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讓我們復甦對繁體字的溫情與敬意
2009/05/03 16:17:04瀏覽1497|回應0|推薦3
讓我們復甦對繁體字的溫情與敬意









這是大陸新華網的一篇記者特稿,寫的不錯。   

簡體化漢字已使用了幾十年,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郁鈞劍、宋祖英、黃宏、關牧村等21位文藝界的政協委員聯名遞交了一份關於《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建議在小學開始設置繁體字教育,將中國文化的根傳承下去。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很欣慰地看到繁體字教育這一極其重要但又長期遭到忽視的問題今天終於被提上了公共的議事平台;欣慰之餘,又不免心有千千結:此一教育提案,竟然是由文藝界而不是由知識界或者教育界提出,令人倍感遺憾。

    這些姑且不去提它吧,讓我們回到繁體字本身。

    眾所周知,由倉頡造字始,繁體字的歷史源遠流長。只是到了上世紀50年代,基於書寫方便、便於學習的功利化需要,漢字領域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簡化」運動。說是「簡化」,其實毋寧說是再造一套文字體系:繁體字的形狀、結構、音義、邏輯遭到抽骨吸髓式地篡改、肢解、拼湊和異動,有的甚至慘遭覆滅。只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在這次「簡化運動」之後,繁體字被扔進了歷史的固紙堆,從此在公共視野中銷聲匿跡。

    在回顧這段歷史時,今日學術界的反省是無比沉重的。已不必諱言,漢字「簡化運動」帶有十足的功利性和魯莽性。千年漢字,流風餘韻,邏輯深沉,機趣盎然,渾然天成,可謂「無一字無來歷」。但,「簡化運動」卻僅僅視漢字為工具,強行剝離負載其身的種種歷史價值、審美價值和意義價值,以至於讓漢字變成了一堆形銷骨立,面目全非的「低等」符號系統。實用是實用了,但深邃的歷史感、神秘的邏輯感和愉悅的審美感,也隨之付諸流水。

    繁體字淹沒無聞、簡化字取而代之的後果,稍微有點反思之心的人士都能有所省察。以上世紀50年代為分水領,繁體字被迅速遺忘,漸漸變成古董。而因此一併形成古董的,則是中國浩如煙海的經典文獻、傳統字畫、珍貴佛經、木石碑刻、楹聯匾額、古韻雅律……一言以蔽之,我們所面對的遠遠不是一種文字體系的衰落,而是文化傳承能力的沉淪。當今人遊覽祖國大好河山,面對木石碑刻、門楣楹聯上那些「古董文字」,妄加揣測,不知其意的時候,相信,復甦對繁體字的溫情與敬意就不再是什麼矯情、淺薄的「發思古之幽情」。

    當然,我們深知,全面恢復繁體字教育並不現實,但至少我們應該有一種緊迫感和使命感,重新打量對繁體字的態度。文藝界人士提議在小學中增設繁體字教育,筆者認為是恰當且必要的,由小學教育開始重新培養對繁體字的認知和興趣,繼而期待綱舉目張、星火燎原之效,可能是今日今時最可行的措施。

    當年,陳獨秀、錢玄同等人倡導廢黜漢字,只能說是「政治壓倒文化」的僭妄;而漢字「簡化運動」,也已證明不過是「工具壓倒審美」的功利。當今天的人們屢屢走進歷史,探詢中國復興的基石,是不是也應該對繁體字來一次深情的回眸?(張若漁)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wh&aid=291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