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專題單元12:老片新片電影比較】《賓漢》BEN-HUR
2017/04/08 20:10:33瀏覽2313|回應0|推薦0


從第一屆(1927)奧斯卡正式頒發與科技工程相關的獎項開始,科技特效在初期的運用只是個輔助地位,但是在90年後的的今天(2017)卻躍身成為電影中的重要主角,而獲得此類型獎項的對象,也不再只是單純的「幕後工作人員」,反而是擁有各項博士頭銜的科學家們,同樣地一如往例,所有提供拍攝器材與系統的電器、家電甚至科技大廠商相關部門,在他們的辦公室裡應該也擺了為數不少的獎盃。

但如果仔細想想,撇開科技動畫的視覺刺激之外,觀眾一時的爽勁,到底是為了想身歷其境感受一下一艘大船行經在市中心到底是什麼樣的感覺(如明天過後 THE DAY AFTER TOMORROW, 2004)?還是為了回憶陪伴自己度過童年時光的英雄人物(如復仇者聯盟 THE AVENGERS, 2012)?還是充其量只是喜歡神秘與科幻,讓我們能偷偷躲在隱密空間做個白日夢(如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不論如何,漸漸地,我們開始習慣性地被下一個更刺激的科技特效所觸動情緒,並且可能還曾忍不住地為《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2012)當中那匹可憐的斑馬和猴子流下幾滴眼淚。

我們這些珍貴的眼淚、情緒和感動,其實都是被好萊塢後製的動畫師、音效師、剪輯師甚或上述科學家所操控,但是我們卻甘之如飴。

去年(2016)年底,好萊塢上映了一部超級經典名作的老片新拍電影,原本它是奧斯卡影史上最重要的史詩鉅作,誰知道就在57年重新翻拍之後卻乏人問津,甚至慘遭票房滑鐵盧,這部名作即為《賓漢》。雖然2016年版本的《賓漢》同樣也擁有具有相當水準且華麗的科技動畫,但是在當今所有人著重在探索內心世界的同時,大時代的史詩鉅作似乎不再具有吸引力,尤其與相關宗教議題有關的電影,更因為解讀不同爭議不斷,即使有科技的加持,一部舊瓶裝新酒的作品到最後也只能淪落到躲在網路上任由觀眾決定是否要下載的命運。

之所以2016年版的《賓漢》會遭受到觀眾唾棄,最重要的是,前輩拍攝的版本所創造出來的藝術價值,似乎再也無人能出其右,換句話說,老片新拍沒甚麼問題,但只要是想挑戰超級經典鉅作,根本是死路一條。再加上2016年版的《賓漢》因著重於小情小意,不僅無法凸顯古羅馬軍的無理與強勢導致老百姓坐困愁城,也無法彰顯耶穌「救贖」的深刻意義,面對大導演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1959年版的曠世鉅作,《刺客聯盟》(WANTED, 2008)的導演提莫貝克曼比塔夫(Timur Bekmambetov)就得接受排山倒海而來的眾多負評,不過他勇於向經典挑戰的勇氣仍然可嘉。

因此我們現在就來看看,到底過去的《賓漢》有何其過人之處,讓現在的《賓漢》在老前輩面前抬不起頭。

1.《1907 BEN-HUR


56Demy

早在1899年《賓漢》的舞台劇首次在41街百老匯劇院上演,直到1907年才有《賓漢》短片版本正式上映。本片片長只有短短的15分鐘,以現在角度來看毫無吸引力可言,典型是一個影像雜亂模糊、非灰黑即白的色彩布局,或許在看這部短片時還會產生自己的音響是否壞掉的疑問。因為這個時期的電影襯托音樂多半是由電影院的樂師當場伴奏,自然在Youtube上看到的影片也只能呈現出螢幕的影像,沒辦法將樂師演奏的音聲收錄進去,完全沒有聲音這件事情也就不再奇怪,只是這會讓已經身歷於3D效果的我們而言,觸及視覺可能只有短短30秒就想讓人轉台。

但是這部電影是經典默片《一個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 1915)前八年所拍攝,同時也是默片大師卓別林(Charlie Chaplin)發表第一部處女作《MAKING A LIVING, 1914》的前七年所拍攝的作品,甚至是鐵達尼號還未被撞沉之前這部電影版本就已經哇哇墜地,我們這些後生晚輩若要批評它,還真得看看自己有幾把刷子。今年(2017)正是它歡度110歲大壽的日子(1907.12.7),它的「古早味」可想而知。

由於110年前並沒有明確版權觀念,在同一年(1907)正式成立的Kalem電影公司因未獲得原作者授權的版權許可就予以拍攝上映,因而被判須付出當時25,000萬美金的罰款,以現在市值估算約莫為台幣二千萬左右。而這段過往在電影片頭開始前就已有說明。並且根據IMDB資料說明,本片是影史上第一部以羅馬帝國為背景的電影,然而

Kalem電影公司只維持了10年,在1917年賣給了Vitagraph Studios電影公司,而Vitagraph Studios雖然手上多出來了Kalem近1500部作品,但是到了1925年還是轉售給華納電影公司(Warner Bros.)。

不過,如果再仔細觀賞這個版本的短片,不難發現雖然沒有科技特效的加持,但每位演員誇張的肢體語言反而是一種美感,並且在小小的鏡頭裏絕大多數都只有遠景,也還沒有所謂的特寫鏡頭拍片技巧,觀眾只能看到一群人舉起雙手歡呼和相互拉扯打鬥,很有典型「野台劇」的效果。不過在如此狹隘的環境和有限的時間裡,導演Sidney Olcott無法呈現賓漢與馬薩拉(Messala)之間的互動關係,甚至也無法展現耶穌傳遞「愛能戰勝一切的信念」,只能全然著重於軍隊行進於街道、磚瓦意外事件與戰馬競賽(The Charliot Race)的單點事件,不過,Olcott卻能將故事中最重要的戰馬競賽擠進如此狹窄的鏡頭內,讓人不可思議。

2.《1925 BEN-HUR: A TALE OF THE CHRIST
 
R., Magnus 

在第一部《賓漢》上映的18年之後,第二個版本的《賓漢》再度誕生,當然在這個年代還是同樣以默片形式呈現,但多入加了音樂元素讓觀影者不再覺得枯燥無味。受到《一個國家的誕生》的導演葛里菲斯(D.W.Griffith)拍片技巧影響,這一次不但可以透過特寫鏡頭捕捉演員所傳達的情緒,還能看到大量平行剪輯的花俏技巧,再加上演員華麗的服飾、各種大場景鋪陳和敘事性的故事陳述,讓劇情能輕易地滲透觀影者的腦海中。


原本在1907年版本中無法呈現的海上戰爭場景,在此時首次搬上舞台,而16分鐘的海戰簡直讓人嘆為觀止,尤其最後的8分鐘奴役船艦撞破羅馬戰士軍艦的場景,幾乎讓人無法想像,別忘了,這部電影可是在92年以前所拍攝的,是一個沒有任何電腦科技動畫的年代所完成的戰爭橋段。當然更重要的戰馬競賽是本片的重頭戲,在這場戲當中米高梅電影公司同時間聘用了42位攝影師,在各個不同角度取景,以當時拍片的技術、經驗、資金而言,簡直就是個典型大製片的電影。也由於本片拍攝的十分精采,在IMDB投票擁有高達8分的驚人成績。 

3.《1959 賓漢 BEN-HUR
 
OldSchoolTrailers 

直到已經過了58個年頭(1959-2017),現在回過頭觀看當年第三版本《賓漢》還是意猶未盡,在《鐵達尼號》(TITANIC, 1997)之前,它稱霸奧斯卡獲得11項獎獎項最多的紀錄將近38年之久。

第三版的《賓漢》之所以能拿到如此多的大獎,除了當年的《安妮日記》(THE DIARY OF ANNE FRANK, 1959)和《修女傳》(THE NUN'S STORY, 1959)能相比較之外,其他的作品均不是《賓漢》的對手,另外,導演威廉惠勒對於場景的建構、故事鋪陳、隱喻陳述、取景角度,確實有過人之處。除了米高梅電影公司不惜成本投下當時1千5百萬美金的重金(約現今1億2千萬美金),讓電影場景氣勢霸氣得驚人之外,更重要的是電影的敘事手法的細節極為細膩,是本片另一個迷人之處。

如,當賓漢與好友馬薩拉相遇時,為了向觀眾證明這兩位硬漢是旗鼓相當的競爭對手,導演威廉惠勒讓他們直接在十字木板射矛槍看誰射得最準,當然最後的結果是兩人都射在同一個紅心點當中,接下來它們隨即小酌一杯交杯酒,以顯示這兩位戰友間亦敵亦友的狀態,而這是其他版本場景中看不到的細膩之處。另外,當賓漢的妹妹不甚弄垮石磚之後
,馬薩拉獨自一人爬上賓漢家中的屋頂上查看磚瓦情況,但是當他發現事有蹊蹺之後,並沒有立即為賓漢平反,反而悶不吭聲地仍將賓漢移送勞改,在這場橋段當中,馬薩拉一句話也沒說。

最後則是當耶穌背著十字架受難時
,賓漢如同當時被迫服勞役的路上接受了祂的協助,如今在耶穌體力不支跌倒在地時,賓漢拿著相類似的水瓢同樣也打算讓他飲用,而這個水瓢不只是一種工具,同時代表的則是一種回饋,甚至是一種贖罪的象徵。

3.《2016 賓漢 BEN-HUR
 

誠如前述所言,2016年版本的《賓漢》是一部用逼真動畫特效和大量的剪接所串聯而成的一部電影,雖然視覺上刺激生動,但為了商業考量而加入過多的兒女私情,反而失去剖析從貴公子到階下囚,再回到為復仇而戰繼而再重回為自己贖罪的心路歷程,而這段重要的故事情節並未細膩地被充分解讀,只是被例行性地陳述在劇情當中,因此在IMDB投票評價只有5.7分。之所以最新版本的評價低落
,主要還是在於這個不被派拉蒙電影公司視為大戲的劇碼,有一個1959年版本的超級大師兄,才會負評不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場景比較】

《場景一:賓漢與馬薩拉相遇》

賓漢和馬薩拉原本就是多年好友,分離數年後再相聚當然分外興奮,不過1925年版本中,當賓漢興奮地跑向多年不見的老友面前時,馬薩拉面無表情地謹慎地環顧四周,並沒有立即搭理,直到他把賓漢拉到旁邊小巷時,兩人才開心地相互擁抱;1959年版本的情境較為簡單,當兩人相遇時二話不說直接擁抱,完全沒有戒心地開心談笑;至於2016年版本就過於矯情,當兩人相遇時都板著一張臭臉,毫無意義的相互酸了對方一頓之後才擁抱寒暄,但他們的互動絲毫沒有任何老友相見格外興奮的感覺。

1925  
1959  
2016  

《場景二:羅馬軍遊街》

1907年的短片版本礙於篇幅的關係,全片就是以羅馬軍遊街開始,但民眾則是高舉雙手歡迎他們的到來;1925年的遊街頗為壯觀也很有質感,其中還有一位民眾偷偷在軍隊面前吐口水的畫面(32'32"),拍攝手法十分精緻;1959年的版本則是大老遠就看到紅色的羅馬軍往村鎮方向前進,最後一個版本呈現出來的構圖也頗為到位氣勢也很磅礡,與1959年版本相同的是這兩個版本同樣都在村鎮的巷弄內遊走,只是舊版本的羅馬軍還得經過高大的城門(46'45"),新版本的羅馬軍則邊走邊高歌(33'42")。

1907  
1925  
1959  
2016  

《場景三:磚瓦掉落場景》

這是電影當中最重要的橋段,前三個版本均依照原著內容拍攝,唯獨2016年版本改編成是賓漢家的少年用弓箭主動挑釁直接射向羅馬軍,這種主動種下惡因導致災難不斷的故事鋪陳,確實讓人有點傻眼。至於1959年版本當中,賓漢的妹妹在弄掉磚瓦之前,其實就已經有一次磚瓦岌岌可危的情況(47'46"),但這個情況,賓漢和他妹妹都沒發現。

1907  
1925  
1959  
2016  

《場景四:耶穌救贖》

賓漢接受耶穌賜水的橋段是全片的重頭戲,同時也存在著一種深刻的救贖之意,但是三個版本的《賓漢》卻各有千秋。首先是1925年的版本,當時賓漢已經累倒在地上爬不起來,突然有一隻手撈起一瓢水(40'54")緩緩地伸到賓漢面前,並且撫摸著他的頭以示安慰,並且再把水瓢偷偷地放回井口旁。這是一個非常詭異的橋段,因為代表耶穌的「那隻手」看起來有點偷偷摸摸。

1959年版本的耶穌從頭到尾沒有以正面視人,觀眾看到的永遠都只有祂的背影,唯一的正面的臉部則以黑影抹黑,在這個版本中的耶穌感覺起來非常溫和,祂輕輕撫摸賓漢有如慈父一般地祥和。而這段過程,只有賓漢本人
和軍隊指揮官Quintus Arrius看得到耶穌,其他凡人則無視於耶穌的存在,這種操作手法非常細膩而且高招,是一種「形而上」的呈現方式。

至於2016年的版本功力就略顯不足,所有人不僅能看得到耶穌更能與其對話,雖然此舉並無不妥,信徒在禱告時也是直接與上帝對話,顯現出主耶穌形體也能傳達對子民苦難感同身受的含意,但比較是一種「形而下」型態。

1925  
1959  
2016  

《場景五:奴役划船》

這場橋段在前兩個版本中並無差異,唯一不同的是2016的《賓漢》運用大量跳接鏡頭,並用此方式交代賓漢五年來的奴役生活,雖然此種風格活潑多變,可以讓觀眾感受到戰爭隨時隨地一觸即發的緊張與不安,但同時也干擾了觀影者看電影的思緒。特別一提的是,在2016年版本中,當賓漢與所有奴役隨著鼓聲華著船槳之際,他卻能從船艙內看到船外開戰和羅馬軍開始慌張地調度的橋段(29'58"),而這種平行剪接的操作,比起前兩個版本單純只有在船艙內划船更有戲劇張力,確實有加分效果。

1925  
1959  
2016  

《場景六:海戰》

端看這三個海戰場景,話實在不用多說,拜電腦科技之賜以2016年的構圖最到位,場景中捲起的船帆、波濤的浪花、船身顛簸行駛在海上的狂嘯
,比起前兩個版本靜靜躺在海面上的景象呈現出強烈對比,尤其是1925年的版本的構圖,簡直就像是一艘艘玩具船放在水池裡一般的有趣。

1925  
1959  
2016  

《場景七:戰馬競賽序曲》

凡提到《賓漢》,絕大多數影迷第一個印象就是戰馬競賽場景,除了1907年15分鐘短片版本的戰馬奔馳感覺像是「快速遊街」一般
其他版本的競賽橋段呈現出來的氛圍均大同小異,更不用說,2016年版本最愛用的大量剪接同樣也運用在此橋段當中。除了競賽之外,比賽前的序曲也是另一個不可忽視的重頭戲。

嚴格來說1907年版本的《賓漢》只能稱得上是一部短片而非真正電影,在限有的場景與時間壓縮之下,有許多故事橋段全部省略,只能留下羅馬軍在村莊內遊街、比賽前序曲和賽事等主要的戲碼。在這個版本中的賽事序曲,則是由羅馬軍擔任嚮導引領所有戰士與戰車遊行一圈,或許是空間狹小之故,即使是到了最緊張的戰馬飆賽,看起來也只是種馬匹快速奔跑一般,除此之外,其他三個版本的競賽則真正有達到飆賽的境界,尤其是善用電腦科技構圖的2016年版本
Benind the Scend (1925) 

在一部名為「Ben-Hur chariot race: (1925) How it was filmed」影片當中,就可以發現在一個科技和安全架構匱乏的時代裡,每一位幕後工作人員實際上是冒著生命危險在拍戲。在此版本的序曲中,所有參與比賽的戰士和戰馬從後台各自衝到會場之後,最後全部停在主席台前就定位準備起跑,這時,每一匹戰馬耐不住性子地狂原地狂跳,隨時隨地有踩傷人的危險(6'12")。

在這段回顧影片中還提到
,觀眾席上的人潮到底是如何製作的,並且當時包括頂尖的好萊塢「明星」如好萊塢第一代飾演羅賓漢(Robin Hood)和蒙面俠蘇洛(Zorro)的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以及瑪麗畢克馥(Mary Pickford)都曾在VIP座上賓並當場觀看這場重頭戲拍攝。撇開幕後花絮話題,回歸到現場拍攝情況而言,1925年版本的超級大的戰馬競賽場景真的十分了得。[1]

同樣地,在1959年版本中,因無法透過電腦科技呈現完美立體場景,所有工程必須一磚一瓦建造,在58年前
,這種工程浩大讓人嘆為觀止,或許在現今科技發達的環境,只要一位動畫師幾位幕後工作人員,就可以搞定。和1925年一樣,在這場戲當中同樣也有名人到現場參觀劇組拍攝,其中包括探班的寇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與夫婿梅爾佛瑞(Mel Ferrer觀看拍攝的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與蘇珊海華(Susan Hayward)。[2] Behind the Scene (1959)  

在1959年版的這場盛事開演之前,所有參與競賽的9位戰士與戰馬隨著橢圓形會場繞行一圈,向所有在場觀眾致意,這是一個冗長但卻並不枯燥的序曲,反而
誠如前述所言,最新一個版本的《賓漢》特效與現在多數電影一樣
,雖然均擁有能力不差的後製效果,但是太過複雜的剪接反而失真,同時所有戰士非但沒有繞場向在座的觀眾致意,反而是當競賽正式開始時,每一位躲在柵欄後的戰士突然蜂擁奔出,完全沒有任何時間差地開始竟散,橋段的安排讓人有點錯愕。Behind the Scene (2016) 

1907  
1925 
 
1959 
 
2016  

《場景八:主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之後》

耶穌被釘在十字架已經算是故事尾聲,1925年的這段敘事沒有賓漢的特寫,反而是在三座十字架下面有四位正在賭博的士兵,他們無視於耶穌身體與心靈上所承受的折磨與痛苦,並且毫無羞愧地只顧著玩樂,此種隱晦之意彰顯當時羅馬軍的粗魯與無知。至於1959和2016版本中的賓漢在這場戲當中就有相對比較之處。

卻爾登希斯頓(Charlton Heston)曾經以此片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但是說也奇怪,在從影69年當中(1941-2010),觀眾永遠記得的就是他在《十誡》(TEN COMMANDMENT, 1953)飾演的摩西,不然就是《賓漢》的猶大賓漢,而這兩個角色至今無人能出其右。以猶大賓漢這個角色來說,從他初期無邪的歡樂笑容到後期堅忍的嚴肅表情,希斯頓臉部表情變化並不是刻意「演出來」的,而這種演技在這場戲當中更能窺知一二。當看到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之後,他獨自一人躲在大樹後面靜靜地看著耶穌,此時他臉部出現的線條是柔和的,也是內省的,與他當初身為奴役沒有水喝,甚至日後不敢面對母親、妹妹痲瘋病的痛苦與激動截然不同,這種悲傷帶著更多醒悟,此時他領悟到只有仇恨才會激起另一個仇恨,唯有愛,才能天降甘霖滋潤乾枯大地。

反觀傑克休斯頓(Jack Huston)所飾演的賓漢當看到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他表現的極為激動,對於自己違背本性漸漸擁抱仇恨,在下著磅礡大雨時痛苦地跪在地上哭泣,想當然爾,他的戀人以斯帖(Esther)則在一旁守候著他。休斯頓與希斯頓最大的不同則是前者的表現十分外顯,後者則較為內省。

1925 
 
1959 
 
2016 
 

《場景九:結尾》

耶穌顯靈之後所呈現出來的故事張力與影像構圖,
還是以1959年版本的呈現最為到位,至於2016年版《賓漢》真正評價不佳的,還是在於挑戰鉅作是否明智的問題,並不代表導演功力糟糕到無法搬上檯面的地步。

基本上歷史故事說都說不完,每個人對歷史造成的結論均有各自的邏輯,因此我們不論馬薩拉跌下戰馬的下場與1959年版差異性所呈現最後的意義為何,也不論是否要用寬恕愛自己的敵人讓自己贖罪,更不論仇恨是否緊跟著仇恨的吸引力法則問題,因為這種大哉問沒有是非對錯,端看每個人如何自我解讀。

但是導演
貝克曼比塔夫卻刻意改變劇本架構,勇於挑戰一般人57年以來既定的認知,這種決定是過於大膽而且危險的。

1925  
1959 
 
2016  

(文.Jennifer Corleone Wu)

© Jennifer Corleone Wu All Rights Reserved. In 2017.


以上資料參考:
[1] http://www.johnwharding.com/re-inventing-antioch/ 

[2] https://www.moviefone.com/2016/08/18/ben-hur-charlton-heston-facts/
[3] 與各項文字連結網站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scar100years&aid=99750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