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25 14:30:46瀏覽1184|回應1|推薦22 | |
引用文章離諸相 ……接上文 所以我們看到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它的清淨本相,都是無相。 那你會疑問說,既然無相,怎麼還會有氣的運轉呢?氣的運轉是它在運轉跟我有什麼關係呢?沒有關係啊!你只要把手放開就沒有了嘛!再結起佛或菩薩的手勢,氣又運轉了,這就是「緣起」「性空」。(是法性藉助色身之”觸”而覺受) 所以以前的人功夫練得很好的,練到「太極」的境界,本來就是無相,那無相怎麼練?那只有你去體會了。(不斷的離相,微細……) 所以佛經上面所講的,到最後只能體會,那你從「初果」,就是「入流」然後「往來」,「往來」哪裡?我們一般都是指「思想」,那為什麼我不去解釋思想上的問題呢?因為再解釋之後,你又會再把一般的文字意給拿出來了,那你的體會就再也無法深入。 所以這個「入流」的覺受,是講「法性」的部份,入哪裡呢?入「六根」而不入「六塵」,「六塵」就是分別相了。 就是說,當氣進來(入身體)時,是清淨的氣,沒有分陰陽,所以我們說在「動功三」的時候,雖然有動作,但氣不分陰陽,因為這個氣只是引導,然後回歸「中脈」,所以你每做一個動作,內力就提昇一層,好像手伸出去,把前後左右上下的能量都吸收回來,再回歸「中脈」,這就是「法性」的部份。 入哪裡呢?入「六根」而不入「六塵」。那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收到訊息進來之後,因為你沒有分別,所以眼根通耳根;耳根通鼻根….全部皆相通,此即是「往來」,「往來」到什麼程度呢?到「六根」通通都跑遍了,接著是「不來」,為什麼「不來」?因為「離相」了,到最後→「第一離欲阿羅漢」,連「離相」的感覺都沒有了。那這個現象講起來不也是「無明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嗎?也是一樣「四階」啊! 從「覺受」開始,「覺受」不到,那叫做「無明」;過去世的不知道的叫做「業」,既然不知道,那業有善有惡,那就不是重點了,不做分別的時候,那個「業」就是「無明」,所以我們起心動念的當下就接到「無明」然後「無無明」再「無無明盡」。 所以每一句話都無相,每講完一句話都是明亮的、清淨的、是一種法性在對流;那如果你講出來的是一個現象一個現象堆積出來,那就是「法」,是「非法」, 那不是「實相」,所以「非法」是講運轉出來的現象,叫做「非法」,這個也是” 有” ,但你著了相才叫做「法」,若再分別就有正法非法之分;你若不著相,這個法就不見了,就是「實相」。 所以「法尚應捨 何況非法」,依著正知正見出來的法都要捨掉了,更何況不是正知正見的法呢?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只要靜靜地慢慢的體會,不去管它對不對,講完了之後沒有任何現象出現,然後一切都是清淨的,覺得法性是放鬆放空的,從「心」開始解離,「意」也不見了,沒有辦法起心動念,「眼耳鼻舌身意」都知道,但是都沒有去起心動念,這就是真的離了這個「意」,若真的離了「意」,那「色、受、想、行、識」就不可能出現了,直接就跳到最高階了嘛,就清楚了嘛!從這個地方來了解問題。 其實《金剛經》裡面的每一段,你只要懂了,當下就開悟了,所以說「四句偈」或《金剛經》中其中一句話,你能夠體悟到了,這功德就無量了!因為當下就入了嘛(清淨)!那入了之後能不能保任呢?這個「保任」就是「長養」。 所以《金剛經》與《心經》法性實相是互通的。 《金剛經》是以善巧方便來細訴法的次第(我人眾生壽者)部份; 《心經》是講先調色身入甚深(微細)禪定與不度而度,若不解?再細訴法的問題。 《金剛經》前面的部份也有講到色身→第一品中有提到,行住坐臥四威儀。 第二品善現啟請分講法會因緣,然後再慢慢地教我們如何「離相」。 為什麼這個「而」字,是指「離相」而不解釋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呢? 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講的是「離相」的過程, 「而」是指「離諸相」,「離諸相」是沒有過程的。因為你已經了解了之後,是不需要過程的。 「生其心」不是又有現象出來了嗎?對,但是如果你「緣起性空」,那這個心不是心,就是我們講的「是相 非相」進入到「是名實相」的角度,現象出來你不能回歸到原來的點,是從這裡當下就把它放下,跳過去就ok了。 這種情況其實在生活中有很多實例,就像我們當兵、當警察也好,上頭一個命令,我們就執行→放下→不要再問就走了。 叫你搬東西也一樣,你只要搬過去→放下→就走了,人家問你搬了什麼東西?不知道,因為不能問、不能說,搬好了就走了,這也是淨信,因為他叫我做我就做,做完就放下。 那今天很多事情在外面無法如此做的原因在哪裡? 因為自由取相,太過自由了,導致沒有規矩。 走修行路者須謹記在心。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