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應碧茹的提問之前,先提出我的幾點好奇:不知輔導老師與案家是如何看待個案?個案的生氣是真的生氣了,還是隱含其他情緒(擔憂焦慮或害怕)?須知兒童的情緒特質為直接、短暫、反應強、易被感染且個體差異性大。而亞里斯多德曾說過: 問題不在於情緒本身,而是情緒的表現方法是否適當。因此,我們可朝幾個方向來努力:
目標一、覺察並正確了解自己的情緒
如同菲菲所言,輔師須保持穩定且平和的心情,在互動中傾聽並眼觀其身體語言,才能敏銳反映個案此時此刻的感受,傳達出同理與接納的訊息。此外,輔師亦可自備情緒臉譜,協助個案辨識抽象的情緒種類與詞彙
目標二、面對並控制自己的情緒,進而以適當的式來紓發、表達情緒
教導個案肌肉放鬆法與數呼吸法來轉移其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使其放鬆並緩和當下的負向情緒。別忘了輔師自身就是一個絕佳的工具,因此,輔師亦可示範合宜的情緒表達方式,作為個案的仿效對象
目標三、辨識並了解別人的情緒,亦即培養同理心
可透過「我變成一隻噴火籠了」、「黑暗森林一道光」、「我好擔心」等繪本的討論。此外,角色扮演、手偶戲亦可強化個案觀察並覺知他人情緒的知能。 Try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