務的最小單位,必須能負擔起具體的責任,這樣才會是一個獨立而好用的簡單服務。 如果需要透過複雜網路協作流程才能實現的服務機制,用起來就會很複雜,用複雜的組件來組合更複雜的服務會讓複雜度失控,到最後沒人能搞清楚這到底是什麼鬼東西。 換句話說,責任,可以帶來效率與品質。 就好比證券交易,做市的交易商可以開盤,低買高賣,根據流動性風險決定價差,那樣的話,這個交易商的責任就是,要為他開的低買的價格負責收購,為他開出高賣的價格負責供貨,這就是責任。 如果這個交易商能夠負責,那這個市就能做起來,我們就可以用這組買賣價任意的買賣交易,而不用費力的去找合意的買方或賣方,去辛苦的做協商搓合。 做市的交易商需要負責,接受交易後就要付得起收購的金額或能擠得出需要交付的商品服務,這就是負責任,經過一個負責任的獨立交易服務,我們就可以較方便的做買賣。 然後因為是根據流動性風險做低買高賣訂價差,所以交易商在流動性好成交量大的時候,交易會產生利潤,這些利潤應該要可以滿足其風險與營運成本並提供合適的報酬,這應該是很基本的商業常識才對。 外匯買賣時,銀行就會做這樣的中間人交易。 想像一下,如果銀行這樣說,我們要用去中心化的技術來開發外匯交易的系統,所以外匯是否成交,需要很多單位彼此檢查驗證,通通都沒問題才能完成交易,然後如果交易失敗我們將不負責任,如果不能買到想要的匯率,請去研究這個去中心化交易機制,請你們的技術人員從中尋找補償改善的方式喔! 喔喔,那匯率買賣,還是去找別家簡單一點的銀行交易好了,對吧? 去中心化後責任在哪是個問題,既然狀況不是某個單位能夠單獨控制的,那個單位也很難去為整個業務負全責。 如果是交易網路其他節點出錯產生了顧客的損失,誰要賠? 總不會東扯西扯最後可以國賠吧? 那國庫就肯定會被薅羊毛薅到見底吧? 誰賺錢的誰就該擔風險,這樣的遊戲規則才玩得起來。 虛擬貨幣要去中心化,交易損失誰負責是個跑不掉的問題,用複雜的技術理由塘塞過去,那就是一種騙子的行為罷了。
所以簡單說,去中心化的設計有匿名與資訊安全的一些優點,但這種去中心化的應用是有限制的。 關鍵的交易與有高度價值的行為,會產生利益的,就需要有責任歸屬,否則把事情搞再複雜也無法解決問題。 不可能全部匿名全部無責任,被邪惡政府迫害所以只好匿名,那種匿名也會需要有責任的假身分,要做交易也需要有責任的,頂多是不要受到美國政府完全控制那樣而已,完全匿名完全無責任的交易規則是不可能運作起來的。 至於防止被獨裁或侵略式政權操控的交易方式,可以用類似無記名帳號的玩法,雖然也是增加複雜度,但至少概念上簡單,運作邏輯也清楚。
負責任的交易行為,本質就是中心化的系統設計,而不會是去中心化的思考方式。 而一些協商與合作的交流平台,要強調彼此之間是平等的,是可以設計成去中心化的聯邦政治的那種架構,那其實是政治領域的一種延伸吧。 企業管理的組織運作,或許也會是中心化與去中心化混合應用的一種模式。 最小利潤中心需要有一個領導,需要能對外負責任,這些最小利潤中心可以平行協作,共同進行較大規模的專案。 或許會比一個集中中央的強力領導效率要差,但若是需要跨團隊合作的小單位分屬於不同組織,是跨企業甚至跨國的協作,那這種聯邦政治的去中心化互相制衡的組織運作制度的設計,就會有其必要性。
嗯嗯,如果這個立論是對的,那現在的加密貨幣的設計理念,或許,可以用一團屎來形容吧。 虛擬貨幣應該需要來個2.0,這樣才能滿足未來虛擬世界大幅擴充之後的交易需求吧.不然,財富分配繼續不公平,資源無謂浪費導致資源耗竭,以及更可怕的,讓無數大型軟體系統不得不陣亡的軟體複雜度支配整個人類的日常生活作息,我們現在這個得以普遍物質豐裕享樂的文明,或許會笨到自己滅亡也很難說喔!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