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由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看「多元成家」方案
2014/01/11 19:57:52瀏覽172|回應0|推薦0

圖片來源 http://baike.soso.com/h696030.htm?sp=l47612172

首先要說「天水圍的日與夜」,(2008年許鞍華導演),這部片子是我很喜歡的一部片子,看似平淡無奇的生活故事卻蘊含了很多城市人生活的底蘊以及中國人的價值觀,是很值得一看再看的片子,不諱言,我自己就看了三次。這部影片它不叫你喜,不叫你怒,不叫你悲,不叫你樂,卻像蜿蜒小河簷下風鈴在你心中響起了叮叮之聲,其實平凡如大眾的我們,不就是這樣過日子的嗎?

這部片以兩個人為主,一個是單身母親帶著中學畢業會考後的孩子在天水圍的一處公寓大廈過生活,另一個是失去女兒的老太太,(也住在天水圍),她日日夜夜在喪女的悲哀中生活,渴望見到外孫,送他一些禮物,以慰失親之痛,但女婿已另成婚,有自己的家庭,不希望受到打擾。

單身母親在年少時,為了讓弟弟唸書,離學進入工廠工作,賺錢所得供弟弟唸書獲取學位及社會地位。於是她的原生家庭在社會地位上獲得提升,有富裕的生活。而她是一個工廠女工,後來雖也結婚,但先生出意外身亡,帶著兒子的她,不想倚靠任何人,選擇到賣場工作養活自己和兒子。母親因為弟弟的關係,已然是一個生活優渥,又有點嘮叨的老太太,所以她已無甚需要掛心,當然也絕口不提她當年做工供弟弟唸書的恩情。

生活,也就是生活,繞著一些芝麻綠豆的小事打轉,就像餐桌上的菜色無啥變化,但,心安理得。

第二個主角,失去女兒的老太太,或許因為種種過往,心裡總難平衡,空虛的心靈想找一個寄託,也就只是一個寄託,她的外孫。但因為種種現實因素,生活的隔離,情感的隔離,這樣的願望變成不可能,失去寄託的心變的浮躁不安,在這樣的狀況下,她遇到了她,她幫她找到工作,陪她去找外孫,陪她忍受被拒絕的悲傷,於是她轉念了,是那個遠在天邊的外孫是自己的親人呢?還是這個陪在身邊的人是自己的家人?

對情感的渴望,安頓一個漂泊無靠的心,一個小小的願望,但我們都知道,它是很重要的。

在現在的社會中,家庭的成份已不再像過去那樣單一,有各式各樣的家庭組成,單親家庭、獨居老人、同志伴侶,每個人都可創造自己獨特不平凡的一生,不必像在從前的大家庭中,全家人都綁在一起,有共同的目標以及命運,凡事都以家族利益為優先,連子女的婚姻也是,當然這樣的家庭結構,人也比較沒辦法擁有自我,失去大家庭庇蔭的同時,其實人也獲得了自由。但是離開家族後,人還是傾向有伴會比較快樂,這時維繫所謂家的成因已經不單單是血源關係或一紙婚約,而婚約也恰恰是最薄弱的一項,就算有共同責任(孩子),離婚還是大有人在。那麼維繫婚姻伴侶的核心成分是什麼呢?為什麼我們會想跟這個人在一起,當我們身體心靈在最脆弱的時候,或從手術室恢復的時候,我們呼喚的是誰,如果不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兒女等血親,那麼是誰?把人與人的關係用法律條文來約束,無異用法律上的婚姻把兩個人綁在一起,而不論他們之間是否還有情,或像從前婚姻的締結方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樣,都是以他人的意願或社會的眼光去規範僅是屬於兩人或少數幾人共同生活結成家人的意願,用法律之名去規範這樣的事是不是有點管太多了?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1107/291975.htm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f006119&aid=10506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