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4/18 23:34:12瀏覽2556|回應1|推薦33 | |
觀畫~~侯立仁七十回顧展
這場畫展.真是千呼萬喚始出來.
此次的展出.是因侯教授甫自杏壇退休.在各界的敦促下始應允舉 我不敢妄言說畫.以免暴露自己的淺薄.
展出日期: 98年4月18日~5月10日 【附錄】台南市政府新聞稿 為推崇台南市聞名的資深藝術家侯立仁教授,臺南市立文化中心將於98 年4月18日至5月10日,在文物陳列館一、二樓展出幾十年來的精彩畫作,並邀 請何懷碩教授於4月19日下午3:00在文物陳列館一樓演講:「悲愴的華麗-談 侯立仁和他的畫」,歡迎愛好藝術民眾前往欣賞。 台南市藝術家侯立仁教授1940年生,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曾擔任私 立台南科技大學美術系專任教授、美術系系主任、文化中心及其它公部門評審委 員,作品為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收藏。 侯立仁教授年輕時常與好友羅清雲環島寫生,作品以水彩創作為主, 已表現出熟練技法和脫離渲染特性,逐漸走出用色豐富又厚實壯麗、且具多 層次質感的個人特色。後來旅遊到印度和尼泊爾,深受當地的民族傳統造型 與豔麗色彩影響,這時期的作品以油畫為主,常以多層次暗色的底部襯托主 體的亮麗顏色,且藉以拉出畫面空間的獨特風格。隱含在繪畫後面的是他常 以窮困老百姓為描繪題材的悲天憫人的人道精神。 為推崇其藝術上的成就和藝術教育上的貢獻,臺南市立文化中心特別策 劃其回顧展,並與台南市東門美術館合辦,於文化中心展出水彩三十件、和 八十多件油畫,東門美術館展出三十多件油畫,為侯立仁教授作品幾十年來 第一次大量且具系統整理的展覽。 創作自述 (節錄) 侯立仁 我們儘情地投入大自然的懷抱,讓心靈和自然溶成一體,在這段深入地 和自然接觸裡,我們忘卻了那一派,那一位畫家的畫法,只著意地從一片混 雜的景色中,抽取出自然的精髓,多年來辛勤鍛煉的技巧,也慢慢地越來越 純化,自然而流暢,意到筆隨。並不是像攝影機一般只是描寫自然的外表形 象,而是注入了我整個的感情和對自然深切瞭解以後的詮釋。 我不滿意傳統水彩畫的只表現輕淡、飄渺事物的畫法,我生性愛好厚重 、壯大、深沉實在的感覺,羅清雲也和我一樣,所以經過這段期間的不斷要 實驗,我們共同發展出一種獨特的畫法,是一種十分不同的改良式縫合畫 法,可以自由自在的表現各種題材對象,不受傳統畫法必需先畫什麼後畫什 麼的限制,能夠保有水彩的清澈透明,又可以表現渾厚含蓄的感覺,不會顯 露出銳利的筆觸,可以去除賣弄技巧的低級趣味。環顧四周,好像還找不到 這種畫法的先例,所以我特別給這種技法名之為「侯氏畫法」。 我喜歡那些在多次印度和尼泊爾旅遊,在鄉間路上所見到的最純樸、自 然,依靠最簡單物質生活而能怡然自得的男女老少們,畫他們在工作、休 息,小孩子們的遊戲,宗教活動,關愛幼兒的母親,他們的歡樂和悲傷,這 和我小時候的生活最為接近,所以感到那麼親切。 在親歷過各類藝術的最偉大作品,無論是在文學、戲劇、音樂、舞蹈、 繪畫、雕塑還有電影中,永遠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著悲天憫人的人 道精神在裡面,當然也必需要以最完美的形式來呈現。最近我的作品,作畫 的時候是極為真誠的,心裡存在著一份愛和關切,體會著他們的感覺,我不 只是畫印度或尼泊爾人,我要把握的是人們共同的人性。托爾斯泰說得好; 藝術所以有價值,必需是要能夠傳遞愛和同情,可以增進人和人之間的瞭 解。 悲愴的華麗─談侯立仁和他的畫 (節錄) 何懷碩 侯立仁這種畫家大不相同。他們不講派系,不搞宣傳,不入「市場」, 他們的畫,是一個深入人間的旅行者不由自己的感動與呼喊。古今真正的藝 術都是這類人所貢獻的。 侯立仁畫的內涵多東方的情思;在表現形式上不隨西方現代、後現代起舞, 所以保有鮮明的獨特風格。他畫油畫,但不是「西畫」。 有幾幅把地平線壓得很低,表現昊天渺渺,人世蒼涼,非常壯麗。如 《蒼茫對落暉》、《寂寥對斜陽》、《朝夕唯與木石親》、《長天隱秋寒》 等。其他大量水彩風景畫,取材之豐茂,技法之熟練、自如與老辣,色彩之 繁富又和諧,完全捨棄一般水彩畫的輕薄流麗的特色,而趨向厚重沉著。有 些逸筆草草,如大寫意水墨畫用筆,卻表現了嚴謹的質感與空間的層次。 《澤國秋生動地風》、《微風過蕭瑟》、《橋危過客稀》、《風疾車行遲》 都是。 《長路漫浩浩》及《悠悠涉遠道》兩幅都畫一條土路,枯樹與大幅天 空,其情調與筆觸,使我想起俄國十九世紀大風景畫家,「列維坦」所作聞 名世界的油畫《弗拉基米爾路》。風景畫不只是景物之美,更是心象境界的 營造。 基本上是他一接觸便深深感動而瘋狂愛上的印度及尼泊爾。也許他終於 尋覓到他靈魂的故鄉。他的畫更不是憑藉技巧畫出來的,乃是心靈感動的力 量引發而成。 侯立仁有關印度及尼泊爾的畫,不是一個觀光客浮光掠影的寫生。他多 次造訪,留連不已。我看他這些年所畫,魂牽夢繞都是印度的種種。虔敬、 慈愛、忍耐、堅守、悲憫、色慾的豐饒與命運的黯澹等等,印度的宗教文化 映現人生的真相便是在苦海中掙扎浮沉,終極的追求是靈魂的解脫。藝術家 在這悲壯淒愴的人生苦海中看到美,因陶醉與震悼而不能自抑其創作的衝 動,這是真正藝術的成因。 發稿人:臺南市立文化中心 葉啟鋒 電話:06-2692864轉303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