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27 06:00:00瀏覽2502|回應6|推薦38 | |
【云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 (接續十種慧~淺談華嚴經淨行品~4之1)前面談到修行以後所要達到的境界與目標,那麼覺行圓滿以後呢?那就是這十種智慧所呈現的境界。
第一個是「勝慧」,也就是殊勝的智慧。殊勝是相對於不殊勝來說的,是用來區別世間智慧和出世間智慧。世間智慧是針對世間法,對世間各種人、事、物的認識、理解和運用,也可以說是一種世故的教育,只要能記得多,反應快,還懂得通權達變,就是聰明人。但是這種聰明智慧,不是佛法所講的出世間的智慧。出世間的智慧是一種覺悟的智慧,覺悟能使我們出離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因仍受限於輪迴,有三界如火宅之說),免除生死輪迴,這才叫做「勝慧」。出世間的智慧有很多的層次,「勝慧」相對於世間智慧來講是很殊勝的,但在出世間法中,它的層次是最基本的。
接下來是「第一慧」,第一慧又比勝慧高一層,換句話說,「勝慧」是屬阿羅漢的智慧,「第一慧」就是辟支佛的智慧,「最上慧」是菩薩的智慧,「最勝慧」是佛的智慧。簡單地說,「勝慧」是對四聖諦─苦、集、滅、道的理解和領悟。「第一慧」是對十二因緣法─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的理解和領悟。「最上慧」是對六度萬行的理解和領悟。「最勝慧」就是佛的智慧,前面三種都各有區別,最後佛的智慧是一切智慧的總合。
「勝慧」所領悟的苦、集、滅、道是從釋迦牟尼佛那兒聽聞而來的,因此又稱為「聲聞慧」。「第一慧」就是不需要別人講解就能夠知道而且透徹理解和領悟其中的道理。印度人修行很重視沉思冥想,事實上,思考本身也是修行,因為思考的當下也在調整自己的觀念,這就是一個「修行」的過程。在沉思時,對於不正確、不恰當的觀念都要予以修正過來,所以本身就有修行的內涵。
「第一慧」又叫緣覺慧,或者叫獨覺慧,是辟支佛所修行的智慧。自己不斷地沉思冥想,藉著仰觀星象天文、俯察風水地理,然後發現一套真理,體悟出世界和生命的起源,每部經典所談到的,不論是九個因緣、十個因緣、六個因緣、或十二個因緣,這些都是獨覺所思考出來的。這些理論完全是經過獨覺個人的體悟,不用聽他人講而獨自摸索、思考有關這宇宙人生的道理的一套理論,是獨自覺悟的智慧,也就是獨覺慧。
聲聞的智慧,是直接聽聞佛陀的開示而成就的,這樣的心思歷程很短,必須要有很敏銳的理解能力,才能領悟其中的道理。阿羅漢的心思就很敏銳,一聽佛陀宣說四諦─苦、集、滅、道,他就覺悟了。但是由於心路歷程很短,開悟後反而不知道還要再精進用功,於是便想趕快了生脫死。獨覺的心路歷程比較長卻很獨立,不需要他人的指導,就能自己精進覺悟。
菩薩慧是「最上慧」,其心路歷程更長,是需要經過聞法、接受各種訓練的歷程。我們修行菩薩道也一樣,聽到他人講說佛法,不僅要心生歡喜,同時還要勤修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波羅蜜,統統都要修。
這六度波羅蜜要修到圓滿都很難,第一個布施度就不容易了。布施並不是把家中財產悉數捐出就叫做圓滿,同時還要置個人死生於度外,身心世界都要布施出去,才叫波羅蜜。每天躺下來是否想著我隨時可以死了?大多數人都還在想我明天要做什麼事?明年要做什麼事?放了假又可做什麼?大都受到這一切事的牽絆,想要破除這一關實在不容易。幾天前北捷發生隨機殺人事件,隔天板南線運輸量即大受影響,其修持的難度由此可見一斑。忍辱度也是一樣,譬如水淹到下巴還可以忍,再淹到嘴巴、鼻子就不行了,必須趕緊設法逃生。也是幾天前的事件,台中有一婦女載二子開車行經地下道而遭溺斃,由其家屬事後的責難反應也可以看出忍辱度的不易。雖然如此,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別的管道來修煉,由淺漸深、由易入難,只是要圓滿成就,是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且心理所要接受的煎熬和訓練也很長、很困難,這些都是心路歷程的訓練。
「最勝慧」的層次又比菩薩慧更高,其心路歷程更長─經三大阿僧祇劫,到最後成佛的階段大多是不需要開示的。像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無人對他開示傳道,他是自證、自悟、自得的。他過去修仙人道,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天,覺得這樣的境界還是不能解決其心中對生命的疑惑,於是自己去摸索而覺悟的。
《華嚴經》所講的佛是盧舍那佛。當盧舍那佛成佛時,是從佛的開示而得法。釋迦牟尼佛則是自證、自悟、自得,他並沒有從佛那裡得到什麼法。生生世世以來,盧舍那佛都在行菩薩道,在過去生中,他遇到很多佛、菩薩為他開示,修行時在摩醯首羅天宮坐百寶蓮花座,一花有一千個釋迦牟尼佛,一釋迦牟尼佛教化一個世界,所以盧舍那佛在法的傳承是一貫的,他的境界層次是完全超越前面三個層次的。
以此定義來談「最勝慧」,簡單地說,把前面的「勝慧、第一慧、最上慧」三種智慧綜合起來,達到最完美的地步就叫做「最勝慧」。而「無量慧、無數慧」是指佛智慧的量很大,無法計量、計數。佛智慧可說是無師智、自然智,沒有人教導就會了,是本來具足的。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種慧,但都被無明遮住以致於顯現不出來。這六種智慧都是指數量,但其中涵意並不相同。不可思議是用我們的意識形態思考所不能企及的,所謂「思議」就是可用大腦推理的邏輯思考,「不思議慧」就是沒有辦法用邏輯推理而得的智慧。
意識形態和智慧究竟有什麼不同?一般而言,用大腦推理的歷程,稱為「邏輯推理」;另一種則類似於中國文學的賦、比、興方式,我們可以稱它為「比興推理」;邏輯推理屬於西方的,有個「因」就會有個「果」,所以邏輯推理有其連續性和相關性。但比興推理就不一定,譬如我們形容女子好美,美得像月亮一樣,若真的將月亮裝在女子的臉上,這美就奇怪了,所以月亮和臉並沒有相關性;或者說:我的另一半好美,美得像朵花,我不一定愛花,卻會用花來形容另一半的美,這就是「比興體」。又譬如我們藉著「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詩中的意念來感受當時的情境,若能夠感受到詩中的情境,那就是比興推理了。如此的推理,是一點必然性都沒有的,至於如何進入那個意境,就跟個人的想像能力相關了。
佛經裡有很多這種不思議的現象,就是用類似於比興推理的方式,可思議的就是用邏輯推理,這個「理」就儲存在我們個人的大腦組織裡。所以理解佛法不能只用大腦,而是要懂得善用比興推理。用大腦思考絕對無法進入佛法的世界,而比興推理則是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用六根,眼睛看到的,由口說出來的可能是另一套,卻也能讓對方感受得到那是什麼。佛法要人覺悟,就是借用某件事情來說明另一件事情,這就是「不可思議」。(待續)
【補注】此文參考海雲法師以及智光老和尚、宣化上人等大德僧的開示整理而成。佛法總攝人、天二乘共法,以及聲聞、緣覺、菩薩三乘共法,總說為五乘共法,另有菩薩、佛的大乘不共法。三乘共法是出世間法,必須建立在五乘共法的基石上。假如不具足人天功德,一直沈淪在三惡道中,當然不能發出了脫生死的出離心。縱使現生人間,如作惡多端,無慚無愧,害人害世,喪失了人性;連做為一個平常人都成問題,甭說他會發心了生死?所以成就了人天乘的功德,才能修學出世間的三乘共法。故佛說:一切行無常,說諸受皆苦,緣此生厭離,向於解脫道。修學出世間的三乘法,其根本在出離心。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