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18 21:33:36瀏覽4354|回應4|推薦16 | |
【剝雞說】置入,置入,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行之! 話說,前中時記者黃哲斌,本月十二日向中時辭職後,隔日在BLOG發表「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一文,把置入性行銷這個在新聞界存在許久的潘朵拉盒子打開,短短三天吸引超過十萬人次點閱,他還發起了一項反政府置入的網路連署活動,目前也已經有超過三千多人加入連署。 黃哲斌發表文章那天,一位前輩說了一句:「離開需要勇敢,留下更需要勇氣。」 是的,面臨鋪天蓋地而來的政治、政黨、商業置入性新聞,新聞工作者可以選擇毅然決然離開,像黃哲斌那樣開創「業配人生」的不多,但是還有更多人努力堅守崗位,在這媒體寒冬中,尋求光明、溫暖的契機。 很多讀者可能不懂,到底置入性行銷有多壞?對媒體、社會或個人究竟會產生什麼影響? 簡單來說,傳統新聞產製的過程與廣告不同,廣告是付費版面,付得起錢就有版面,以前報紙半版廣告動輒五十、八十萬元,價格昂貴,影響力也相對大。而新聞版面,是經過記者採訪、編輯台挑選,供讀者閱讀的資訊,絕對不是想上就上得了,「媽!我上報(電視)了!」這樣的網路用語,也多少能說明能被報導並不是這麼容易。 但如今,許多廠商、政治人物、政府機關,只需要付費就能購買新聞版面,不但記者前往採訪、撰稿,最後還享有「審稿」權利,呈現出來的新聞,不但有記者掛名,而且放在新聞版面,讀者很難分辨這些是付費購買的資訊,「掛羊頭賣狗肉」是最好的形容。 一般而言,新聞報導最重要的就是「公信力」,也是建立媒體權威最重要的一項條件,這些廠商、政治人物、政府機關就是看上了新聞公信力比廣告更強,宣傳效益比廣告更好,所以無所不用其極地希望能搶佔新聞版面。 新聞置入性行銷在台灣有很長歷史,從過去業務部門做的「廣編稿」,到後來新聞部門做的「業配」,最後,終於成為新聞記者的「正職」,不但要配合,還要「主動」去拉業績,這教記者情何以堪? 雖然記者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職業,最近十年更是常被網友戲稱為「妓」者,如今,在置入性行銷掛帥的時代,「妓」者名符其實地收錢寫稿,當民進黨政府時期首開政府置入先河,讓各機關購買新聞,確保政策宣傳可以見報後,馬政府上任後,終於還是有樣學樣,大買特買,不論專訪、政策、記者會、座談會都可以買,行情價約在一百字一萬元左右。 「給你錢!快點寫!」的時代來臨後,號稱質報、正派辦報的傳統報紙一一淪陷,為了生計,不少記者也只能低頭,當記者與業務無異,記者跑新聞時的正當性大大降低,有所求於採訪對象,當採訪對象做壞事時,真的有辦法秉公報導嗎? 要對抗,絕對不是兩三天就能見到成效。 黃哲斌或許是點了一把火,讓許多人能反思,究竟什麼新聞是真,什麼新聞又是假,置入性行銷的新聞不是一無是處,但是它戕害了編輯台的最重要功能,也就是「守門」。 媒體過去一直被認定為第四權,最重要的就是因為擔任資訊「守門人」角色,在網路普及後,傳統媒體一一淪陷,市場導向新聞學(讀者愛什麼,媒體就報導什麼)不是不好,只是太現實,也太容易被操控。(水果日報就是市場導向新聞學的代表。) 「媒體應該報導讀者『應該知道』的消息,而不是讀者『想知道』的消息,」曾擔任CNN國際事務特派員二十年的美國知名電視記者瑞夫.貝格雷特(Ralph Begleiter),2005年來台座談時,一再強調這個觀點。(天下雜誌第三二一期) 可惜,現在的新聞媒體充斥了讀者不一定想知道,也不一定該知道的消息,因為這些消息都是被購買的。而我們的媒體並沒有告知讀者:「妳現在閱讀的新聞是某某機關購買的。」 有學者、媒改團體打算推動立法,限制政府、政黨進行政治置入性行銷,這條路其實非常困難,不分藍綠,一旦握有掌握媒體的權力,就很難放手。(民進黨雖然是在野黨,但他們還是在某些縣市執政。) 「到底我們該做些什麼?到底我們能做些什麼?」很多一肚子怒氣上網連署的人,最後充滿無力感,因為,我們好像真的做不了什麼..... 不過,已經有過去媒體從業人員開始分享過去被強迫做置入新聞的經驗:「回應黃哲斌一文:原來我這麼『不專業』?!∼就這樣我離開了電視新聞界」。已經有越來越多人知道,並且清楚地理解,原來我們看到的新聞不一定是真的。 「只要一百個人裡面,有一個人知道,那麼這件事情就還有機會!」 我很慶幸,自己從事記者工作以來,還沒有被迫寫所謂的業配新聞,但我一直在想,如果有這麼一天,我該如何自處。(有次和同業聊天,我說,如果可以,我一輩子都要做記者這份工作。)如果不選擇離開,那麼要選擇用什麼方式來面對? 我還在想,我想這個問題,需要想很久很久。 |
|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