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如何看待台指期
2021/08/28 13:58:38瀏覽120|回應0|推薦0
說到”期貨”很多人都是小生怕怕,實際上如果懂得原理並做好控管,並不如想像中可怕。期貨和股票的差別在我看來,就是一個有槓桿、一個沒槓桿的差別 (融資、借券另當別論),所以所謂”風險”純以兩種商品比較就在於槓桿。

人人都知道錢滾錢、錢生錢的道理,錢越多越易生錢,在金融市場更表現得淋漓盡致。什麼是”大戶”?指投放很多錢在金融操作上的人或組織 (不是資產),那麼很多錢是多少錢才算大戶?這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如果硬要說,以台灣股市都是以”億”為單位,應該是一億以上吧?不過我個人認為如果以大戶和散戶區分的話,應該五仟萬就算大戶,小於五千萬的應該都算散戶。

那麼,沒那麼多多餘的錢又想錢生錢怎辦?除了用時間去換 (所以才有各式各樣的存股講座),唯有使用槓桿操作,也就是倍數操作,而成敗的關鍵是槓桿倍數的運用,並不能完全用報酬率做準,報酬率只是直觀的績效表現;但如何運用槓桿則是如何最大化利潤、最小化風險的操作。

人們常常被許多已經美化過、誇大盈利避談虧損的報表或話術蒙蔽,例如大部分投顧都說”三倍保證金交易一口大台即可”,言下之意是只要堅守三倍即可萬無一失,實際呢?我不明白所謂三倍是如何計算出的,也沒有看到有一個投顧真真確確算給我看過。我則是跳過複雜的理論用最淺顯的算法:一口保證金和目前指數做對比,例如現在保證金是184000、指數約17000,那麼簡單地說就是你必須用184000元去買一口17000對吧?以一點位200元計算,就是以184000去買3400000的東西,它的倍數是18.48倍。從上面的計算可看出放入的資金越多,風險越少;指數越高,風險越高。假設操作是順向的,也就是做多時指數上升當然可以賺,但如果指數是逆向時呢?這就是風險。

投資要完全規避風險不太可能,但要降低風險卻是可能的,我自己的簡單計算概念:以槓桿倍數去估算指數可能回跌 (或回升)多少%比較,舉例:用上面18.48倍來算就是指數回跌 (或回升)-18.48%時將斷頭清零。如果按他們說三倍就可,那只要有一天超過-6.16%就本錢全輸光光,說不定還得倒貼券商。別以為這種機率不大,在歷史記錄裡平均2~3年就會出現一次股災,也許一天之內、也許一禮拜之內,-6%的不在少數。

或許有人問,如果發生股災,那大戶不是賠更多?是的,但因為投入資金大,他們可以時間換空間,比散戶更容易反敗為勝。不過實際操作上,他們大戶的避險工具和策略比散戶多,消息也比散戶快,平時他們賺賠的百分比和散戶相較反而是少的,只是100賺1%和10賺1%的差別;最重要的是他們如果避險配置得當的話,賠錢的機率小很多。

巴菲特被譽為股神不是沒道理的,因為他不但曾經有過20年連續不賠的紀錄 (以季或月來算當然不可能),長期平均報酬率接近20% (如以個別的年來算多的是人比這高),世上恐怕沒人比得上,想跟他吃頓飯要34.56789萬美元可見一斑。同樣的,不會有哪個基金會以月或季來結算的,多半是半年或一年結算一次,為什麼?這裡有複利的概念,也有時間軸的概念,簡單地說就是比較容易做出好看的報表。

總之,我看槓桿倍數就是波動幅度大小的風險,不管是一天或幾天或幾個月,只要波動大風險和機會都變大;寧願避開風險也不要盲目追求機會,而如何利潤最大化遠比何時停損的困難度大得多。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ier4all&aid=166921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