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4/13 17:07:36瀏覽699|回應4|推薦40 | |
朋友的母親八十歲了,八十大壽前結結實實生了場病,讓老人家好生折磨。所以趁著病情轉好,朋友為媽媽舉行了場壽筵,熱鬧熱鬧,只希望老人家能開心。 宴客當天,朋友和幾個兄弟姊妹精心準備了表演節目,令人感動的是,參與演出的多是奶奶的兒孫們,其中好幾個都是社會上頗有聲望的專業人士,他們不計形象的或歌或舞,只為一搏媽媽開懷。老萊子娛親不過就是如此吧!當朋友輕輕唱起,媽媽教他的第一首歌時,許多人都落淚了;有人想起剛逝去的父親,有人回憶太早離開的母親 …… 。 我想到了《送行者 - 禮儀師的樂章》,那是部讓許多人不由自主流下眼淚的電影。幾個月前拿到試映券時,因為天雨貪懶,加上對日本片不是太有興趣,臨時決定不去看了,朋友看過後就說了「是部不看會後悔的好電影。」 上映後我和老公乖乖買票進電影院,悠緩的大提琴聲中,故事漸次鋪陳,情緒也在不知不覺中逐漸醞釀蓄積,到最後男主角和死去的爸爸合好的那一段,許多人因為想起長輩的過往而落淚,我沒有那經驗,但淚水同樣像潰堤般,滑落不止。 面對死亡應該有何種心情?告別人生應該用哪種方式?或說,幫一個人向世界說再見該用什麼方式?除非事先言明且確保會被執行,一個人怎麼告別通常是由他人決定。我曾經跟老公說,我的身後事千萬不要吵吵鬧鬧的傳統儀式,不然我可能會跳出來叫你們安靜。不要海葬,因為我不諳水性,而且感覺好冷 ( 死了都還不放棄我執 ) 。目前看來,樹灑葬是我較偏好的,將軀殼還諸大地,希望能像聖嚴法師一樣,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呵,我雖沒那麼偉大,但效法一下應無妨。 現代人自己身後事多能理性談論,但面對他人,尤其是至親,那真的是件困難的事。這些事情我至今不敢想像也不願想像,送別一個人,親愛的人、熟悉的人,那需要多麼大的堅強和勇氣。 再隆重的告別,都不如平時的一點關懷或一句問候!情感是建立在他還能感受得到的時候,像朋友對媽媽或許來日有限的珍惜和竭盡所能的付出。當然,送行者男主角對父親的告別與和解,是不同命運下沒什麼選擇的選擇,還好在二擇一之間,他選擇了面對、選擇了原諒,壓抑了一輩子的思念,用最完美的儀式,為空白幾十年的父愛做了連結,也讓他無處依附的孺慕之情有了彌補。生前、逝後,愛存乎一心,更存乎我們所作所為的一點一滴。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