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世尊與諸比丘說極妙之法。令發歡喜之心
2014/06/05 23:43:03瀏覽1019|回應1|推薦19

引用文章四阿含的六根覺受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一

馬王品第四十五

......()聞如是。一時。佛在釋翅闇婆梨果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是時。尊者舍利弗.尊者目揵連於彼夏坐已。將五百比丘在人間遊化。漸漸來至釋翅村中。爾時。行來比丘及住比丘各各自相謂言。共相問訊。又且聲音高大。爾時。世尊聞諸比丘音響高大。即告阿難曰。今此園中是誰音響。聲大乃爾。如似破木石之聲。阿難白佛言。今舍利弗及目揵連將五百比丘來在此。行來比丘久住比丘。共相問訊。故有此聲耳。佛告阿難曰。汝速遣舍利弗.目揵連比丘。不須住此。是時。阿難受教已。即往至舍利弗.目揵連比丘所。即語之曰。世尊有教。速離此去。不須住此。舍利弗報曰。唯然受教。爾時。舍利弗.目揵連即出彼園中。將五百比丘涉道而去。爾時。諸釋聞舍利弗.目揵連比丘為世尊所遣。即往至舍利弗.目揵連比丘所。頭面禮足。白舍利弗曰。諸賢。欲何所趣向。舍利弗報曰。我等為如來所遣。各求安處。是時。諸釋白舍利弗言。諸賢。小留意。我等當向如來懺悔。是時。諸釋即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白世尊言。唯願世尊原捨遠來比丘過咎。唯願世尊以時教誨。其中遠來比丘初學道者。新來入法中。未覲尊顏。備有變悔之心。猶如茂苗不遇潤澤。便不成就。今此比丘亦復如是。不覲如來而去者。恐能有變悔之心。是時。梵天王知如來心中所念。猶如力士屈伸臂頃。從梵天沒。來至如來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梵天王白世尊言。唯願世尊原捨遠來比丘所作愆過。以時教誨。其中或有比丘未究竟者。便懷變悔之心。彼人不覩如來顏像。便有變意。還就本業。亦如新生犢子。生失其母。憂愁不食。此亦如是。若新學比丘不得覩如來者。便當遠離此正法。爾時。世尊便受釋種之諫。及梵天王犢子之喻。是時。世尊顧盻阿難。便生斯念。如來以受諸人民及天人之諫。是時。阿難即往至舍利弗.目乾連比丘所。而語之曰。如來欲得與眾僧相見。天及人民皆陳啟此理。爾時。舍利弗告諸比丘曰。汝等各收攝衣鉢。共往世尊所。然如來已受我等懺悔。

是時。舍利弗.目揵連將五百比丘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佛問舍利弗曰。吾向者遣諸比丘僧。於汝意云何。舍利弗言。向者如來遣諸眾僧。我便作是念。如來好遊閑靜。獨處無為。不樂在鬧。是故遣諸聖眾耳。佛告舍利弗曰。汝後復生何念。聖眾是時誰之累。舍利弗白佛言。時我。世尊。復生此念。我亦當在閑靜獨遊。不處市鬧中。佛告舍利弗曰。勿作是語。亦莫生此念。云我當在閑靜之處也。如今聖眾之累。豈非依舍利弗.目揵連比丘乎。爾時。世尊告大目揵連曰。我遣諸眾僧。汝有何念。目揵連白佛言。如來遣眾僧。我便生斯念。如來欲得獨處無為。故遣聖眾耳。佛告目揵連。汝後復生何念。目揵連白佛言。然今如來遣諸聖眾。我等宜還收集之。令不分散。佛告目揵連。善哉。目揵連。如汝所說。眾中之標首。唯吾與汝二人耳。自今已往。目揵連當教誨諸後學比丘。使長夜之中永處安隱之處。無令中退。墮落生死。若有比丘成就九法者。於現法中不得長大
云何為九1與惡知識從事親近。2非事恒喜遊行。3恒抱長患。4好畜財貨。5貪著衣鉢。6多虛乾妄亂意非定。7無有慧明。8不解義趣。9不隨時受誨。是謂。目揵連。若比丘成就此九者。於現法中不得長大有所潤及。設有比丘能成就九者便有所成辦云何為九1與善知識從事。2修行正法不著邪業。3恒遊獨處不樂人間。4少病無患。5亦復不多畜諸財寶。6不貪著衣鉢。7勤行精進無有亂心。8聞義便解更不中受。9隨時聽法無有厭足。是謂。目揵連。若有比丘成就此九法者。於現法中多所饒益。是故。目揵連。當念勤加往誨諸比丘。使長夜之中致無為之處。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常念自覺悟  勿著於非法
 所修應正行  得度生死難
 作是而獲是  作此獲此福
 眾生流浪久  斷於老病死
 以辦更不習  復更造非行
 如此放逸人  成於有漏行
 設有勤加心  恒在心首者
 展轉相教誡  便成無漏人

是故。目揵連。當與諸比丘而作是誨。當念作是學。是時。世尊與諸比丘說極妙之法
令發歡喜之心。是時。諸比丘聞法已。於彼眾中六十餘比丘漏盡意解。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mhon&aid=13902768
 引用者清單(1)  
2014/06/10 21:11 【????(??)】 ????????????

 回應文章


2014/06/09 19:41

師云:

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一是懺悔。一是保任。
四寶(omhon) 於 2014-06-10 12:00 回覆:

師云:

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一是懺悔。一是保任。

善護念者所指行者是清淨法性,故須保任而入一切法清淨;

善付囑者所指行者之有為法性,故須懺悔而入無為法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