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維也納筆記(下)
2006/10/08 03:17:22瀏覽7539|回應0|推薦7


  2006年9月28日 星期四 晴

(一)September 28, 2006


Post Cold War Historiography
Vienna, September 28 to 30, 2006

  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助理Katinka Kraxner給我的信上,交代我由旅店搭地鐵,由Nussdofer Strasse到Alser Strasse,轉電車43路,到Spitalyasgel Langegasse,即達維也納Altes Akh校區,向旅店人員詢問,拿出地圖,看以來似乎很遠,於是問了地鐵站的位置,決定依指示前往。

  在路上問地鐵站所在,買了車票,僅三站,約五分鐘即達;下車轉電車,電車站即在轉角,乘電車五分鐘,即達Langegasse,前後費時不到二十分鐘。但因我誤以為路程很遠,提早兩小時出門,抵達時不到八點,九點才開始報到。

  旅店雖然很小,房間亦甚小,但早餐極為豐富,各式麵包、蛋糕、水果、Cheese,簡直比晚餐還豐富,別的客人都悠悠哉哉吃早餐,祇有我因躭心到維也納大學的路程,匆匆吃完即上路,頗為可惜。明天早上得好好享受早餐。

  維也納大學Altes AKH校區校地不廣,林樹甚多,校園裡沒什麼學生。蓋此校區主要為研究生院,主校區為大學部。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教授曾向我提過這個校區原本是療養院(更早期是全世界第一家公立醫院),後來捐給學校的。校園裡祇看到稀稀疏疏的學生和老師,走在校園裡悠然自得,鴿子在草地上啄食。有些人在晨跑,但不論走路或晨跑者,校園裡真的沒幾個人。

  九點報到,來自各地的學者們彼此寒暄,有兩位過去會議曾見過面,重逢特別開心。

9.00h: Check in at the Department for East Asian Studies/Sinology, Spitalgasse 2, Hof 2, Entrance 2.3

Opening of the conference: 9.30h-10.00h

Opening remarks by 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 and Axel Schneider

  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在開幕致詞中說明,主流學術不一定是對的,在這次的討論中,有許多論文用電影說明共同記憶的形構,極具啟發性。冷戰後的史學,呈現各種不同的貌,學者們的觀察值得深思。

  簡短的致詞後,即開始進行論文發表。

1.The Legacy of World War II and Cold War History in Europe and Asia (1) (10.00h-13.15h)

(1)Peter Verstraten (Leiden University): Europe in the Mist: The Imaginary of European History in Lars van Trier’s “Europa” (1991) and “Dancer in the Dark” (2000). Commentary: Frank Stern (10.00h-11.30h)

  本文從好萊塢電影與德國電影,說明意像的營造,從電影來看歐洲的迷思。可惜“Europa” (1991) 和“Dancer in the Dark”我都沒看過,未能真確了解其意涵。美國電影對歐洲的描述是脫離事實的。歐洲重新醒來,思考自己的問題。

  電影配樂是感性的,用此詮釋影片所要呈現的氛圍。

  評論者Stern說明:主流思想與大眾文化的區別,民族主義的電影,所呈現者與商業有別。電影印象所呈現的與真實有極大差異,在解釋上甚難比擬而論。電影歷史與歷史電影的區別。

(2)Frank Stern (University of Vienna): The Images that Came in from the Cold: Virtual Wars on Both Sides of the Wall. Commentary: Peter Verstraten (11.45h-13.15h)

  俄國與東德文化的結合,歐洲的反美情緒,藉影片反諷其資本主義現象。年輕一代的反美情緒不若前一代。用電影呈現歐洲的反美情緒。

  午餐吃日本餐,雞肉加菠菜,喝味噌湯。

2.The Legacy of World War II and Cold War History in Europe and Asia (2) (15.00h-19.00h)

(3)Petra Buchholz (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 Bekenntnisse japanischer Kriegsgefangener in der chinesischen Kriegsgefangenschaft. Commentary: Felix Wemheuer (15.00h-16.00h)

  日本戰後的共同記譩,何者為真?何者為記憶。

(4)Martin Gieselmann: The Legacy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Comparing Hollywood with the Transnational Chinese Cinema. Commentary: Rotem Kowner (17.30h-19.00h).

  用好萊塢電影和中國電影說明中日戰爭的形象與記憶。

  晚餐在校園內餐廳吃,當地菜。點了牛肉。

(二)September 29, 2006

2006年9月29日 星期三 晴

3.The Legacy of World War II and Cold War History in Europe and Asia (3) (9.00h-13.15h)

(5)Rotem Kowner (University of Haifa): Revisiting „Hiroshima mon amour“. Commentary: Andrea Riemenschnitter (9.00-10.30h)

  人們的集體記憶來自共同經驗。對記憶的認知,往往透過各種可能的媒介。日本在原子彈爆炸後,人們的共同記憶。

(6)Gerhard Botz (University of Vienna): The Waldheim affair and its long term consequences. Commentary: Michael John (11.00h-12.00h)

  一個文化史的討論。政策可能影響及歷史的思維。政治與歷史的互動關係。

(7)Michael John (Universitaet Linz): „Austria is free“: Deconstructing the myth of Austria’s state treaty. Commentary: Felix Wemheuer (12.15h-13.15h)

  奧地利自由神話的解構與破滅。

  午餐吃奧地利菜,各式三明治,蛋糕,熱食為Pizza。到校門口買巧克力,費60歐元。地方巧克力,未有品牌。

4.The Legacy of World War II and Cold War History in Europe and Asia (4) (15.00h-17.30)

(8)Niu Dayong (Beijing University): Cold War Studies in China on the Post Cold War Era. Commentary: Rüdiger Frank (15.00h-16.00h).

  中美關係與拉丁美洲研究,是冷戰後是大陸相關研究的重點領域。口述歷史亦成為新的研究方式。外交人員的訪談。

  WWW.COLDWARCHINA.COM

  談到比較多的中美關係、中蘇關係研究,但未說明在Theories Method and Methodology部分的改變?或者維持原來的方法?Karl Marxism.

  1985歷史研究 The Voice of Historiography Crisis. Did the scholar change to the core ideology?

(9)Rüdiger Frank: (University of Vienna): GDR Developmental Aid for North-Korea: A Case of Post Cold War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Socialism. Commentary: Niu Dayong (16.30h-17.30h)

  東德對北韓的援助,其後東德自顧不暇,援助終止,引發許多問題。

  晚餐吃中國餐,上菜時分好,每個人均同,大陸人開的餐館,西湖牛肉羹、水晶餃子、麵。

(三)September 30, 2006

2006年9月30日 星期六 晴

  今天好好享受了一頓早餐,歐洲旅館的早餐一向很好,硬麵包,硬蛋糕,各種Cheese,各式火腿,吃得人心情愉快起來。腳步輕快地安步當車,走路到維也納大學,雖然今天輪我報告。

5.Socialism in History and the Re-writing the History of Colonialism (1) (9.00h-12.30h)

(10)Yonson Ahn (Universität Leipzig): The History of Colonialism in South Korea. Commentary: Wolfram Manzenreiter (9.00h-10.00h)

  安永善的報告,重新詮釋日本殖民統治南韓的意涵,指出日本統治期間對韓國的現代化有很大助益。
  我在提問中亦指出,日本統治臺灣所推行的科學農業,對戰後臺灣的經濟復甦,帶來正面的影響。

(11)Peng Ming-Hui (Chengchi University): Writing Taiwan History. Commentary: Axel Schneider (10.15h-11.15h)

  我的研究指出,臺灣史學五十年,主要訓練的是中國史研究工作者,臺灣史研究是1990年代以後方始興起的新領域,因而有80%的歷史學者是大中國主義者。但這類現象已漸改變中,預估20年後,或許會有所改變。

(12)Andrea Riemenschnitter (University of Zurich): A Gun is Not a Woman. Transnational Modernity as Crisis of the Territorial Symbolic Order in Mo Yan's Novel "Tanxiangxing" (The Sandalwood Penalty). Commentary: Anthonya Visser (11.30h-12:30h)

  「檀香刑」是一種駭人聽聞的酷刑,莫言的小說敘述一段民間以傳誦、歌詠方式記憶的傳奇歷史。以德國人修建膠濟鐵路,義和拳亂起,八國聯軍兵臨京城的動盪山東為背景,描述嬌媚風流的狗肉西施孫眉娘,親爹「貓腔」戲班主孫丙誤殺德國技師,犯下彌天大禍。與眉娘暗通款曲的高密知縣錢丁,奉山東巡撫袁世凱與膠澳總督克羅德之命前來捉拿,精通歷代酷刑的刑部大堂劊子手趙甲,準備把「檀香刑」上。Andrea教授用「槍不是女人」來分析這部小說,探討現代性的意涵。

  午餐吃第一天的日本餐,牛肉加青菜,喝味噌湯。

6.Socialism in History and the Re-writing the History of Colonialism (2) (13.45h-18.30h)

(13)Anthonya Visser (Leiden University): Simple Stories? Reconstruction the GDR in film and Literature since 1990. Commentary: Frank Stern (13.45h-14.45h)

  用電影和文學作品重構東德的形象。

(14)Felix Wemheuer (University of Vienna): Stone-Noodles: Responsibility and the Memory of the Great Famin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mmentary: Petra Buchholz (15.00h-16.00h)

  討論Stone-Noodles對中共1959年大饑荒的重新省視,歷史事實與共同記憶的分析。

(15)Axel Schneider (Leiden University): Post Cold War Historical Revisionism in China. Commentary: 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 (16.15h-17.15h)

  對大陸後冷戰時代史學的新探討,在觀點、方法論的分析。

(16)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 In Search of a Master-Narrative for Post-49 Chinese History. Commentary: Gerhard Botz (17.30h-18.30h)

  文化大革命的歷史經驗,政治與歷史的交互影響。人們如何了解文化大革命的歷史意涵。毛澤東的領導三七開,七成是正確的,三成不幸的發生了錯誤。大陸有關文革的主流敘述,因領導者的文革背景,迄今無法出現符合歷史事實的主流敘述,或許永遠不會出現。

  Botz的評論指出,文化大革命的集體記憶,可信度如何?是否用德國式的眼鏡來看中國?

  Weigelin回應:各地的文化大革命,都以自己的經驗代表中國文化大革命,別人都是錯的。

  晚餐到一家奧地利餐廳,吃傳統奧地利餐,蔬菜沙拉,各式火腿,烤雞肉、牛肉、豬肉,炸雞排;喝白葡萄酒,葡萄汁。

2006年10月1日 星期日 晴

  昨日猶熱,今晨已是秋。

  06: 20起床。吃早餐,拍旅店早餐、內部,在旅店門口留影。來去匆匆,四日維也納之行,即將結束。

  07: 05計程車來,司機為保加利亞人,在車上接到母親電話,告訴我他回親今天生日,八十歲了。我隨口祝福他母親生日快樂。

  在機場免稅店買方絲巾,送人之伴手禮。我喜以絲巾送禮,毋須考慮身裁,隨時可用。買衣服很難合身,飾品亦多挑剔,絲巾選好花色,搭配衣服穿戴,保暖配飾均宜。

  買些菸草,有些自己留用,有些準備送給劉祥光老師,這兩年在學校因研究室相鄰,乃成莫逆,出國時就是他送我到桃園機場的。(維也納機場,08: 45 AM)

  上飛機後覺得很冷,可能發燒,應是蜂窩性組織炎復發。近三年來發作四次,看來有點麻煩。

  一路冷回台北。十七小時。
 



☉維也納大學Altes AKH校區校地不廣,林樹甚多。




☉維也納大學Altes AKH校區,原本是全世界第一家公立醫院,圖中雕像為醫院創辦人Josef 二世。




☉校園屋牆上一座不會走的老時鐘。




☉與會學者:左起:Gerhard Botz (University of Vienna), Rotem Kowner (University of Haifa), Petra Buchholz (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




☉與會學者:左起: Petra Buchholz (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 Axel Schneider (Leiden University), 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 (University of Vienna)。





☉與會學者:左起: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 (University of Vienna), Frank Stern (University of Vienna), Peter Verstraten (Leiden University)。




☉與會學者:左起:Anthonya Visser (Leiden University), Rüdiger Frank: (University of Vienna), 牛大勇(北京大學)。




☉身裁是我一倍半大的Michael John教授(Universitaet Linz),報告時豐富的肢體語言,獲得滿堂采。




☉Michael John教授報告時,與會學者笑得真開心。




☉用英文報告論文,對我來說實在有點難,祇好用Power Point幫忙混一下。




☉Anthonya Visser教授的報告,Frank Stern教授正在作評論。Frank Stern教授是維也納大學世界現代史學系的教授,他們的科系分得可真細。



☉與會的兩位美女教授:左起:Andrea Riemenschnitter (University of Zurich), Anthonya Visser (Leiden University)。




☉和主辦者維也納大學漢學系(Department for East Asian Studies/Sinology)系主任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教授合影。




☉會議第三天,豐盛的奧地利晚餐。




☉和另一位主辦者荷蘭萊登大學(Leiden University)漢學系Axel Schneider教授,右為同來自萊登大學的Anthonya Visser教授。




☉維也納大學Altes AKH校區校門口的糖果店,各式精巧的巧克力。




☉糖果店的各種糖果,看起來都很好吃。




☉恨不得將糖果店的巧克力都帶回家,雖然價格真的有點貴。




☉正在為我包巧克力的糖果店老闆娘。




☉我下榻的旅店不大,但窗明几淨,小巧而溫馨。沒有拍床的原因是棉被還沒折好。




☉旅店的早餐,各式火腿和Cheese。




☉旅店的早餐,各式火腿、Cheese、果醬、蜂蜜。




☉旅店的早餐,各式硬麵包、麥片、雜糧片。




☉旅店的早餐,水果、牛奶和甜食。




☉旅店的早餐,硬蛋糕和糕餅,我拍照時還太早,有些糕餅還在爐子裡。




☉旅店的lobby,廚子裡有很多酒,不知道可不可以喝。




☉清晨的旅店,還在沈睡。




☉離開維也納那天清晨,穿著我的露趾涼鞋,拍完照,踏上歸程。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gmf&aid=48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