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秦國欲興兵攻打韓國,為便利出兵,就向東周要求借路,東周君王心想無論借與不借,都會得罪另一方,焦慮地在殿內來回踱步,同時他也派人傳喚史厭覲見,為這個燙手山芋尋求解決之道。
史厭風塵僕僕地入朝,正要行君臣之禮時,東周君王連忙快步向前,將史厭扶了起來,並以焦慮中帶著亢奮的語氣說道:
「愛卿,在這緊急時刻,那些不必要的繁文縟節就省了!」
由於兩人的位子有些距離,但面對進退兩難又不知如何是好的東周君王,實在是坐立難安,好不容易等到史厭到來,心中的焦慮才稍微紓緩,在潛意識地作用下,東周君不覺地將上身向史厭的方位前傾,雙眼流露出希望的眼神。史厭才一屁股坐下,東周君故做鎮定地問道:
「關於秦國借路一事,有何看法?」說詞雖然平淡,但因為東周君急著想解套,自是迫不急待地想知道答案,所以說話的語氣平穩中帶些許的急促。
「就借路呀,這樣我們才有過路費可賺!恭喜大王,賀喜大王!」這史厭還真夠壞的,明知東周君思慮淺短,不先分析情勢就算了,反而用漫不在乎的口氣、輕挑浮地說出結果,彷彿在暗示東周君是個笨蛋。
「賺啥?沒被秦國吞了就偷笑了!」原以為找到浮木的東周君,發現眼前這塊救命浮木竟是一根稻草,口氣也顯得不耐。
這東周君還真是一位笨蛋!其實史厭知道東周君看到自己的到來,增加不少的信心,但怕一開始就提供分析,反容易讓東周君有恃無恐,這樣一來反容易讓東周君誤判情勢,才故意先吊他的胃口。
「那不知大王您有何高見?」史厭又趁勢一個虛攻,擺明就是要給東周君難看。
「我……」東周君被突如其來的一問,頓時語塞,漲紅著臉,原來放不下身段的東周君被「我要知道還找你幹麻」這句話哽住了,於是用手甩了甩衣袖,轉個身子長嘆了一口氣。
「大王,您別激動,請聽我慢慢解釋。」東周君王聽到後沒應聲,走回自己的位子上,手扶椅面、身向後仰地說:
「那你就好好地、慢慢地給我解釋!」東周君一臉嚴肅地說。這時惱羞成怒的東周君,心裡想的可不是有何救命良方,而是想給幸災樂禍的史厭一個下馬威,心理卻盤算著,要是史厭沒有給一個滿意的答案,該怎麼處置這個欺君之徒。也因為存著雞蛋裡挑骨頭的心態,這時的東周君,心無雜念地仔細聆聽史厭的說詞。果然,著了史厭的道,史厭就是要讓東周君聚精會神地聽他的神機妙算。
「大王呀,您只要派人去跟韓王身邊的紅人韓公叔放風聲,說東周願意幫韓國向秦國的世仇楚國求援,並要求韓王割一塊地給東周當做是解圍後的報酬。」東周君雖然聽不太懂箇中奧妙,但是聽到有地可賺,精神就跟著來了,但他還是半信半疑地說:
「生意有這麼好做嗎?」
「秦王向大王借路的原因,是算準我們不敢耍花槍,若是知道我們找他們的死對頭楚國,秦王自然會胡思亂想,就會針對這個假設性的風險,評估潛在成本。」史厭一語道破東周君的心虛處,只是東周君萬萬沒想到危機就是轉機,轉機就是商機,這時的東周君打心裡地佩服史厭,原本的怒氣也散失無形。
「以目前局勢,秦國不會為了小利與楚國開戰,這樣一來,不僅解了大王心中的鬱悶,同時還可趁機向韓國邀功。」史厭把最後的江湖一點訣全盤說出。
史厭的話語才告一個段落,東周君王便擊腿叫好,正要開口讚美史厭時,史厭卻伸手向前打斷東周君王的話,告訴他還有後續的計謀。因為史厭知道東周王無腦,沒說個仔細反會出亂子。
「這個您還要指派一名親信,將您的苦衷明白地告訴秦王。」史厭很慎重地將計謀重點說出。
「苦衷?這……」東周君王忍著笑,似懂非懂地望向史厭。心想明明佔人便宜,哪有什麼苦衷可言,但看到史厭胸有成竹的模樣,又想知道他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史厭果然是個狠腳色,他知道一般人聽到好方法時,多會壑然開朗地說我知道了,完全不會理會細節與重點在哪,自以為是的下場反而讓事情越弄糟。
「大家都知道東、西周都是有名無實,每個諸侯誰都得罪不起,韓王之所以要給土地,就是要讓秦國懷疑東周的誠信,可是我們若不接受韓國的『好意』,壞了韓王的如意算盤,一定會遭來禍患,所以只好被迫接受。」史厭娓娓道出由左右為難變成左右逢源的方法---因為我弱才被欺侮。
這時,東周君王終於明白史厭的計謀。史厭看到東周君王欣喜的表情,便向君王表示,既不得罪秦國又可以從韓國得到好處,這種一舉兩得的事情當然是件值得慶賀的美事。
「哈哈,有你的,來人啊,備酒。」東周君王爽朗地說道。(故事:秦假道於周以伐韓/東周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