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書儀與格式
2009/03/30 02:48:08瀏覽7770|回應2|推薦10
 


  學期上課的第一天,我的心情都會有點沈重。

  並非因為假期結束之悵然,而是又要再次面對大部分連基本書寫都有問題的學生。我很難想像一個大學生,完全不知道如何書寫一篇稍稍符合學術論文的報告,將來走出校門要怎麼辦?

  開學的第四個禮拜,有一位大四的學生給我寫了一封Email,說明他在加退選時選上我的一門通識課,因為開學後在忙一些事情,因此沒有來上課,但接下來想認真上這一門課,問我需要準備些什麼或補好之前的進度。我回信給這位學生說不必來上課了,請他直接退選。

  我一般在上課前三周會將課程要求,報告書寫方式,學期成績的分數比例,交代明白。前三周沒來,後面就不用來了。我各門課的第一堂均為「課程概說」,第二堂為「論文寫作的基本要求」,第三堂為「課程總論」,這三堂課是必須到的,否則根本不知道這門課要教些什麼,報告要怎麼寫。特別是報告的書寫格式,我有比較嚴格的要求。如天地內外空4公分,要有標題頁眉、目次,內文字為11pt,標題與內文距離0.5cm;在交學期報告之前必須繳交研究計畫(占一定比例的學期成績),寫研究計畫前須和我討論報告題目。研究計畫有一定的書寫格式,以我的一般課程為例,即可略知梗概(為使本文流暢,研究計畫的說明置於文章最後)。

  除此之外,封面有範例,報告裝訂統一在左上角釘斜釘。授課大綱附了簡明論文格式,讓學生可以按圖索驥(為使本文流暢,論文格式置於文章最後)。

  有些學生看到我的授課大綱就退選了,如果是必修課,則只好硬著頭皮上課。可是,我真的想說,這些書寫格式都是必要之惡,因為如果不依據格式書寫,將來念研究所或出國進修,可有得苦頭吃了。有些系上或研究所的學生說我只會要求論文格式,其他老師是要求他們的學術見解。這個說法輾轉傳到我的耳裡,我只有苦笑。一個23歲得時報散文首獎的作家,25歲出版第一本散文集,31歲出版第一本學術專書,到45歲出版20本書,學生居然說我只會要求論文格式!如果沒有創見,論文格式能用來寫文章、寫書出版嗎?我的想法很簡單,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連基本論文格式都不懂的人,是無法從事學術工作的,不僅無法從事學術工作,連從事一般工作都會有問題。

  前些時候讀到一本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出的書,算是學術性質的,作者是吳學昭,學衡派大將吳宓的女兒,而書中的格式慘不忍睹。其間有兩個關鍵:其一,作者吳學昭的學術訓練有問題;其二,時報文化文化出版公司從總編輯到編輯的學術訓練都有問題。因為作者不熟悉論文格式,編輯要幫忙修改到符合論文格式的,但臺灣的編輯常常本身都弄不懂論文格式,怎麼幫忙作者改呢?所以,一個大學生學會如何寫一篇符合論文格式的報告,是必須的。想想看,一本貌似學術的書不符合論文書寫格式,如何有其學術之信度。更嚴重的是這樣一本不合學術論文格式的書,閱聽人看多了,有樣學樣,從此不知道什麼是對的。

  有些大學教師沒有耐心教學生論文書寫格式,於是要學生拿一本書照其格式寫即可。結果學生拿一本不合學術書寫規範的書來抄,抄多了,壓根兒不知自己抄錯,其流毒之無窮,猶有勝於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歐陽鋒之蛇毒。

  一九九零年代以後,因為網路的流行,許多人在網路上找到資料就用,殊不知網路資料有許多是未經檢證的,譬如維基百科,在學術界是不准使用的。有些高中老師要學生做報告,學生在網路上抓了一些資料,拼貼成一篇報告交給老師,老師給了高分,於是學生誤以為報告就是這樣寫的,其為害比不要求學生寫報告還嚴重。網路資料不是不能用,而是必須經過檢證,而且也有一定的使用限度,即不能超過全部論文引述資料的5%。

  這學期我任教的系有幾位老師痛定思痛,決定只要學生的報告不符合論文格式,一律退回,等格式弄對了再看內容。我們的想法是,非置之死地而後生,學生是不會醒悟的。等到哪天出國念書,被洋教授退報告,再來罵大學老師沒教就太遲了。

  我任教的學校,在臺灣的大學排名中屬領先群,但有許多科系未要求學生的學期報須符合論文格式,甚至要等到我這個上通識課的老師來教,真是情何以堪!而大部分學生又將通識課程當營養學分,那些名稱比較炫的課,老師給分高的課,學生奔相走告,趨之若鶩。而教師亦以簡單、輕鬆的內容或給高分來討好學生,如此這般下去,真不知伊於胡底!

  不僅學期報告不合論文格式,許多學生連寫封信,寫篇文章,都不合書儀或格式。譬如信封有一定的寫法,信封上的「彭教授明輝鈞啟」,很多人會將「教授」寫成較小的字,「彭明輝鈞啟」字體較大,以為這是尊敬,剛好是錯的。正確的寫法是「彭教授鈞啟」是大字,「明輝」字較小。不然七個字都寫同樣大小也可以,千萬不要自以為懂,還畫蛇添足,結果是寫錯了。又如信封是寫「鈞啟」,有人寫「敬啟」,這不是開玩笑嗎?還要收信者恭恭敬敬的拆信呢!「敬啟」是自己署名時用的,類如「百拜」、「拜啟」、「敬上」、「頓首」之類。學生給老師寫Email,信頭起碼得稱一聲老師吧!就算不想寫親愛的老師或某某老師尊鑒,稱老師總是起碼的!信尾總也得署上自己的名字吧!不署名我怎麼知道你是誰?總不會要我依據你的學號去查點名簿吧!

  一九九零年代以後,網路風行,造成許多書寫上的問題,這方面將來有機會再談,這裡只針對書寫習慣討論。一般文章每段的開頭基本上要空一個字或兩個字,不然無法判斷哪裡是文章的分段。網路書寫當然不必如此嚴格,為了方便,段落間空一行以為區別,是可以被接受的。但一般非網路書寫,段落與段落間不空行,所以每段開頭空一/兩個字,是最基本的。另外,有些人覺得標點符號打起來很麻煩,於是每一句按一次電腦鍵盤上的Enter,變成有分段無標點,一篇300字的短文章要好幾個螢幕才容納得下,不是折騰人嗎?2008年10月10日到2008年11月20日,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晉唐書法名蹟,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展覽,喜歡書法的我當然前往參觀。其後看到媒體有一位文化界名人用「王羲之的簡訊文學」,來形容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平安何如奉橘帖〉、〈遠宦帖〉等,一時間「王羲之的簡訊文學」之名不脛不走,這種指鹿為馬的行徑,實令人歎慨。王羲之的信函有很嚴格的書儀,豈是今人沒頭沒尾的簡訊所能比擬?我自己練《王羲之十七帖》,起碼寫過上百通,悉數可以背臨,非僅背下《王羲之十七帖》的內容,連每個字的筆法都像照相機般背下來,對王羲之的書儀當然極為熟悉,豈是今人手機之簡訊所能及於萬一。

  古人有書儀,今人有論文格式,均為寫作必備之參考。我自己案頭長置《應用文》一冊與各種論文格式,以為書寫檢閱之用。我教學生亦依據常用的新版論文格式,如MLA, APA,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而非告訴學生看別人怎麼寫你就怎麼寫。有些大學教師不太理會論文格式,不但自己未與時俱進,寫論文時使用多年前寫博碩士論文時指導教授要求的格式,非僅自己寫錯,更且把學生教錯。自己錯不打緊,把學生教錯可是很嚴重的。

  我從少年十五二十時就極厭惡各種規矩,但卻謹守書儀與格式的規範。我的想法很簡單,要先能入室操戈,再來談如何突破。

  這年頭有許多人喜歡在網路上曬幸福,我則老說些不好聽的話。其實我真的不想這樣,但看到種種怪現象,又難忍心中之痛,既然無法是喜鵲,只好當一隻烏鴉。

 



研究計畫與報告的基本要求



1.作業、研究計畫、報告、期中考、期末考所占學期分數比例相同。

2.學期報告格式如一般學術論文,內容分封面、正文、注釋。

3.寫作格式於課堂中說明;規格:A4紙,電腦打字,橫打,上下左右空4cm,標題與內文字距離0.5cm;字大小: Windows 文書軟體11pt,內文字請用細明或新細明體,標準行距(Windows 文書軟體下固定行高或最小行高0.7cm),25pp以內。

4.作業及報告請準時繳交,逾期每日扣5分。

5.研究計劃內容包括下列項目:

(1)封面
(2)提要300-500字。
(3)關鍵詞4-6個。
(4)目次
(5)研究動機(背景及目的)
(6)文獻回顧
(7)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8)大綱
(9)可能遭遇的困難與解決途徑
(10)預期成果與對學術研究的貢獻
(11)參考(徵引)文獻(書目):分史料、專書、論文等列出

6.學期報告以專題形式表達。

7.書面報告依論文格式寫作,包括下列項目:

(1)封面
(2)提要300-500字。
(3)關鍵詞4-6個。
(4)目次
(5)一、前言(緒論、引論):研究動機、文獻回顧、欲解決的問題
(6)本文:二、三、四……
(7)六、結論(呼應前言之研究動機和欲解決的問題)
(8)參考(徵引)文獻(書目):分史料、專書、論文等列出



中文簡明論文格式



(據MLA與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改寫)

1.封面:除標題外,作者欄應注明:姓名、服務單位與職稱、通訊地址、電子郵件地址、電話與傳真號碼。

2.橫式(由左至右)寫作。

3.提要300-500字。

4.關鍵詞4-6個。

5.請用新式標點符號。「」用於平常引號,《 》用於書名,〈 〉用於論文及篇名。古籍之書名與篇名連用時,可省略篇名符號,如《史記.刺客列傳》。除破折號、省略號各占兩格外,其餘標點符號均占一格。

6.中文正文用細明體,注腳用楷書。

7.英文正文用Times New Roman; 章節用Arial。

8.英文書名用Italic; 論文名用“ ”。

9.正文每段第一行空兩個中文字(4 bytes),正文中之夾角引文請使用引號「」;超過3行之引文請採用獨立引文方式撰寫,每行低三格(楷書);不必加引號。

10.請採取插入式注腳格式,並一律使用腳注,注釋號碼請用阿拉伯字數碼之上標字(右上方),如9、25。注腳碼不宜置於行首。

11.章節編碼層次請使用:一、 (一) 1. (1);不宜出現“孤兒寡母”之情形,即各階標題不宜出現於每頁的最後一行。

12.文稿請按題目、作者、中英文提要、中英文關鍵詞、簡目、正文、圖片、引用書目之次序撰寫。

13.圖表照片請注明資料來源,並以阿拉伯數字編號,引用時請注明編號,勿使用“如前圖”、“見右表”等表示方法。

14.計量表格請注明計量單位。

15.不可使用“同上”、“同前引書”、“同前書”、“同前揭書”、“同注幾引書”,“ibid.,” “Op. cit.,” “loc. cit.,” “idem”等。

16.徵引書目編寫方式:

(1)中日韓文部分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A.專書

B.期刊論文

C.博、碩士論文

(2)西文部分依作者姓名字母排列

A.專書

B.期刊論文

C.博、碩士論文

17.引用專書或論文,請依序注明作者、書名(或篇名)、出版項。

A.中日文專書:作者,《書名》(出版地:出版者,年分),頁碼。

注腳:

杜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38-45。

再引:

杜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38-45。

書目:

杜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

B.引用原版或影印版古籍,請注明版本與卷頁。

注腳:

劉向,《列女傳》(道光13年振綺堂原雕,同治13年補刊,梁端校讀本),2/12a。

再引:

劉向,《列女傳》,2/12a。

書目:

劉向,《列女傳》,道光13年振綺堂原雕,同治13年補刊,梁端校讀本。

C.影印版古籍請注明現代出版項。

注腳: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台北:樂天出版社,1972,景印廣雅書局本),12/1b。

再引: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12/1b。

書目: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台北:樂天出版社,1972,景印廣雅書局本。

D.中日韓文論文:作者,〈篇名〉,《期刊名稱》,卷期(出版地,年月): 頁碼。

注腳:

楊肅獻,〈張之洞與近代中國的保守思想:“中體西用論”的成立及其歷史意義〉,《大陸雜誌》,64.6(臺北,1982.06): 25-47。。

再引:

楊肅獻,〈張之洞與近代中國的保守思想:“中體西用論”的成立及其歷史意義〉,《大陸雜誌》,64.6: 25-47。

書目:

楊肅獻,〈張之洞與近代中國的保守思想:“中體西用論”的成立及其歷史意義〉,《大陸雜誌》,64.6(臺北,1982.06): 25-47。

E.中日韓文學位論文:作者,〈論文名〉(地點:學校單位學位別,年分),頁碼。

注腳:

劉龍心,〈史料學派與中國史學之科學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20-26。

再引:

劉龍心,〈史料學派與中國史學之科學化〉,20-26。

書目:

劉龍心,〈史料學派與中國史學之科學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F.西文專書:作者─書名─出版地點─出版公司─出版年分。例:

注文:

Samuel P. Huntington,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s: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 102-103.

再引:

Samuel P. Huntington,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102-103.

書目:

Huntington, Samuel P.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s: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

G.西文論文:作者─篇名─期刊卷期─出版項─年月─頁碼。例:

注文:

Hoyt Tillman, “A New Direction in Confucian Scholarship: Approaches to Examin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eo-Confucianism and Tao-hsüeh,”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42. 3 (New York, July, 1992): 455-474.

再引:
Hoyt Tillman, “A New Direction in Confucian Scholarship: Approaches to Examin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eo-Confucianism and Tao-hsüeh,”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42. 3: 455- 474.

書目:
Tillman, Hoyt. “A New Direction in Confucian Scholarship: Approaches to Examin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eo-Confucianism and Tao-hsüeh.”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42. 3 (New York, July, 1992): 455-474.

H. 報紙:〈標題〉─《報紙名稱》(出版地,年月日),版頁。例:

初引:
〈挨戶勸填新規約〉,《華字日報》(香港,1920年5月24日),第3張第4頁。

再引:
〈挨戶勸填新規約〉,第3張第4頁。

書目:
〈挨戶勸填新規約〉,《華字日報》(香港,1920年5月24日),第3張第4頁。

初引:
“Peace Conference for China,” The North China Herald (Shanghai, 30 June 1923), p. 889.

再引:
“Peace Conference for China,” p. 889.

書目:
“Peace Conference for China.” The North China Herald (Shanghai, 30 June 1923), p. 889.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gmf&aid=2796803

 回應文章

納悶
納悶
2012/08/01 00:07
既然是大學要學的,當然一開始就不會,才要學。

iRight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於我心有戚戚焉
2009/04/03 01:05

大作讓人看到用心與希望。感佩!

原以為只有我這個不識時務的講師,才會因為要求體例格式這等事,引發學生議論甚或訐譙。沒想到,您也有如此感受,這該喜或該憂呢?

現在不少大學生,畏難、懼苦、怕煩;卻又特愛超修學分。多數人在搶修了學分後,既不下苦功,卻又希望老師高抬貴手,好讓他All pass!心態十足可議。

以筆者所開的通識課為例,學生認為一定要是營養學分,否則就退掉。每次課綱一出,要求多些,退選比例往往便會攀升。怪的是,在此情況下,那些光看表報,便能做管理的行政主管,檢討的對象通常不會是學生;相反的是老師--君不見各系所主管找來約談的,都是開課的老師(我雖沒此困擾,但是,不免搖頭)。

即使過了選課這關,期末考核一出爐,教學評價,好壞兩極--代表學生有人叫好;也有不少人喊苦。學生有這樣的預期或反映,不難想像。但造成今天這樣的結果,其實源於不少老師為保住飯碗,選擇自棄--因為深諳識時務的訣竅,選擇隨波逐流,對此現象一再苟且...。

從大作中,瞭解到  貴系老師對這些現象已有共識且能共行,真是可喜。但在其他校園內,只要一日充斥著,這些個如此懂得顧客(學生)心理的師資,您在文中提到的諸多現象,不教人耽心才怪!

吳鳴(pangmf) 於 2009-04-05 23:16 回覆:

iRight兄,

感謝來訪。

這些要求從16年前就開始了,只是學生死者死逃者逃,我的選修課學生都是個位數,其悲慘可知。

但我仍堅持,我不教是我的錯,學生不學不干我事。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