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市場,由人的有限理性行為構成
2022/01/18 11:07:33瀏覽48|回應0|推薦0
取材自"研之有物",稍作修改以求更通順、易明白。

市場,由人的行為構成。過往"效率市場"假說認為"投資人都是理性的",但2017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Richard H. Thaler曾經做一個有趣的實驗,闡述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Herbert Simon所提的"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證明了人沒有辦法完全理性的。

Thaler在1997年5月於"金融時報"刊登一則活動廣告,希望大家來報名參加“pick a number game",玩法很簡單,只要玩家在1~100中選一個整數寫在信中、寄回主辦單位,截止後將所有收到的數字蒐集起來"取平均數、再乘以三分之二" ,最靠近這個數字的玩家,就是贏家。

若按照"市場是理性"的假說,所有玩家應該會預期別人選擇什麼數字、並取平均數再乘以三分之二;然後又預期別人應該也會這麼做,又再取平均數再乘以三分之二……;經過這樣的循環,直到最後每個人都會選擇 1。

但無論是1997年"金融時報"這次、或在各場合玩這個遊戲,都發現理性是有限的,人們一開始只會猜測別人的答案兩到三次循環,然後就選一個直覺大概沒錯的數字。

以股票市場來說,股票的價格由市場供需決定,若投資人預期某股未來表現良好,會紛紛進場買進,股價就會上揚;若投資人對某股預期悲觀,會紛紛賣出,導致股票下跌。其實這背後用"動能效應"可以解釋,"動能效應"1993年由Jegadeesh and Titman提出,指的是股票報酬率有持續性的現象,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由於動能效應,有些投資人藉此採取"追高殺低"法,賺取一定期間內股價持續上漲、或持續下跌過程中的"價差",投資人還會有預期心理,預期心理又受到小道消息影響。

過往文獻,曾在21國實驗中得到證明,美國和歐洲國家股票市場的動能效應較強,因為個人主義較強及高度自信,導致動能持續上漲或下跌,亞洲國家比較群體主義、做事大家會商量,雖有動能效應只是較不明顯,但仍無例外。換言之,因為人們投資行為的偏誤,例如貪婪地追高股價、恐懼在低點持股,而導致市場的不效率性,是超越地域、族群而存在的共通現象。

唯有台股比較特別,在 WL-LH (動能效應)策略下,卻看不到動能效應,推斷認為,台股投資人普遍容易過度預期,以及股票交易週轉率較高,可能是主要的原因。

讀到這,不禁又想起老話: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憧憬中成熟,在希望中毀滅;人有理性,但行為並非全按理性。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ier4all&aid=171344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