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15 00:56:54瀏覽267|回應0|推薦4 | |
在把這三個相關又不太相關的文字段落連結起來後,我於是知道,自己的心底,藏著一根看似隱蔽、實可輕易觸動的絃。 多半是這樣的:中午休息時間,我很快地吃完午餐,然後坐在吉野家,不很起勁地啜飲著紅茶,邊看著書。今天的書目,是李潼的《戲演春帆樓》。 先說明一下:「春帆樓」在日本下關,是1895年簽訂中日馬關條約的地方,簽下這個不平等條約後,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長達半世紀。而李潼書寫的故事,時間拉到100年後,也就是1995年,一群14歲的國中生,要在期末的同樂會上演出這齣歷史劇。……在排演的過程中,年輕躁動的生命開始沉穩安靜了起來。 我想起1987年看的舞台劇《人間孤兒》,當時還在念高中的自己,對全劇拼貼式展演的台灣歷史與現況,多半都懵懵懂懂,但看到導演汪其楣在演出筆記書寫的一段話,馬上就跟著把自己拼貼上去了: 「這一代的年輕人,和以往幾代沒有不同,都對歷史充滿虔敬,對現實容易動情。」 而這群「對歷史充滿虔敬」的少年,最後卻在因緣際會之下,把這場中日戰爭展演出四個不同版本,他們決定將四個版本都搬上舞台,大有「一段歷史、各自表述」的魔幻寫實之勢。 不過,最魔幻寫實的,是故事中114歲人瑞太祖嬤的口述歷史。這位搞不清無數後代子孫姓名的老婆婆,卻對百年前的場景記得死牢;當然,是她自己充滿鄉野奇譚的版本。而在她講完上個世紀的親身經歷,馬上沉沉睡去後,要在舞台上扮演她的少女,做了這樣一件事: 「她找來一件紅夾克,覆在太祖嬤胸口,她披覆得輕柔,彷彿為一位經歷過滄桑的同齡姊妹,做一件溫暖的事,只能這麼做,其他的言語安慰都不得體不合宜。」 在冷氣超強的店裡,我還一邊喝著冰飲,怎知全身就這麼熱了起來,更沸騰的,是明明剛剛吃辣泡菜時全然無感,此刻眼淚卻呼之欲出。 我模糊地記誦著姚嘉文在《台灣七色記─黃虎印》(應該是這一「色」吧)中的場景:志在四方的男主角,在柔情似水的女主角離去後,迤邐撫觸著彼時她擱在桌上的地方,彷彿要把那早已失去的溫度一點一滴地吸取回來。 ……於是,我開始懂得17歲時的自己,也很確定,我喜歡自己絃音顫動的那一刻。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