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四集A)
2013/12/16 00:59:38瀏覽194|回應0|推薦0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 (第四集)  

2003/5/23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20-015-0004

(說明:在學經時,我習慣看到自覺有感悟的文字或重要的章節,總想用不同的顏色標誌出來,故把原講經內容引用來我格格,當做是學經的筆記園地。影音無法引用過來,對此也有興趣之佛友請至原影音講經處賞閱)

原影音經文:http://edu.hwadzan.com/play/20/15/0/8136

 

     諸位同學,請看第一時法事。前面三稱「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這已經跟諸位介紹了。下面這一大段就是誦經,誦《佛說阿彌陀經》。這也要把整個經文跟諸位做一個簡略的介紹,因為是繫念裡面的法事,我們把《彌陀經》的玄義就省略掉了。但是它前面有經題,經題總得要說一說。

     這一部經本來的經名,在經典裡頭講得很清楚,叫《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是這一部經原本的名稱,這個名稱是世尊為我們說出來的。從這個經題裡面,我們能夠看出這部經典的義趣。「稱讚」有能稱讚,有所稱讚。能稱讚的是「一切諸佛」,不是別人,真正不可思議;所稱讚的就是「不可思議功德」。「」就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就是「帶業往生,頓超圓證」。我們在這個地方要略略的解釋一下。一切諸佛,這是講到十方三世,一尊佛都沒有缺少。不是一尊佛讚歎、幾尊佛讚歎,不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讚歎。另外一個意思,四十一位分證佛也讚歎,這是引申的意思,這個意思是真的,不是假的。

     法身菩薩他們觀機的能力,智慧、德能、神通很接近如來。他接引一切眾生,都有能力看到這個人的古往今生,看到他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為什麼能看到?因為見性的人時間空間沒有了。空間沒有了,沒有遠近;時間沒有了,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縱然是過去久遠劫之前也如同眼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這個人過去生生世世他曾經學過什麼,現在遇到了,教他修學的法門,跟他過去所修學的相應,他學起來很有興趣,感到不困難,而且進步很快速。為什麼?阿賴耶識裡頭有種子。

     善知識教他這個法門的時候,會把他阿賴耶識裡的習氣種子引發出來,這是修行證果的人有這個能力,沒有證果的這些大德就沒有這個能力。如果他教學的時間長,接觸的人多,他經驗豐富。就像一般看相算命的,你曉得他一生看過多少人!看人看多了,也有相當分析的能力。但是這種觀機的方法不能十分準確。真正有學問、有功夫的這些人,大概能夠摸索六、七成,應當是可能的。他教導、建議你所修學的法門,果然認真努力學習,也會有成就。這是從他經驗當中得來的。如果連經驗都沒有,那就難了。

     我們遇一個善知識不是容易事情,這個事情古人常講師生之緣,師生有緣分也是可遇不可求!真的,俗話說你運氣好,遇到了。有人一生想求善知識,求個好老師,一生都遇不到,沒有緣分。而實在說,這個緣分真正的因素,是在你有真誠、好學,這是最重要的因素,真誠心、好學。知道、懂得尊師重道,具足信解行,證就不說了,至少具足能信、能解、能依教奉行。有這些條件,應當遇到真善知識是可能的。佛門裡頭 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就是感。自己本身具足這個條件,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說穿了,世出世間法總不出感應這個道理。

     這個經能稱讚的是「一切諸佛」,所稱讚的是「不思議功德」。功是什麼?「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不思議的功!看起來好簡單!好簡單裡面有好深的道理。道理要不透徹,這個事情不可能稱讚。一般人認為持名念佛,這是老太婆的事情,太容易了,這能成就嗎?我學佛就遇到許許多多這樣的人,批評淨土、藐視淨土,沒有把淨土看在眼裡;認為這是佛法裡頭最低級的,程度最差的,沒有法子教的,教你去念念阿彌陀佛吧!

     我們初學佛的時候也以為如此。我對於這個法門生起信心,是讀《華嚴經》。《華嚴》大家稱讚,這是佛法裡頭的根本法輪,是佛法裡面的無上寶典,這是大家公認的,沒有人不尊重的。《彌陀經》跟它比,那差太遠了,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早年,三十多年前,我在台北講《華嚴經》。那是民國六十年,今年民國九十二年,三十二年前。我一個星期講三次,那個時候好像一次是講一個半小時。兩次講《八十華嚴》,一次講《四十華嚴》,八十、四十同時講。講到相當長一段時間,有一天心血來潮,想到文殊、普賢學什麼法門的?文殊菩薩最得意的弟子善財,他教善財學什麼法門?我起了這個疑問。查經!當然,在後面,還沒有講到!

     仔細一查我就疑惑了,文殊、普賢都發願求生淨土。再仔細看看善財,善財在文殊會下得根本智,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在文殊會上。這就是禪宗裡面所說的大徹大悟,教下所說的大開圓解,這個時候文殊菩薩教他出去參學,參學是成就後得智。《大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根本智,無所不知是後得智。善財成就了根本智,老師教他去參學,這就是著名的五十三參。

    根本智跟後得智修學的方法完全不一樣。根本智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可以接觸任何人,不可以接觸任何一法,心要定下來!用甚深的禪定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恢復到真心本性,這見到性。見性以後,老師教學的方法一百八十度改變,教你怎麼樣?什麼人都可以接觸,什麼事都可以參與,不是一門深入了,廣學多聞!所以,這時候我才真正明瞭四弘誓願裡面所講的是什麼。「煩惱無盡誓願斷是根本智,法門無量誓願學那是後得智,無所不知,我這才明瞭。這不是跟定一個老師了,人人都是老師,事事物物都是學習的教材,所以才成就無所不知。

    我們看頭一個善知識,這個非常重要!我們中國古人常說「先入為主」,第一個善知識比什麼都重要。仔細一看:吉祥雲比丘。因為我講《四十華嚴》,《四十華嚴》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的完整的本子,四十卷。吉祥雲比丘!吉祥雲比丘修什麼?念佛法門。他給善財講了二十一種念佛法門,這二十一種把所有一切佛法統統包括了,沒有一門不是念佛法門,妙不可言。

    這樣我們還是得不到要領,我們再仔細觀察他,他修的是哪一個念佛法門?仔細一看,看出來了。他修的是彌陀念佛法門,而且修的還是持名念佛,淨土宗裡面所說的「佛立三昧」;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也叫做「般舟三昧」,勇猛精進日夜不休息,夜以繼日。般舟三昧一般修行的期間是三個月,三個月作為一個階段,一期。三個月當中不能睡覺,所以叫佛立。可以站著,可以走動,最重要的是走動,不能坐下來, 不能躺著,很辛苦!大概修這個法門,前面一個星期很苦,一個星期過了之後就正常了。這個關口突破,你就正常了。契入境界,則法喜充滿!

    從前有修這個法門,現在人不行了。現在人根性不如前人,決心、毅力不如前人,身體不如前人,從前人身體好。實在說修行,古人常講修行要趁年少,有精神、有體力,年歲大了不行。在一般講四十歲以上困難,體力衰了,精神不夠用。四十幾歲修行是亡羊補牢,修比不修好。我們看古人的成就,都是年輕人。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開悟的,五祖把衣缽傳給他。昨天我給諸位介紹的中峰國師,二十五歲出家,二十七歲開悟的,都是很年輕。這真是大徹大悟,徹法源底。當然我們從傳記裡面看,這不是普通人,再來人!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所示現的,三十歲開悟, 成等正覺,證得佛果。成佛之後就開始做弘法利生的工作,我們以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教學,四十九年,一直到八十歲圓寂。

    這四十九年當中,釋迦牟尼佛沒有放過假,從來沒有休息過。為什麼?這個事情是生死大事,不是普通的事情。了生死出三界,你怎麼能休假?一休假,功夫中斷,就退轉了。中國諺語所謂的是「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修道也不例外,只要你不進,馬上就退了;永遠要往前進,才能保住自己不退轉。要能克服自己一切的煩惱習氣,什麼力量能克服?這個我們在講席裡頭說得很多,好學!換句話說,如何培養我們好學的這個意願!好學意願強,不會退轉,好學意願強容易契入境界。果然契入,法喜充滿!

    《論語》頭一句話非常有味道,「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這一快樂把什麼都忘掉了,什麼樣艱難辛苦統統忘掉。不亦樂乎,樂什麼?樂在學。我們出家同學、學佛的同學樂在道,「道」的味道比「學」更濃。你學佛、研教,還沒有生起歡喜心,你沒有入門。你要對於經教,學習經教的人對這個生起歡喜心了,你才能入門。這個樂趣、這種歡喜是世間所有一切法不能比,這個境界才相應。

    這是我們頭一個看到,吉祥雲比丘行般舟三昧,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那麼樣的精進。善財頭一個參訪他,這不是先入為主嗎?然後他再參訪其他的善知識,每個善知識修學的法門都不同,他都去參學。我們再看最後,第五十三位善知識普賢菩薩,普賢菩薩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這才恍然大悟!你看一開頭第一個念佛法門,最後一個念佛求生淨土,我明白了。善財童子修的是什麼法門?徹始徹終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不可思議功德。

    我從這個地方明瞭的,這沒人給我講。我在《華嚴》裡面把這個疑惑斷掉了,死心蹋地念佛。真的不容易,《彌陀經》上講的難信之法,真難!我學佛十幾年對淨土才生信心,才曉得這個經題的意思,「稱讚不可思議功德」,才有一點體會。這是感謝善財、文殊、普賢菩薩。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帶業往生,頓超圓證」,這一句話重要。帶業往生,生的品位並不是說很低。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頓超圓證。這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我們讀《觀無量壽佛經》,這世尊講的。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在西方極樂世界頂多十二劫,花開見佛,悟無生。這個生什麼?生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就是地上菩薩。

   一般法門,世尊在大乘教裡面說得很多,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圓教初住,從這一天起,成就需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諸位要把這個聽清楚,三大阿僧祇劫!第一個阿僧祇劫修三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三十個位次,第一個阿僧祇劫。第二個阿僧祇劫修七個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修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修滿,真正你證得什麼果位?法雲地的菩薩。距離究竟果位很近很近,他所證的是寂滅忍;法雲地是下品寂滅忍,等覺是中品寂滅忍,妙覺是上品寂滅忍。

    這是講三大阿僧祇劫是從圓教初住到法雲地菩薩,四十個位次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在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人,帶業,到花開見佛,記住後頭有個「悟無生」,這一句話重要。「悟無生」是什麼?無生法忍是七地菩薩證的。你就想想,西方極樂世界這十二劫的時間,其他的菩薩修行要兩個阿僧祇劫;兩個阿僧祇劫在西方極樂世界只要十二劫,不能比!西方世界修行太快了!

    我們想想,為什麼他成就這麼快速?佛經上的術語,他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快速提昇。如果照我們世間一般人來講,他沾阿彌陀佛的光!為什麼?阿彌陀佛的學生,這還得了嗎!你看看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對阿彌陀佛的讚歎,那個讚歎是代 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讚歎,讚歎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一切諸佛,佛雖然都是平等,地位真的是平等,智慧平等、德相平等,平等當中 這一尊佛特別被一切諸佛尊敬。沒有佛不尊重阿彌陀佛的,沒有佛不敬仰阿彌陀佛的。阿彌陀佛的學生光沾到了,無論去親近哪一尊佛:阿彌陀佛的學生,特別好好的招待。真難得!

    彌陀真的是加持他,雖然煩惱習氣沒有斷,他就有能力參訪十方一切如來。經上講的不多,說是他參訪十方十萬億佛,這個說法有用意的,用意是什麼?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相去十萬億佛剎。意思就說明你到極樂世界去,你回到這個世界來很容易,你每天都能回來,想回來就回來,用意在此地,有這個能力。參訪諸佛,當然你聽佛說法開智慧,不是普通法師,諸佛如來親自跟你講經說法。你去,當然你供佛,供佛是修福報。所以你去參訪佛,福慧雙修,天天參訪,這還得了!所以,他修行證果只需要十二劫就成功。你們一般在諸佛剎土裡面修行,需要兩個阿僧祇劫,在西方極樂世界十二劫就成了。

    文殊、普賢是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為什麼也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裡面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成就,比在華藏世界成就快。華藏世界需要用一個阿僧祇劫,到極樂世界可能只要一兩天就成功,當然要去。第二個意思,做給我們看的, 帶頭!我們在菩薩眾裡面,對文殊菩薩景仰、崇拜。這一聽說文殊、普賢都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我還有什麼話講,我當然跟在後面走!你從這些地方才真正體會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帶業往生,頓超圓證」,這就是讚歎裡面的「不可思議功德」。

    這個經「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一切諸佛所護的,一切諸佛所念的。「護」是護法!這個念佛法門是一切諸佛度眾生的第一大法,這個不可思議,第一大法!一切諸佛讚歎,一切諸佛宣揚,一切諸佛都為一切眾生介紹。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為一切眾生無論講什麼經,眾生不管根性同不同,不同的時候,有很多經是不講的,但是淨土三經一定講。為什麼?因為它適合一切根性,這是諸佛必說的經典,也就是一定要把這個 法門介紹給一切眾生。眾生如果善根成熟,能信、能願、能行,他這一生就成就了,滿佛度眾生的大願。

    所以這個「護」,諸位看第二條「一切諸佛所護」,這是化他,「弘護如來慧命」。所念,所念是自行,「圓證無上菩提」。文殊、普賢不就是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這四大菩薩久遠劫都成佛了,現在在釋迦會上是倒駕慈航,古佛再來。以菩薩身分出現,為我們做示範、做榜樣,他們都念佛,都念阿彌陀佛。在華嚴會上都發願往生。所以一切諸佛所護、所念不二;念就是護,護就是念。護而不念,念而不護,不行!這不是護法,也不是念佛。護法一定念佛,念佛一定護法。這是原本的經題。

    鳩摩羅什大師翻這部經,他把這個題目換了,換成《佛說阿彌陀經》。我這底下簡單註解,「深契本經宗旨」,為什麼?這個經就是勸我們念阿彌陀佛,羅什大師乾脆就用「阿彌陀佛」做經題,好,這個經題妙極了。從羅什擬定這個經題,就知道他慈悲心重,度眾生的心切。

    「佛說」,「說」,暢悅所懷。這個「說」古時候也念悅。你們讀《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說」是說,後來才有豎心邊的悅。古時候的字少,「說」跟「悅」是一個字,但是念的時候是兩個音,兩個意思。悅是從內心裡面的歡喜,不是從外面的。外面的,遇到很多朋友很快樂的時候叫樂。「悅」,可能一個人都沒有,你自己就感覺很快樂,從內心裡面發出來的喜悅稱為悅。

    暢悅所懷」,一切眾生,「懷」就是他的願望,他的願望是什麼?願望是一切眾生快快成佛, 這是諸佛如來最歡喜的事情。現在眾生成佛的機緣熟了,熟了,你跟他說這個法門,他能信、他能解、他能行,這是眾生成熟了,機緣成熟,善根成熟了,「為說此法,令一切眾生一生究竟成就故」。不要等來生,這一生他只要一往生,往生就等於成佛,很快成佛。我們不往生則已,往生絕對不是下三品。為什麼?下三品罪業很重,我們沒有造那麼重的罪業。我們一般人往生的時候大概都在中三品,不在下三品。中三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大概是三、四劫,不要十二劫,應該是三劫、四劫、五劫就成佛了,你說這多快!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經題「阿彌陀」這個名號,名號全是梵語音譯,翻成中國的意思,「阿」翻 作「無」,「彌陀」翻作「」。所以就中國意思來講是「無量」的意思,這是極樂世界導師的德號,「彼土導師德號,表此法實無量覺也」。「」翻作「」, 所以「阿彌陀佛」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量覺」。這個名號義理、境界都說不盡,沒有邊際。無量是講的自性,自性本具的智慧無量,本具的德能無量,本具的相好無量。宇宙之間一切無量的無量總不出這三大類,這個三大類包括盡了,這是自性,自性的德號。所以中峰國師在開示裡面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你們想想看他這個話說的對不對?完全正確。

   世間人,說老實話,天天打妄想,迷失了自性,滿腦袋裡面求什麼?求錢財!他不知道阿彌陀裡頭有無量的財富,這個財富包括在相好裡頭,相好是屬於福報。世間人有一等人,一生拼命努力在學藝,就是學一種能力,學一種技術。殊不知自性的本能具足無量無邊的才藝,什麼都會,而且什麼技術、才藝都是圓滿的,都是究竟的,我們今天講頂尖!世間人不能比,九法界也不能跟他相比。他不向自性裡頭求,他到心外去求,心外求法,你這一生能夠學到多少?太有限了。所以你真正懂得「阿彌陀」名號裡面的含義,你不知不覺就被他攝受了;我們現在話說被人家吸引了,佛法裡頭 說攝受一切眾生。

    經題末後一個字「」,經是中文,古印度稱為「修多羅」,翻成中國意思,從前翻作「契經」。「契」是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這是佛教經典裡面所含的意思,所以稱契經。第二個講法是「又具(具是具足貫攝常法」。這是一般法師講經最常用的,用這四個字來解釋「經」字,這個「經」字的意思。

    貫是貫穿。這一部經文不論長短,它的章法結構、思想體系非常嚴整。從什麼地方看?你看佛法裡頭有科判,科判就是研究章法結構,它有次第,有條不紊。文章做到極處,你不能加一個字,加一個字什麼?多餘的,沒有必要。不能少一個字,少一個字它斷掉 了,連不起來。文章做到這個地步,這是一流文章,佛經如是。

     在中國古人文章裡頭,好文章確實亦如是。最普遍的,大家喜歡讀誦的《古文觀止》,這是中國兩千多年來著名的好文章裡面精挑細選,選了三百多篇。這是中國文學的代表作,篇篇是好文章,可以用佛經科判的方法去分析,真的條理、層次分明,能用科判判出來。你再看看現在人寫的文章,寫的這些書,報紙雜誌上的文章,你用科判一判,判不下去。你從這個地方就了解,文章到底好與不好,標準在哪裡?標準在 「貫」這個字,是不是從頭到尾完全是貫穿的,科判貫穿的。

    你看看《華嚴經》,《華嚴經》的科判、表解一大本!你看《華嚴經》是這麼大的經,它有條理、有層次,一點都不亂。佛經裡面最大的經是《大般若經》,《大般若經》總共有六百卷,有沒有科判?有!科判有幾十冊。我過去見過,也是用表解畫出來的, 真正了不起,古人所做的功夫。所以諸位同學學講經,學講經最重要的你要會做科判。一部經你拿到手上,你能夠從頭到尾,就是用表解,把它的章法、結構、體系 統統排出來,你這部經通了,通達。在文字上、章法結構上通達了,義理你也應該明白,你就不會講錯。

    早年我們在台中學經教,李老師常常告訴我們,科判這一門學問不能不懂。開始怎麼學法?開始學別人的。我學科判是在懺雲法師的茅蓬裡頭。懺雲法師(我在茅蓬裡面住五個半月)他交給我三本書,《阿彌陀經疏鈔》,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要解》,蕅益 大師的;《阿彌陀經圓中鈔》,幽溪大師的,都是《阿彌陀經》三個在歷史上權威的註解。

    《疏鈔》註解裡頭有科判,大師他都分好了,但是他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這樣子排。當然,古書 念得很熟沒有問題,你頭腦很清楚。現代人就有困難!所以懺雲法師教我把它畫成表解。表解怎麼畫法?他把弘一大師,弘一大師有許許多多的註疏,他都用表解畫 出來,他說你就照這個方式,照這個方式把這三種註解用表畫起來。這個表畫出來之後,我歡喜得不得了,為什麼?這經的意思一看統統清楚、統統明白。以後到台 中跟李老師學,這管用!在李老師跟他學經教的那幾年,我自己做了幾部科判,非常可惜這麼多年搬家,到處搬的時候,我這些東西都丟了。

    我最長的一部經,那個科判是用毛筆寫的,好像寫了有四十多張十行紙,《未曾有因緣經》,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兩卷。我那個科判做得很細,幾乎每一句都把它分出來了,分成層次好像分了二十多層。「干支」,天干、地支合起來二十二個字,再不夠 的,我們用阿拉伯字,用英文字母,我記得好像我排這個科排了有二十多層的層次,要學。科判是解釋經的,所以你會看科判,你會寫科判,自己會編科判,這經你 就通了,大義你都明瞭。疏,疏鈔是解釋義理的,是解釋經裡頭某一段、某幾句,解釋義理的。解釋全經的是科判。

   
未完:續結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四集B

               

編輯:─上善若水   文章圖框引用:─夏之星Yahoo部落格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ccer1689&aid=9944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