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閱讀。認知心理學 ] 群體思維:焦慮
2019/08/28 12:05:38瀏覽836|回應0|推薦12
[閱讀。認知心理學 ] 群體思維:焦慮

「群體思維的主要成因是焦慮」

摘錄、註釋/蔡瑋

n+1
『在一個有關公共政策團體做決定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人際間的影響很重要。團體裡的成員經常用策略去影響其他的成員。最常被使用且最有影響力的策略是激勵和理性的訴求。但是團體決策有一些缺點,...被研究最多的是群體思維。群體思維是一個具有不成熟決策特徵的現象,一般是由於團體中成員試著避免衝突而造成的(Janis,1971)。群體思維經常造成避開非傳統想法的次佳決定。群體思維的主要成因是焦慮。當團體成員焦慮時,他們較不可能去探索新的選擇,也比較會試著去避免進一步的衝突。』頁560-561,認知心理學,Robert J,Sternberg著,李玉琇、蔣文祁翻譯,台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2010年。
———————————————————————

A
n+1摘錄內容,可改寫如下:
1.團體決策最常被研究的是群體思維—作為缺失現象的項目。
2.群體思維的背景是團體裡的成員企圖發揮人際影響力。
3.其中最有效的是訴諸理性與激勵。
4.群體思維誕生自集體焦慮。
5.群體思維又是因為成員將避免衝突放在首要位置。
5.1這時群體較不可能探索新的選擇。
5.2這經常導致避開非傳統想法的次佳方案—傾向保守決策。
B
1.能夠這樣說嗎?大國繼承的政治決策遺產總是鼓勵群體焦慮嗎—比如「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心態被認為是愛國的表現。
2.群體焦慮不利於團體決策,容易導致群體思維—害怕內部衝突、思想保守、停止探索新的選擇—傷害決策品質與有效性,如上所述。
3.源自 1的政治決策文化遺產構成特定的決策前的心向,在某些時刻鼓勵有早憂傾向的個人先於群眾焦慮發生之前欲做謀畫。
4.這本屬於個人資源做成的謀畫或應變步驟,有時可能基於實際的狀況,多數時刻則可能根據結構不佳的假命題,如果是後者就無決策的有效性可言。
5.「天下憂」不過是一種籠統的問題陳述,對於有上述心向的人可能變得十分具體,儘管事實證據未必支持。
5.1單生政策、集體農場、全民增產等屬於這類「早熟」或「思患未然」的決策,其中先發制人的政治整肅又是東方大國中央最獨特的一種發明。
5.2這些昨日的歷史事件,呈現的是一連串決策失誤的後續效應:阻礙人口紅利、退休基金提早破產、大飢荒、社會無端動員所造成的資源與人力的浪費,以及替造神運動創造舞台,原本的團體決策一下變成一言堂式高風險的獨裁決策等。
5.3這些「憂民憂國」的早發愛國情操,並沒有脫離群眾思維的一些主要特徵—保守、封閉、停止接受新的訊息等。
5.4其中一個群眾思維所沒有的特徵—大國今日最獨特的發明—是,誇大社會與主權的危機以合理化無所不在的總體戰社會動員:比如要全民配合在全球範圍做商業與技術機密的間諜、打擊與恐嚇異議份子、對公務員與同胞實施祕密或公開監控,又或者動用組織與龐大國家資本影響外國輿論、操縱他國選舉或干擾其立法程序。
5.41這些基於早發敵意的作為,被當事國發現引起相對的敵意與報復,乃是十分自然的事。這就是聽從早發群體焦慮的個人擘畫的決策失誤的必然效應。
5.5這種個人瘋狂的「憂國計畫」有幾個特徵:
5.51個人往往藉此取得道德的制高點,做為接近、或竊取權力中心位置的手段—如希特勒寫「我的奮鬥」、愛國主義者誇大軍事與種族的危機、政客唱衰群體的未來散播群體焦慮氣氛等。
5.52針對假想敵—通常是出自自產生就再也未經過適度調整的刻板印象—的過度防範措施,往往採取的是破壞文明社會一般準則的過激手段,思維接近報復與戰爭的陰謀論。
5.53一般人以為消極滿足這些「國是先知」針對政敵的政治整肅就能讓計畫付諸實施,沒想到手段變成了目的,政治整肅不僅沒有停止的跡象,而且轉過來針對每個人。
5.54團體的認同變成對獨裁者個人的認同。
5.55團體決策的共同心向,變成對獨裁者個人的恐懼。
5.56團體心向對紀律的共識,變成對獨裁者任意執法的容忍與無條件承受。
5.57這說明發作在個人身上的群體焦慮—通常被迫害妄想的心向所主宰—比較真實情況下的群眾焦慮更有害—似是而非的民粹議題導致錯誤的決策,後者又導致仇恨等準戰爭的行為與資源的浪費。
6.可以這樣說嗎?提倡「愛國思想」就是替「憂國狂人」製造土壤?
7.可以這樣樂觀的看待嗎?一個崇尚「集思廣益」的社會,是一個隱形支持健康的團體決策的社會,因此上回復正常「團體決策」的社會動力並未真正的喪失?
8.如果這是真的,那麼要找回團體決策的先天優勢就必須先找回共同的心向。
8.1對唯一的掌權者,必須將團體決策的幾項重要原則放在心中—尊重每個人的專長與意見、主持開放性的溝通。即使是在挑選親信團體時也必須這樣做。
8.11以維持紀律的每個小小步驟,慢慢營造出一個開放的團體決策的競賽規則,祭出賞罰鼓勵專業、同時留意不挫傷表達不同意見的勇氣—「訴諸激勵與理性」。
8.12這不是很眼熟嗎?與古時「明君」的行事作風吻合?但那是在制度不可能改革的前提下偶而併發的契機。當代則有不同的機遇。如:
8.13在關鍵時刻,為團體決策樹立永久性的制度—使共同心向在不受人為干預操縱下不斷的更新,以此作為團體決策、與紀律維持的共識基礎。
8.14防杜個人鼓吹集體思維的保守思想、封閉與敵對作法的復辟—尤其是必須杜絕先發的「愛國者」無端挑起群體的焦慮。
8.2對一個失敗的在野黨,除了深入社會的各階層收集訊息,凝聚成新的全民共識作為未來施政的方針之外,沒有其他的捷徑:
8.21操縱輿論只會妨礙團體內外共同心向的形成。
8.22依賴製造輿論的媒體力量只會使自身成為他人奪權的工具、併吞勢力的傀儡。
8.23迷信民調只會得不償失—團體決策的基礎是共同的心向,民調的對象並不具備這樣的基礎,將民調納入政黨的團體決策有明顯的邏輯矛盾的地方。
C
1.說先秦思想或哲學是源自「救世主義」(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古代哲學史》),本身是個很嚴重的註釋。
1.1這等於說先秦的諸子百家同時陷入「集體焦慮」,所提出的決策思想指導,也都免不了犯了「群體思維」避免衝突、不敢探索新的選擇等保守作風的偏誤。
1.2這可能大部份是實情。這也是為何幾千年朝廷認可的正統思想只得出一個「格物致知」的道理,真正對外在訊息採取開放態度的主張一個也沒有。
1.21當自問「我已經很努力了,但世界為何沒有因此改變(花椒之家電影對白)」—問題可能就出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政治哲學實際出自集體焦慮下「群體思維」的錯誤決策指導。
1.3當面對所謂「民族振興」偉大時刻的論述,必須很小心不受裡面內藏的虛榮心所引誘。其中最嚴重的意義莫過於兩個:
1.311要嘛這本身不過是又一個影響未來決策的盲目心向的自我催眠?
1.312要嘛它可見的下場極可能只是再一次導致週期性社會自我毀滅循環的開端?—聽從集體焦慮下群體思維鑄下的錯誤決策領導。
(20190826群體思維:焦慮b)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laywright&aid=128935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