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十具足~淺談華嚴經淨行品之3
2014/04/26 19:30:01瀏覽3106|回應6|推薦46

云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無畏具足、覺悟具足?

 

   (接續從身語意三業,淺談華嚴經淨行品~2)

 

   這十問是講修行的條件,也就是入菩提道的先決條件。

    

 一、生處具足:是指大環境。倘若生在既沒有文化又沒有佛法的地方,思惟理路很難有所開展,更不知道生命的真實意義何在。對於佛法的思惟與一般的思惟,根本無法分辨,這就是生處不具足。目前臺灣的大環境佛法很興盛,容易修行、入菩薩道,就是生處具足。

 

 二、種族具足:是指出生在環境條件良好的家庭。在釋迦牟尼的時代,印度社會的種姓制度,只有出生在尊貴家庭才有接觸宗教的機會,自釋迦牟尼創始佛教,即使種姓之末首陀羅出身的優波離也能被列入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佛教的平民化,使得印度下層社會的人民也有了接觸宗教的希望在我們現代的環境裡,知識分子比較符應於種族具足的特性,只要有善知識能正確、中肯地引導,又有種族具足的條件,一定會相應和契機。

 

 三、家具足:過去我們的傳統社會是大家庭制度,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果人人都信佛學佛,你也想學佛,就不成問題。由此類推,一個村落、聚落也是如此。現在幾乎都是小家庭制度,家中一旦有人學佛,更是容易得到尊重,如無法得到尊重,那就是家不具足,最好回到自身來探討因何不能具足,不難找到原因。

 

  四、色具足:是指自己的身相四肢健全。這是講個人外相的部分。佛法講眾生平等,是從自身的條件來看的,而自身條件的具足與否,又是跟自己的過去因、現在緣有很大的正相關。倘若身相不健全,想要多麼的精進,多少會受到限制,不如健全者的便利。

 

 五、相具足:是指自身五官端正。若四肢不全、五官不正,於菩提道上若要精進,其所遭遇的障礙相對於一般人會比較多。這非關歧視的問題,而是自身條件的不佳,諸如體力、耐力…...等等,在修行的道路上是吃力的。

 

  六、念具足:是指心念、正念要具足。不但要提得起,還要能貫徹整體。

 

  七、慧具足:是指智慧要具足。念只是一種狀況,慧則更進一層,對狀況會有所選擇,也就是當念在運作的時候,智慧會告訴它,在生命的抉擇上願不願意繼續深入?這是指心理的狀況。

 

  八、行具足:是指行門要具足。

 

 九、無畏具足:修行當中的定力、毅力、魄力、耐力這四種叫無畏具足,缺少其中一樣,修行就不會恆久。

 

 十、覺悟具足:修學菩提道無非是想要覺悟,覺悟的層面很多,如趙州禪師大悟三次,小悟無數次;虛雲老和尚的開悟,更是經歷了一番的苦難,狂心方歇。總之覺悟的能力要先具足。

 

 要修行,就要具足這十種條件,包括了內在與外在兩方面,前五項是指外緣條件─背景方面。這五項要具足,最好的方法就是出家,若發心入佛門,這五項都能具足。後五項一般都較欠缺,需要依止善知識的指導。

 

 「念具足」的念指的是意念,當我們做一件事,要有總體觀,能提得起來,也要能貫徹其中。「念」在運作時,智慧會告訴它,對狀況要有一種選擇,也就是要清楚覺知各種狀況,然後從中篩選出切合實際的需要。「需要」跟「想要」是有差別的。一般人對生命的認知往往不夠深入,充其量只是一種生活,當哪天心靜下來,開始思考為何要如此奔波忙碌時,就會產生很大的恐慌,一旦恐慌,可能就會逃避而不去想它,如此一來,智慧就不見了。

 

 有時對周遭親人、朋友的死,會感受到無常的衝擊,此時若深入去面對它,去思考無常是什麼?為什麼無常會帶來苦的覺受?又要如何去消滅苦?這就牽涉到四聖諦─苦、集、滅、道,這是釋尊初轉法輪的教法。集是指苦的來源,因為有執著才有苦,貪、瞋、癡皆根源於此,將虛無當真實就會產生痛苦。而痛苦在某種狀況下往往不是以痛苦的形態出現,而是隱藏在快樂或享受當中,苦只是個概念、符號。例如我們想要擁有一棟房子(或是情愛),得到時又怕失去它;得到時,表面上是享樂,卻隱含著失去它的苦,所以,苦只是以隱含的形式出現而已。

 

 當對生命的實質有此認識,對生活的苦有這般瞭解以後,用什麼方法可以讓苦不再繼續,使生命中的無常能獲得妥善的解脫,那就要靠智慧了。能具足這方面的智慧,就知道如何「行」,因為必須找對方法解決這些問題。八萬四千法門如何選取其中一門貫徹到底,如何在菩提道上行無所畏,那就要具備「定力」、「魄力」、「毅力」、「耐力」四種條件,方能行之無畏。

 

 想要行無障礙,必須要有善知識的指導。除非是天生就具足的人,具備超乎常人的特質,對生命有非常敏銳的觀察力,在生活上又有積極的創造力,這兩者能力結合起來就能自己做主宰,在生命的洪流中不斷地超越與突破。有了觀察力,他的念、慧就能具足;有了創造力,他的行、他的無畏就能具足,剩下的就是覺悟的部分。若是能依據經典再將這兩種能力結合,就是覺悟具足,也就是能達到「普賢行願力」的境界。

 

 這種天生就是修行的人,什麼時候才會想到要修行呢?這種人往往在一般人生中一定很能幹、獨立性又強,非得在社會上遭受到重大的挫折、打擊,才會停下來反省思考人生的目的、意義與價值,這就是他的人生轉捩點。假使有善緣進入佛門,修行就啟動了,以他所具有的洞察力與創造力,絕對可以好好地修行。一旦投入修行,念力、慧力、行力、無畏力、覺悟力統統都能具足,這種人我們稱為「法行人」,自己依法而修行的人。

 

 另外一種是「信行人」,要做一個成功的信行人,要依止善知識修學,並全部接受他的教導,不到處攀緣。要能接受師父摧毀自己的人格、自尊,其目的主要在摧毀自我的堡壘,能幫助你破我執的,這才是你的善知識,你的師父。

 

 這十具足是進入佛門,欲入菩薩行,完成菩提道,必須具備的條件,應努力培養並使之早日具足。

  

   

   

   

【後記】此文參考海雲法師以及智光老和尚、宣化上人等大德僧的開示整理而成。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eaceland&aid=12806421

 回應文章

石蕊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讀文獲益良多
2014/05/03 17:40
摧毀自我的堡壘,端看能否趕走肉體的舒適與靈魂的虛榮。
修行的重點在管好自己的心念。
peaceland(peaceland) 於 2014-05-03 21:41 回覆:

感謝來賞文

好友很有善根

知道修行的重點要管好自己的念頭

祝福平安順心


浮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5/02 13:35

我對佛理涉獵不多

但對於格友分享的文章

都會盡可能細讀

心中秉持善意念

不做虛枉之事

始終是我自我惕勵與反省所據


peaceland(peaceland) 於 2014-05-02 19:35 回覆:

浮生好友晚安

您已經在實踐佛法了

雖然您自謙涉獵不多

但是您的善意念

就是佛法十善業之一

十善業涵蓋

三身業→不殺、不盜、不淫

四口業→惡口、妄語、綺語、兩舌

三意業→不貪、不瞋、不痴

之所以會在格子裡介紹佛教經文

就是想分享佛教經典中的人文哲學思想

讓大家了解佛教文化所蘊涵的慈悲與智慧

不是僅止於吃素、拜佛(懺)、打坐、法會....

這些表層的軌範之下含藏著極深的哲理


詹于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5/01 20:02

謝謝善知識的分享

生活就是修行

從生活中去領悟 去開拓智慧

也祝福法喜 平安

peaceland(peaceland) 於 2014-05-02 13:33 回覆:

謝謝瑀璇好友來賞文

您說得很對

生活就是修行

在生活中體會這十具足的涵意

肯定會覺悟到佛陀的慈悲與智慧

祝福法喜平安


peaceland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4/30 19:52

讀《淨行品》十具足

心中忽現感嘆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明師難遇今已遇。

此生不向今身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大衆,當勤精進,如就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Path 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正知正見
2014/04/27 21:25

賞文 如沐甘露法雨  隨喜讚嘆 ~

peaceland(peaceland) 於 2014-04-28 15:02 回覆:

謝謝好友來賞文

您的支持與鼓勵

是我前進的動力


冠慧~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4/27 14:07

與我個人 想法 ~唯有老實念佛 ~就最好的修行

祝福法喜 阿彌陀佛

peaceland(peaceland) 於 2014-04-27 18:53 回覆:

謝謝冠慧好友來探訪

老實念佛上上好

但也要具足某些條件

也就是我們常説的善根

如有這十具足最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