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29 01:01:33瀏覽2290|回應1|推薦17 | |
引用文章實修者日常功課解說 【 加行位 】 (術語)唯識宗五位之第二。 於十迴向之終,修四尋思四如寶之願,得煖,頂,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之位也。 為入於見道,正通達於真理之方便加行分際,故名為加行位。 即四道中之加行道也。唯識論九曰:“加行位,謂脩大乘順決擇分。”又曰:煖頂忍世第一法四,總名順決擇分。順趣真實決擇分故,近見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資糧無加行義。”(參見: 四尋思觀 ) 【 加行果 】 (術語)由加行私起之果也。為西方師所立四果之一。 大毘婆沙論百二十一曰:“加行果者謂不淨觀,或持息念,為加行故,漸次引起盡無生智,餘加行果類此可知。”又見俱舍論六等。 【 加行善 】 (術語)對於生得善而言。 與所謂方便善及修得善同義。即加行方便所得之善心也。 俱舍論七曰:“三界善心,各分二種,謂加行得生得別故。”又法苑義林章六末曰:“若於三藏,要用功力,所生明勝覺慧之善心,名加行善。由功力起,性極明了。讀解文義,加行而起,名為聞慧。”又次下曰:“此三類慧,皆非生得,非闇味故。並為加行得加行善故。”皆是也。 【加行道】 (術語)四道之第一。(参見:四道) 【 四道 】 (名數)道者涅槃之道路也。 乘此可到涅槃之城,故名道。 道雖異,可以四種攝盡。 一加行道,謂先於三賢四善根位加力而行三學之位也。 二無間道,謂加行功德成就而發正智,正斷煩惱之位也。不為惑而間隔,故曰無間道。 三解脫道,無間道後而生一念之正智,正證悟真理之位也。 為既解脫惑之正智。 故名解脫道。 四勝進道,解脫道後更進而定慧增長之們也。 此中菩薩乘之無學,果德究竟圓滿,謂之勝進道,二乘之見修無學三道,皆具此四道。見俱舍論二十五。 【 俱舍四善根 】 (名數) 一煗法,總相念住後,念所生之善根,名煖法。 有下中上三品,皆具觀苦集等四聖諦修苦空等十六行相之位也。煖者,聖火之前相,聖火譬見道之無漏智。 其聖火將生之前相,略兆暖意之位也。 入此位,雖退墮所得之煖法,或斷善,造無間之業,墮於惡道,然流轉不久,必到涅槃。 二頂法,煖法上品後,念所生之善根,名頂法。 亦有下中上三品,皆具觀四諦修十六行相也。 頂者譬之山頂,山頂在進退之兩際,此頂位在進退之中間,或有進而上於忍位者,上於忍,則無畢竟退墮者,愈進而入於見道,或退而下於煖位,或有造無間之業,而墮於地獄者,在如是進退之中間,故譬以山頂,名為頂法。 又頂者人之頂也,如人身中最高勝者,以此頂位為退位中最高處故也(忍法已上更無退法)。 功德假令退墮而墮於煖位或無間,然畢竟無如煖法之人斷善根者。 三忍法,生於頂之後,念之善根,名為忍法。 亦有三品,忍可決定四聖諦,為最殊勝之位,故名忍。 其下忍,具觀四諦,修十六行相,如前,至此位,則無畢竟墮於三惡趣者。 其中忍,由是漸滅所緣之諦,滅能緣之行相,至其極,留屬於欲界苦諦下苦之一行相,謂之減緣減行。 其上忍之位,觀前所餘苦諦下苦之一行相也。 故上忍之位,僅為一剎那之間。 至此忍位,則必無退墮忍法者,又無墮於惡趣者。(四寶己見: 此忍為無分別心,無對置,無相對論。) 四世第一法,生於上忍後,念之善根也,是為一剎那。 故無下中上之三品,與上忍同,觀苦諦苦之一行相也。 世者以有漏法而名,有漏法中無超於此觀智者,以之為最勝之法,故名世第一法。 此住亦為一剎那。 此位無間,必生無漏智,入於見道,真正證悟勝諦,為聖者而離凡夫之生也。 俱舍二十三曰:“煖必至涅槃,頂終不斷善,忍不墮惡趣,第一入離生。” 【成實四善根】
(名數)成實宗不如俱舍宗別觀四諦,直以無常觀觀察五蘊,生相似之涅槃智。其中分四品,下名煖法,中名頂法,上名忍法,上上名世第一法。見大乘義章十一。 【法相四善根】 (名數)法相大乘於真唯識觀之前加行,依明得定,明增定,印順定,無間定之四定,而發四尋思四如實之觀智,如其次第,為煖,頂,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參見:四尋思觀) 【四尋思觀】 (術語)小乘俱舍之四善根位,修十六行相觀,成實宗修無常觀。而大乘之法相宗於此位修四尋思觀與四如實觀。是彼宗五位之第二加行位也。四尋思觀者,於諸法有名,義,自性,差別之四種。名者,色受等之名也,義者,依名而詮之色受等體也,自性者,色受等各自之體性也,差別者,體中之種類差別也。如人之色受與天之色受等。諸法不過此四種。行者觀此四法,是自己內心所變,如幻虛假之法,尋求思察此為假有實無,謂之四尋思觀。以此推求之觀為因,而生印可決定之智,不惟如實了知所取所緣之名等,是自心所變,為假有實無,猶了知印可能取能緣之名等四法,亦為假有實無,謂之四如實觀。然此四尋思四如實,乃所發之觀法也。就其能發之禪定而言。則一為明得定,二為明增定,三為印順定,四為無間定。而煖,頂,忍,世第一法之四者,乃其所得之功德也。見唯識論九,百法問答鈔六。 【 三品四善根 】 (名數)聲聞,獨覺,佛三乘之善根也。 此中聲聞與部行獨覺之二者,轉於煖,頂,二善根已生之位,而得無上正覺也。彼若得忍,則無成佛之理,何則,彼已超脫惡趣故不能為利物化生往於惡趣也。煖頂忍之三者,轉得為獨覺,以彼不須利生之化用故也。 其次麟角獨覺與佛,於煖等四善,無移轉之理,蓋以彼由煖等善根乃至成菩提,而成一座故也。俱舍二十三曰:“轉聲聞種性,二成佛三餘。麟角佛無轉,一坐成覺故。” 【 四勝身 】 (名數)華嚴宗所說龍女,普莊嚴童子,善財童子,兜率天子,四人名為四勝身成佛。 勝身者,彼宗於圓教行位三種中,約第二之果報以明其位,立三生成佛之義,三生之第二生名解行生,正證悟法界之理,窮滿圓行之位也。 於此位離界內分別之穢身得界外無染清淨之金剛身,名解行身,是即勝身也。 以此解行之勝身,或於現生,或於當生,成佛果,謂之勝身成佛。舉其實例,舉此四人:一善財童子,華嚴經入法界品所說,彼於次前生成見聞,於今生遍參五十三知識,具足善賢行位,於當生證入極樂,是於隔生之三生,次第經法門之三生也(三生有隔生與法門二種)。 二兜率天子,華嚴經隨相品所說,本在地獄,蒙釋迦菩薩足下光照而出地獄,生於兜率天,故稱為兜率天子。 此天於身之一生具足諸地功德,現身成佛,自聞經至地獄之身而終,為見聞生,兜率之身為解行生。 是於隔生之二生,經法門之三生也。三龍女,法華經提婆品所說,八歲之龍女也。 在龍宮聞文殊之法,龍身既成解行,詣靈鷲山,以龍女之身成佛於南方無垢世界。 是於隔生之一生經法門之三生也。 四普莊嚴童子,華嚴經盧舍那佛品所說,名大威光太子者是也。過去有王,名愛見善慧,此普莊嚴為彼第二王子,是釋迦因位時之名也。 彼於信滿(十信之滿位),一念而成極樂,是於一念而經三生也(五教章下)。 要之善財童子三生經三生之行,兜率天子二生經三生之行,龍女一生經三生之行,普莊嚴童子一念經三生之行也。 見十住心廣名目五。 【 四勝義諦 】 (術語)勝義諦為真諦之異名,法相宗就真俗二諦各立四重。 合成八諦。(參見: 諦 )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