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2/19 23:30:41瀏覽2026|回應0|推薦1 | |
《人文與社會》學報第三卷第二期 二○一三年六月 頁1-22 義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通識人文課程:文學電影裡的生命教育 陳碧月 實踐大學博雅學部專任教授 臺灣 摘 要 文學與電影雖都是藝術,但特性不同,隨著時代變化,兩種藝術媒體,都在不斷地尋求突破與創新,也都在檢視其中所呈現的人性、社會與文化等各個層面。讀者與觀眾藉由文學與影像的閱讀與欣賞,得到最大的心靈滿足,也因此文學電影對於觀眾的生命是有所啟發的。文學電影對於通識課程的人文領域可以提供相關的教學與研究資料,特別是在生命教育方面。本論文將從生命智慧、心靈成長、生命回顧和生死教育四個面向切入,分析共八部由文學所改編的中外電影,期待經由本文的研究,能夠達到以下三個目的:一,提升通識教育與身心靈全人教育的融合;二,提供「文學電影」在通識課程上的應用;三,對於「生命教育」的研究者提供相關的研究資料。 關鍵詞:通識、通識教育、文學電影、生命教育。 General Knowledge Course: The Life Education Of Literary Movies Chen, Pi-Yueh Professor Abstract As we all know that literature and movies are arts; however, they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in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these two arts mass media are constantly searching for the ways to make a breakthrough and innovate something. In addition, they survey and view the presence of human nature, society and culture. A large readers and audience are filled with mental contentment by means of reading and appreciating the literature and movies. Therefore, the lives of the audience are inspired by the literary movies. Literary movies provide humanistic field with the relat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material, particularly in the aspect of life education. Eight movies which are based on literature are cut from life wisdom, mental growth, the memories of life and the education of life and death. Through the research, we expect to attain the goals: KEY WORDS: general knowledge course, general education, literary movie, life education 一、 前言 本文所言之「文學電影」指的有二:一是指經由文學作品所改編成的電影;二是指電影本身具有人文藝術價值。本文將探究的作品都屬於第一類。由以上所定義之「文學電影」可以提供讀者其成長歷程所涵養之生命相關教育議題,即稱為「生命教育」。 文學是讀者藉由文字描述,引起想像而產生意象;而電影則是透過意象,而產生具體的視覺。文學與電影雖都是藝術,但特性不同,隨著時代變化,與各自的藝術發展而轉變。這兩種藝術媒體,都在不斷地尋求突破與創新,也都在檢視其中呈現的人性、社會與文化等各個層面。在這樣一種新的深度語言溝通媒介中,可以讓讀者與觀眾藉由文學與影像的閱讀與欣賞,得到最大的心靈滿足。電影提供真實視覺與聽覺的多重藝術,補足文字空間的不足,「電影是一種奧妙的溝通形式,是一種情感發洩或願望實現的媒介,是一種社會反應的依據,也是一種實質世界的外相表露,更是闡揚宇宙真理和說明人性的一種方式。」[1]也因此文學電影對於觀眾的生命是有所啟發的。 在《電影藝術面面觀》這本書裡提到:藝術活動的過程可分為以下三個步驟:一、藝術家的經驗或直覺(靈感)的產生。二、透過藝術媒介把這種經驗或直覺(靈感)表達出來。三、觀眾的欣賞、感受,及共鳴。[2]故而,一部成功的文學電影,導演要能掌握原著的靈魂核心,又要堅持電影藝術,拿捏得當,才能召喚觀眾的生命經驗,引發共鳴。我們在欣賞一部感人肺腑的文學電影時,是足以召喚多層次的生命經驗的,其價值在於讓觀眾在觀看電影後,能夠回頭檢視自己的生活,並加以反省改進,這個意義是很重大的,也是文學電影相當重要的價值所在。 羅青說:「精深的文學修養,或者是人文修養是深入欣賞電影、了解電影的不二法門。」[3]文學電影對於通識課程的人文領域可以提供相關的教學與研究之資料,特別是在生命教育的部分,這是本論文的研究動機。 本論文將從生命智慧、心靈成長、生命回顧和生死教育等四個面向切入,分析以下共八部文學所改編的中外電影──《不存在的女兒》、《巴爾札克與小裁縫》、《少女小漁》、《為愛朗讀》(小說名為《我願意為你朗讀》)、《唐山大地震》(小說名為《餘震》)、《蝴蝶》(小說名為〈蝴蝶的記號〉)、《父後七日》和《陪妳到最後》──其中在作品文本與影片中所探究的生命意義與價值。 期待經由本文的研究,能夠達到以下三個目的:一是,提升通識教育與身心靈全人教育的融合;二是,提供「文學電影」在通識課程上的應用;三是,對於「生命教育」的研究者提供相關的研究資料。 二、生命智慧 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與考驗,樂觀曠達的人,會以積極正面的態度去迎接挑戰,想辦法突破重圍,面對問題,努力不造成人生的遺憾;而悲觀埋怨的人,總是以消極負面的思維,在黑暗中摸索卻始終無法突破,而造成一生的遺憾。想成為樂觀或悲觀的人,面對生活的智慧是很重要的,因為生命的智慧就是生命力的根本。 親情倫理悲劇《不存在的女兒》(The Memony Keeper's Daughter),改編自金.愛德華茲暢銷同名小說。影片的主角醫生大衛,親自為妻子諾拉接生,兒子出生後,才發現諾拉懷的是雙胞胎,可是這個女兒卻患有唐氏症。大衛想起自己從小心臟就有問題的妹妹,在他十二歲那年離開人世後,他的母親就再也沒有笑過了。大衛認定女兒活不過幾年,因此,深愛著諾拉的他,不忍諾拉重蹈他母親的痛苦,於是, ......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