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維特柯里昂 Don Vito Corleone
出生:1891.12.7 (Corleone, Sicily, Italy) -
1955.7.29 (Long Beach, New York, US.)
身分:教父
Oreste Baldini(年幼期)1962.7.8
Robert De Niro 勞勃狄尼諾(青年期)1943.8.17
Marlon Brando 馬龍白蘭度(老年期)1924.4.3 - 2004.7.1
年幼時因親人相繼被西西里柯里昂鎮 (Corleone) 頭子槍殺,在村民協助下輾轉逃離至紐約,原名為維特安東里尼 (Vito Andolini),因海關登記筆誤,以村名柯里昂為其姓氏。年輕時以偷竊為生,因不堪魚肉鄉民的黑幫份子任意收取保護費的騷擾,而將其殺害,解決了小市民長久以來的怒怨,並因冷靜頭腦和懂得盡心照顧弱勢族群,備受鄰里尊重與愛戴。到了晚年,與紐約塔塔奇利亞家族 (Tattaglia Family) 毒品生意上產生糾紛,引來殺生之禍,當街遭到對方亂槍偷襲,自此之後,決定將一手經營的事業版圖,交給愛子麥可柯里昂 (Michael Corleone) 管理,最後因心臟病過逝。
【Marlon Brando 馬龍白蘭度(老年期)】
馬龍白蘭度特立獨行的作風一直是好萊塢頭痛人物,50年代是他演藝事業高峰期,他以《岸上風雲》(ON THE WATERFRONT, 1954) 得到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但火爆脾氣和不可一視的態度,讓他的名聲日漸下滑,更是所有製片家不願接觸的票房毒藥。在此期間各製片家心目中理想唐柯里昂人選包括安東尼昆 (Anthony Quinn)、《巴頓將軍》(PATTON, 1970) 奧斯卡影帝喬治史考特 (George C. Scott),和一代巨星勞倫斯奧利佛 (Laurence Olivier) 等人,然而導演柯波拉為了力保白蘭度接任此角,不斷與電影公司發生對立。
為了解決經濟壓力,與重建昔日地位,白蘭度放下身段與柯波拉做全力配合,如今「教父」這個名詞已儼然成為他的專有名詞,也許就是他傲慢性格,才能將此角色襯托得活靈活現,至目前為止無人能出其右。白蘭度的表演已經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在《教父》之後,還先後以《巴黎最後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 1974) 和《白色乾旱季節》(A DRY WHITE SEASON, 1989) 獲得奧斯卡入圍。但晚年際遇不好的白蘭度,不但體態日漸發福,也必須為了不成材的子女還債,在電影《新鮮人》(THE FRESHMAN, 1990) 中披上戰袍,再度飾演教父一角。
【Robert DeNiro 勞勃狄尼諾(青年期)】
勞勃狄尼諾試鏡
當今好萊塢「戲王之王」非勞勃狄尼諾莫屬,在拍攝《教父》之前,由於身型瘦長,因此常一直被定位成如《殘酷大街》(MEAN STREETS, 1973) 不稱頭的街頭混混等角色。本片而在選角之初,原本希望能飾演大兒子桑尼 (Sonny Corleone) 一角,但柯波拉嫌他體型太單薄不夠粗魯,亦曾考慮麥可、教父隨身司機保利加托 (Paulie Gatto),和到最後拍板定案的唐維特柯里昂 (Don Vito Corleone) 都是曾被考慮過的角色。
看過狄尼諾早期作品的人,很難將他跟教父陰狠的性格相提並論,尤其是他裂嘴而笑時,整張臉感覺上像是街頭混混,所以為了配合白蘭度原來詮釋的方式,狄尼諾必須進行大改造,不僅說話時從喉嚨發出聲音,更要學習散發冷靜中略帶邪惡特質,宛若教父再現本片不僅為狄尼諾奪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頭銜,兩年後《計程車司機》 (TAXI DRIVER, 1976) 精湛詮釋偏激份子角色、《越戰獵鹿人》(THE DEER HUNTER, 1978) 中大玩恐怖「俄羅斯輪盤」遊戲,和再度以《蠻牛》(RAGING BULL, 1978) 拿下第二座奧斯卡獎的榮耀,奠定他在影壇中不可動搖的地位。
(文.Jennifer Corleone Wu)
© Jennifer Corleone Wu All Rights Reserved. Updated in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