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雞說】上方這則昨天的新聞(取自蘋果日報網頁的動新聞畫面),燃起了我的團康回憶。
於是我昨早10點多以戲謔方式,在噗浪以團康遊戲「餅乾盒」口訣寫下這段文字:
是誰拿了百萬 藏在餅乾盒?
宏亮:致遠拿了百萬藏在餅乾盒。
致遠:是我嗎?
雨刷:就是你
致遠:不是我
檢調:那是誰?
晚上,知名的、嫁到日本去的、出過書的美女人妻部落客「酪梨壽司」在她的噗浪上轉貼了我的噗文(見下圖一),並給了「經典」評語,於是我的噗友短短在1個小時內增加了30多人,我也回想起,過去曾寫過一篇「餅乾盒」懷舊文。
-------------------------------懷舊文章分隔線------------------------
這篇文章是2003(民國92)年12月19日 凌晨0時20分51秒 剝雞發表於元祖「剝雞碎碎念」新聞台。
剝雞偷了餅乾從那餅乾盒
餅乾盒,這是啥玩意兒?如果有曾經玩過團康的人,可能會知道、甚至玩過有這樣一個叫做「餅乾盒」的遊戲。
一般我們把這種遊戲歸類於「蘿蔔蹲型」的遊戲,就是從蘿蔔蹲的形式發展出來,輪流喊對方名字或綽號,有助於一個團體成員之間認識與氣氛帶動的遊戲。
餅乾盒在我們那時(至少有十年以上的歷史了)是這樣玩的─通常邊玩邊鼓掌打拍子
開始: 是誰偷了餅乾從那餅乾盒 (指揮者指某人,假設是剝小雞同學)
大家: 剝雞偷了餅乾從那餅乾盒
剝雞: 是我嗎?
大家: 就是你
剝雞: 不是我
大家: 那是誰
剝雞: 阿扁偷了餅乾從那餅乾盒
阿扁: 是我嗎?
..................
如此一直循環下去,速度越來越快,看誰會跟不上拍子或發呆,就要被處罰。
同類型的遊戲很多,如飯桶開飯、脫鞋等,就不在這裡介紹了,帶遊戲就像說笑話一般,如果一開始就和大家說:「我要和大家說個笑話」,那就遜掉了,所以餅乾盒的帶動方式當然不會是主持人說:「我們要玩一個餅乾盒的遊戲.....」。
我們那時若是營隊當中可能會由值星官出來,告訴大家營本部的餅乾被偷走了,現在要抓出小偷是誰,請活動帶領者出來帶大家找出小偷,然後介紹活動帶領者出來,再開始介紹遊戲的進行方式,也就是一種情境的融入,不過,現在這樣的團康帶領方式幾乎看不到了,大多是:「我們來玩一個遊戲叫做餅乾盒.......」
那我為什麼要發表這篇奇怪的文章,原因是,我今天無意間瞄到華視播的一個節目「王牌接班人」,節目裡面會玩曾經在綜藝節目中出現的一些遊戲,剛好,玩的就是餅乾盒,節目介紹說,這遊戲是民國91年的「TV三賤客」裡面出現的,而他們的玩法是:
a:b的餅乾藏在餅乾盒裡
b:不是我
a:就是你
b:不可能
a:那是誰
b:a的餅乾藏在餅乾盒裡.....如此循環
感覺起來似乎差不多,但是玩法之所以不同,我相信是因為那個企劃活動的人學生時代一定也帶過餅乾盒這個遊戲,但是因為很久沒玩,所以忘了真正的版本,於是就用還記得的版本加上一點自己的創意,完成了一個不同的新玩法。
新的遊戲玩法當然好,但是有個邏輯上的問題,就是文意很奇怪,為什麼我要把我的餅乾藏在餅乾盒?然後再給你發現?誰的餅乾會寫名字?
遊戲本身通常都會有意義,早期餅乾盒或許有著教導學員不要偷東西的小小教育意義,但是電視台玩的方式,真是讓我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啊!
看完節目我才想起,暑假的時候帶高中社團學弟妹們玩團康活動,他們玩的版本就是電視版,那時我雖然覺得奇怪,但是只覺得可能是一代一代傳下來導致的一些口誤吧!今天才知道,原來電視的影響力如此之大,大到連社團本身傳了十幾年的東西都可以直接被改變,一方面訝異,一方面感嘆啊......
其實團康活動能有新玩法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目標,但是,與其創新而無意義,那寧願保持它們活動的原貌。(我是不是該認真考慮寫本團康書?)
這篇文章附了一張照片:(下圖二)
是我幼稚園時期,在台北圓山忠烈祠拍的,手中拿著我小時候最愛吃的「翠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