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寶寶生活記》07:嚴謹裡的樂觀
2007/01/15 18:27:26瀏覽451|回應0|推薦11

有時候看見人只因為知識系統的差異,就爭論的面紅耳赤,甚至被激化得反目成仇,我就會在想:事情真的有那麼嚴重嗎?這真的是我們各自的知識系統無法取得協調,還是我們對掌握正確的知識這件事情,欠缺靈活與圓融呢?

教養孩子是一門大學問。

每對父母,其實都在拿自己出身的價值觀,在教育著孩子,因此,對於孩子究竟該保持如何的狀況纔是「正確」,往往人言人殊,差異值很大。

有的父母喜歡孩子活潑,因此對孩子的哭鬧並不在意,反而覺得孩子就是該這樣;有的父母喜歡孩子有規矩,因此孩子能安安穩穩的吃喝拉撒睡,就覺得已經很符合標準。我們常常心底已經有一套標準,然後使用這套標準給我們的系統性知識,去判斷孩子的狀態,或者,覺得孩子應該如何被教養。

有時截然不同的判斷,背後的知識,都來自某些專家數十年經驗的累積,因此每個人都帶著深度的自信,去判斷孩子的動靜舉止。這就會產生不同學派的歧異見解。這點連剛做人父母,毫無經驗的夫妻都不例外,他們雖然不具有專業知識,卻有著處身於各自家庭數十年的經驗,包括自己做孩子的經驗,因此對待孩子應該如何被教養纔恰當,同樣振振有詞。

因此,有時夫妻不一致,就會有爭論,有時不同學派有差異,同樣會釀就無數回的辯論,相互間很難妥協。我常會這樣看待事情:這世上,很難說有什麼觀念是絕對客觀,如果客觀已被「發現」,那真理就是唾手可得的事情。每個人都活在不同程度或不同角度的主觀裡,這並不是做為人的虧損,相反地,這正是身而為人的可貴,因為我們有血有肉,有情感。

有情感,而不流於偏激與執著,這就是門藝術了,或者說,這就需要修身養性。各種專業的知識背景,如果不能替人的情感需要服務,那其實毫無存在的意義。而且,人要有智慧,反過來把情感進階出直覺,去觀看正在觀看你的人,身上操作他判斷問題的知識,並觀看你自身在操作的知識,讓這兩種知識對話,尋覓一條能交集的對話。

有時候看見人只因為知識系統的差異,就爭論的面紅耳赤,甚至被激化得反目成仇,我就會在想:事情真的有那麼嚴重嗎?這真的是我們各自的知識系統無法取得協調,還是我們對掌握正確的知識這件事情,欠缺靈活與圓融呢?

譬如說,周醫生希望他的病人,儘量不要去吃蔬菜水果這些寒涼的食物。他曾經看過我的祖父,說他整個人臉很黑,應該有脾胃病,大便都是稀的,而且性格會很頑固,因為脾胃主思慮,脾胃消化不好,人常會有各種憂慮,就容易動輒不悅。周醫生說對了,我的祖父就是這樣的人,他的頑固,與我曾有過的嚴重摩擦,讓我畢生難忘,他每天很關注要吃什麼水果,常常拉肚子引為習慣,但,不要忘記了,他已經八十幾歲了,這樣的一個人,操作有問題的飲食觀念,還能活過八十歲,顯見影響人的壽夭的因素,實在太複雜了。

這在我看來,並不是周醫生的觀念有問題,而是由什麼角度來認識人的健康議題。因為人維持健康的辦法有太多種,有的人在這裡虧損,卻由那裡補回來,譬如我祖父這輩子飲食極其清淡,吃什麼都吃一點,每天都在認真走路,自六十歲後,對什麼事情都保持淡泊的態度,雖然頑固,後來其頑固的範圍卻逐漸僅限於自己的生活,絕不隨意花精神對他人的事情消耗情緒,這種養生,能減緩他飲食滋生的破壞性,使他儘管會不舒服,卻還是好好活著。

因此,如果我當醫生,我會強調周醫生的飲食觀念,卻會讓你自己抉擇你要過什麼樣的人生,自己對自己負責。我同樣看過很多人,因為不肯聽周醫生的建議,因錯誤的飲食觀念而致死,包括我的至親,這或許就是他們欠缺我祖父有補強的那些狀態吧?人生真的太複雜了,當佛教的長老長年茹素,有的卻活過超過百歲,譬如偉大的虛雲老和尚活過一百二十歲,我就只能說,有真正在修行的人,他的精神狀態,包括身體,跟尋常人確實不同。

因此,台灣頗負盛名的廣欽老和尚,曾經親口對周醫生說:「我能吃素,如此大量在吃水果度日,這是我特殊的因緣,其他人不能這樣!」這是他修行的門徑,他的身體的組成狀態已經發生變異,纔能發展出異於常人的生活。我作為儒家的修行人,我的務實,使我不應該忙著批評他人具變異性的價值觀,然而,我只應該去積極提倡適合於常人的觀念,包括飲食觀,至於他人能否接受,他是否果真異於常人,我應該保持輕鬆,讓時間自己去驗證最終的正誤。

或許,我們很難會有這最終吧?或許,我們都只是在跟與我們有因緣的人認真說話,佛渡有緣人,不是嗎?拉回來說,面對人價值觀的差異,如果我覺得這差異並不真的很大,常只是名相或解釋的變化而已,我就會保留自己的觀點,儘量轉換說法,覓出個最大公約數。對於教養孩子的問題,有時我或許會跟雲兒有差異,但,我辦事情喜歡「抓個大概」,只要路向正確,不論朝三暮四或朝四暮三,其結果都是一樣。

晉晉是不是個聰慧的孩子?這個問題,很難有個客觀的回答。這問題就像誰是菁英,誰不是菁英,有時我們換個鑑別標準,答案就會不同。同樣的問題,晉晉是否健康?這問題我們誰回答都說不準,晉晉自己每天活得很愉快,每天見人都笑嘻嘻,這大概就是她自己的回答了。當父母的很容易對孩子緊張,這是做父母的天性,然而孩子有其自己成長的律則,順應這律則,適時的導引,就能讓孩子發揮最大的潛能,這是我教養晉晉的辦法。

因此,我並不急著她有什麼超人的表現,慕恩姐希望我們能讓晉晉趴睡,我就讓晉晉趴睡,這使得晉晉不久就能翻身,然而,晉晉會在什麼時候能爬,這還得由她自己來摸索,我並不喜歡自己用緊張的態度面對孩子,心學宗師王陽明先生童年體弱多病,常要在保母的懷抱裡,晚至五歲纔能開口說話,他的身體發展嚴重遲緩,然而這有沒有影響他的精神?

我並不想說有,或沒有。或許童年的病弱(其實,他一生都病弱),這正是他能做心學宗師的原因,身體對他的刺激,使他有機會精神飛躍。當然,這是個很極端的例子。不過,人生的複雜性,使我在做任何論斷前,總希望自己有足夠判斷問題的根據,而且有時生活現象裡的根據還不夠豐富到讓我做判斷,這就是我喜歡探索歷史的原因,當我的生命象限擴張到整個人類的歷史,我能採取的參考值就會極大化,這使得我眼裡的現實,會跟著不斷擴張。

我有時會笑著想,慕恩姐就是晉晉的「教練」(coach),打由一開始,我就跟雲兒笑著說,我相信晉晉來慕恩姐家,就像是參加「魔鬼訓練營」,每天要接受慕恩姐給出的新考驗。其實這樣很好,慕恩姐的二十年育兒經驗,能立刻讓我們掌握孩子現在的狀態,並使得晉晉樂觀自在的天性,能不至於太過隨性。不過我有時不免會希望慕恩姐面對教養孩子的過程裡,自己的心境不要太緊繃,這並不是特別針對晉晉,而是我對她深深關注的心情。

古人不是說,船到橋頭自然直?人做事情,只要全心全意的奮勉,其後的結果如何,反倒該放輕鬆來看待。老實說,教養孩子,這是個很沈重的責任,當人願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給老師(或保母),這就是個很深的信任感的建立,我們當然要儘可能表現得最好,然而,有時事情的開展需要因緣,或者簡單說,時間,面對孩子的成長同樣如此。

孩子會有的各種狀況,都有其來龍去脈,我們無法很簡單因為孩子的表現不如意,就自責自己教得不好,同樣二十歲的年輕人,來我這裡學習,我能讓某些人簡直像是「起死回生」般出類拔萃,卻還是會讓某些人至今表現出冥頑不靈的狀態,這並不是我出問題,而是掌握訣竅需要時間,每個人領悟有早有晚,沒有到三十歲,你都不會知道,誰是真正的菁英!

而且,至今,還有五十餘歲的人,向我叩首發願做弟子呢!他們相信自己還能改變後半生。顯然,人生真的有無限的可能性……

陽明子降生五百三十四年,九月二十五日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kutze&aid=65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