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2/28 13:14:18瀏覽1407|回應0|推薦3 | |
這本半個世紀前的書,傻蛋讀完後,覺得是,幽默趣味性滿分,諷刺手法高明,閱讀體驗不錯,不過實用性,則值得深思。
傻蛋以前就聽過彼得原理。 知道定義後就不當一回事。 每個人都會一直晉升,直到晉升到他不適任的位置為止,所以每個人最終都會晉升至不適任的職務上,所以職場上普遍性的無能是正常的。 喔,這樣啊? 這就是個套套邏輯吧。 用不能繼續晉升當作不適任,適任就可以繼續晉升,所以這個原理可以自己證明自己。 然後所有例外都可以找到藉口,例如,所以每個人都升到不適任的狀態不嚴重的組織,並非原理失效,只是組織內沒有足夠的職位階梯數,或是職位階梯數太多要爬的時間太長,大多數人還沒爬到頂就老得退休了之類的,反正,想怎樣解釋,都行。 但這可以歸納為,廢話,這種原理誰不會發明,誰不會證明,一點屁用也沒有。
實際上讀過這本書,書裡除了黑色幽默的諷刺筆法很有趣之外,多少還是有些啟發性。 例如,組織分成上下兩個階層,下層人數多,上層人數少。 下層有晉升天花板,上層可以一直往上晉升。 有點像國軍那樣,士兵晉升通常到士官長就是頂點,士官長之上的少尉則是軍官的起點,一路往上升,就算升到五星上將,如果碰到戰爭,還有機會繼續升到聯軍大元帥之類的職務,或是軍事政變晉升到獨裁領袖,可以說是上不封頂。 最小的軍官,在職務位階上,也要高士官長一級。 這樣的組織結構,在彼得原理一書,形容成,因為大部分做事的人都在下層,且會卡在等級天花板,所以大部分優秀的士官長仍是適任等級,大部分的士兵也都還在適任等級,已升到不適任等級的狀況只在軍官階層才是常態。 額,這麼長的句子,其實簡單說,就是看起來像不公平的等級天花板,反而讓組織整體效率減少被彼得原理侵蝕,至少大部分基層士兵沒任何機會升遷到不能幹事的職務上,至少整個組織只有最上面一小搓會是爛渣而已。 不能說這個論述是正確的,但多少有點啟發性吧。 另一個類似的論述是,組織會使用雞肋升遷,把已經不適任的人升遷到不會妨礙真的幹事的人的無用職位上。
如果要做邏輯爭論,想怎麼吵都可以。 但那是浪費時間力氣而已。
真正重要的是彼得原理背後的假設。 每個人都會想方設法的往上爬,求晉升是與生俱來不可抗拒的本能。 人們工作求的是權勢與名利,而非工作本身的意義,所以升遷是勝利,無法升遷是失敗,能升就一定要往上爬,不然,就是魯蛇。 每個人的追求,都是所有階梯的最高頂點,用中國古代的說法,就是人人想當皇帝,當皇帝之前,不能繼續往上爬就是能力不夠,條件不足而已。 最是無情帝王家。 最終都會升到皇帝,暴君是所有人類的最終職務,所以人類終將滅亡吧? 這本書就是用這個哲學在推導結論的。 所以,還提出了部分的省思,是否應該浪費大量資源發展太空科技,是否要快速的研究破壞環境不受控制的新科技,而把人類晉升到最終不適任的位置。 而書裡面的應對是,可以拒絕升遷到自己不適任的職務,透過故意的犯錯避免被晉升,而留在自己可以快樂勝任的位置上。
其實換個角度來看,彼得原理毫無意義。 組織設計與組織文化,決定一個組織的效率。 彼得原理假設背後的組織設計與組織文化,就是最低劣的那一種,惡性競爭,同質性高的文化,照peopleware裡的說法,就是西班牙式的價值觀,而非英格蘭式的價值觀。 這種風格現在已經被視為落後,低效的了。 或許人力資源領域還沒找到明確的新的具體正確方向,前沿的研究還有很多不成熟之處,但對於怎樣的組織設計容易腐化失能,基本上還是有點共識的。 選擇那樣的思想,文化與價值觀,就會有那樣的宿命。 對於基層小人物來說,或許只能被動接受,但對於組織領導人來說,那只是個選擇而已。 從來沒有必然要不適任這回事,如果組織設計本身就不是簡陋的向上爬的金字塔,而是各個需求的職能組成職務需求,並動態因應市場需要而調整每個職務的需要與價值權重,透過遊戲化的系統設計,直接把適配職務需求當成績效考核的公式,並提供足夠的資訊透明度,那麼,彼得原理又要從哪裡發揮作用呢?
所以,彼得原理的假設在這時代已不適任,是種弱小,易腐敗的文化假設。 物競天擇,更腐化的蘇聯,已經在競爭中敗給腐化程度相對較低的美國了。 如果鼓勵低級的內鬥,惡性競爭,勾心鬥角,而不是放開心胸創新與合作,文化價值觀的先天不足,就注定在後續的競爭中是等死的一方了。 所以彼得原理其實是自己取死的一個理論,如果美國從上世紀七零年代就照彼得博士的建議,不要競爭,不要創新,追求適任就好,現在的資訊革命與生產力成長就沒了,或許美國也早就丟掉世界霸主的地位了。 當然,人性,傳承千年的本性,不容易扭轉,人的本能還是有鬥爭,腐化的傾向,要讓組織有良性競爭的健康文化氣氛是不容易的,即使一時做得很好,也可能會被後來的老鼠屎給破壞掉的。 但容易腐化不是不努力的理由,畢竟生命也就是在努力求生存而已,我們只是下一階段的進化尚未完成罷了。
彼得原理可以拿來實際應用的,或許是可以檢討不適任的狀態而已吧。 自己是否已在不適任狀態,組織的整體不適任職務配對比例是否糟糕。 自省總是有益的。 至於不適任,則可以用更靈活的開放角度來看待。 是我不適任這個職務的需求,還是這個職務的設計與條件,和我想要的,我的需求不適合? 如果這個職務大體上是符合自己需要的,目前不適任,確實找出不足的點,是有機會可以針對性的解決或改善的。 盲目的進修,盲目的心靈雞湯讓自己感覺良好,當然是沒有用的,只會更累更挫折,但,那是不能看清自己,了解自己的盲目努力所導致。 回想自己扮演過的各種角色,總有適應良好的經驗吧,每個角色都是一開始就適應良好嗎? 追求進步與成長,是生命的意義,看待此事的角度不同,可以決定一個人是彼得原理的宿命支配受害者,或是掌握自己命運,能夠活出自己的人吧!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