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對於人性的損失趨避的一點聯想
2021/11/27 17:45:54瀏覽648|回應0|推薦2

我們有讀書都知道創新很重要。

不過實際上,工作比較久之後,應該會發現,創新其實,極其的稀少。

多數情況下,創新都是意外,而非刻意為之發生的。

等那個意外的創新成功之後,還是會回歸傳統保守的路線來。

人,就是不斷重複過去的成功經驗。

就算知道情勢已有改變,也很難從這個習性中脫離。

不得不變,想要改變,但,還是被本能牽著走,還是繼續瞎重複。

然後那些所謂的創新,就是搞一些自己也不懂的東西,做表面功夫的感覺,自欺欺人為主吧。

凡人都是這樣的。

 

心理學有個理論好像是,人性都是損失趨避的。

可以用這個原則來搞營銷。

不得不說這個特性是真的有強固的作用。

可是為什麼會這樣呢?

稍微深思一下,又覺得,這可能是正常的。

原因可能和衡量的效率有關係。

當改變發生時,到底是改善,還是變差,還是搞不清楚?

越是複雜的劇烈改變,就越難判斷,到底是好還是壞。

反過來說,失去有原本擁有的可以對照,就會很容易衡量。

不要比以前差,是容易判斷的改善。

所以說,改變的成果得到的時候,可能得到的是陌生,那個感覺不如得到穩當的價值那樣有影響力。

減少損失也是一種得到,而且是很穩當已知價值的那種得到。

由這樣的推理,損失趨避的天性其實是很合理的。

 

針對未知的挑戰,要做出真的創新與改變,這個損失趨避的人的本性就是很大的課題。

不直面這個困難的話,大概率只能做表面功夫的假創新而已。

對個人來說,創新改變難度很大。

對組織來說,難度則是更上層樓。

因為,用同樣的推論,組織一樣也會有損失趨避。

而且,因為每個人對價值得失的判斷又會各有不同,組織要改變,自然會傾向更於保守的選擇。

做出不熟悉的改變,喔,那到底是變好還是變壞,更難判斷了。

還會有利益分配不平均的問題,對某些人有利,對某些人卻是不利,做出大膽的改變時,沒經過縝密的沙盤推演,甚至一開始還不知道這會得罪那些人。

即使是企業主,組織的全權擁有人想要改變,都不是容易的事。

交代給下面的人,要做創新喔,那麼會執行出怎樣的創新?

於是,揣摩上意,搞些似懂非懂最好能不明覺厲的主題,滿足上級想要的感覺,大概就會那樣執行吧。

至於最核心的商業邏輯,工作文化與習慣那些,大概率是不會也不能改變的。

所以很多創新理論都會說,創新要用外部獨立新團隊來發起,而不能在內部改革漸進式創新,大概是這樣的理由吧。

 

這不單單是想到創新這件事的時候有影響而已喔。

我們想要改變自己的習慣,相當於是對自己的小創新吧?

或者說我們想要改變別人的壞習慣,想讓別人改變,也是同樣的情境。

正常的情況,人都是抗拒改變,損失趨避的。

必須先理解這個本質,後面要施力的措施,才有機會能發揮作用。

而那些策略來策略去的,不外乎,都是想要改變這個世界,要不是讓整個世界一起變更美好,至少也是讓自私的自己變得更美好吧?

那麼,在如何發力上,就有很值得思考的地方。

不理解這種保守本質,用對人性樂觀的期待,做些這改變對大家都好,大家應該都會配合的假設,就會很危險了。

要是個組織裡面,做最終決策的腦袋,常常發生,客戶與市場想的和自己預期的,幾乎總是不一致,那這個組織,大概就在等死的安寧病房裡了吧!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ndin&aid=170658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