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秋興八首賞析(五)
2012/02/05 16:20:56瀏覽8827|回應2|推薦7
秋興第四首最末一句說道:“故國平居有所思”;這便開啟了秋興的後四首,我稱為秋興二部。

寫秋興一部(前四首)的詩人,情感敞開流露。巫山巫峽氣蕭森,傳達山川節氣移人的力量;孤舟一繫故園心,明示遊子歸鄉急切的心情。聽猿實下三聲淚,讓人欲隨之哭嘯;文武衣冠異昔時,讓人欲隨之慨嘆。真情實景交融對照,直達人心。

第二部則不然。首先有許多文字障礙,因為用了不少典故,以及古長安官民才熟悉的景點地名。但是弄懂了典故、查考了地名,仍不易與之產生聯繫。眼前只見工整華麗、近乎堆砌的對仗,但卻觸不到詩的神髓。難道這是同一個詩人的作品嗎?

本篇賞析與前一篇隔了一年。這一年來固因家室西遷而忙碌,無法靜下心來蒐集資料細細鋪敘;但真正的問題是無法掌握秋興二部的精神,寫來寫去無非枯燥的說文解字,毫無趣味。近日忽有靈感,令我豁然開朗,遂執筆成篇。

【秋興(其五)】

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
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
雲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聖顔。
一臥滄江驚歲晚,幾回青瑣點朝班。 


【注】
蓬萊:
蓬萊宮,原名大明宮,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擴建於高宗朝,乃唐代政治中心。
蓬萊宮宏偉堂皇,佔地約3.2平方公里,為北京故宮的四倍。(參考一下:法國的凡爾賽宮園林,佔地8平方公里)。蓬萊也是傳說中海外的仙山。李商隱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闕:
宮門外的望樓,左右對稱,形同守護宮殿的衛士。可參考此圖

南山:
終南山,在長安之南,東西走向,乃秦嶺的一段。

承露金莖:
班固《西都賦》云:“抗仙掌以承露,擢雙立之金莖”。
漢武帝為求延年益壽,曾建高大銅柱,柱頂有仙人捧著銅盤承接天上降下的甘露。金莖即銅柱。古人(尤其漢朝以前)金與銅經常不分;黃金千斤,往往是黃銅千斤,反正都金光閃閃,而且銅是製造刀劍器皿的原料,比金有用。但所謂甘露,和“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的露水其實是一樣的東西。

霄漢:
聳入雲霄,高達星河。

瑤池:
西王母居住之處,傳說位於崑崙山上;今人附會,認為是某高山湖泊。

王母:
即西王母、王母娘娘,道教信仰中的重要神仙。古老的《山海經》描述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是個蓬頭散髮、披符念咒的瘟神 -- 我認為根本是山中女巫。後來形象漸漸轉變,到了《漢武內傳》,成了雍容高貴、掌握不死之藥的女仙;她乘坐紫車,玉女簇擁,青鳥前導,來與武帝相會。所謂“降王母”,指的便是這段傳說。《漢武內傳》:“七月七日,上齋居承華殿,忽青鳥從西來,集殿前。上問東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來也”。

東來紫氣:
指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的故事。老子在東周(洛邑)做圖書館長,見周朝氣數已盡,便決定歸隱。他騎牛西行,將過函谷關;關令尹喜望見紫氣徐徐從東方而來,判斷有真人將至,急忙下關尋訪,果然遇到老子,兩人相見恨晚。尹喜聽到老子要一去不返,便逼他寫書,方才有五千言傳世。

雲移:
形容兩面雉尾扇打開的樣子。制定禮儀的官員認為皇帝天顏肅穆,不可隨便讓人一覽無遺;尤其起坐之間容易走光,更不宜讓臣子窺見。所以設計了兩面障扇,皇帝出來,扇合,皇帝坐定,扇開,且是慢慢打開,造成撥雲見日的動感。

雉尾:
雄雉尾長,羽毛鮮豔,古人常用來做飾物。可參看台灣帝雉的照片。雉尾扇,是古代宮廷儀仗所用的障扇,遮住重要人物,營造神秘感。八佾舞也用雉尾。古時候野生動物多,雉雞大概很常見;王維有詩云:“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小時候有人送給我家一隻雉雞,果然挺漂亮的;養了一陣子,就祭了五臟廟了。扇子或野味,不幸就是雉雞的下場。

龍鱗:
指皇帝衣服上的龍形飾紋。

歲晚:
本意指年老,也連帶指深秋。

青瑣:
裝飾皇宮門窗的青色連環花紋;借指宮門。

點朝班:
文武百官上朝前,先在宮門聚集、點名排隊。分班排列的規矩很多,依部門、官職、爵位不等;參見《唐會要》卷二十五,文武百官朝謁班序。

【解】
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
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

這四句一氣呵成,不能分開來讀。喜歡解謎的人,會發現其中內容豐富,至少有三層意思。

第一層,形容宮殿之盛,烘托皇家地位。

長安城北面的龍首原,據說是王氣匯聚的寶地;西周、秦、西漢、隋、唐,都在這塊黃土高原上營建宮殿。唐長安城沿龍首原南坡而建,蓬萊宮則聳立原上,遠望終南蒼翠,俯視街坊黎庶,真有南面而王的氣概。當時的長安百姓如果向北而行,一邊感到城中地勢逐步升高,一邊仰觀高不可攀的天子居所,想必很自然產生朝拜的心情。

承露金莖是漢武帝所立,並不是說唐朝也有。此句以強漢喻盛唐,形容建築高大堂皇,上接穹蒼,洵非凡品。瑤池王母,東來紫氣,意在附會傳說,強調京城乃仙靈所鍾聖賢所集之地。古時的自然環境和現在極為不同,所謂百禽翔集,並非純屬想像;而山嵐之變風煙之美,更非今日可比 -- 那是個容易孕育神秘接受神秘的時代。

第二層,交代京城的地理位置。

長安位於關中平原,北倚渭河,南恃秦嶺,自古即是“據山河之險、殽函之固”的帝王之州。西望瑤池,指西陲有崑崙峻嶺,東來紫氣,指東邊有函谷險隘;與第一句合起來,八方六合都籠罩了。王者指點江山顧盼自雄的姿態,躍然紙上。

第三層,交代當時的宗教文化背景。

蓬萊仙山是秦皇訪藥求仙之處,承露金莖是漢武尋求長生之法。王母和老子是道教之祖,終南山則道觀林立,瑤池函關則道教聖地。說得相當明白了,但用意僅在於交代文化背景。這背景乃先秦以來累積的傳統,包含了神話民俗、仙人方術、帝王崇拜、望氣觀兆、煉丹養生、陰陽五行等等。這個傳統形成華人的深層意識、掌控華人的慾念與恐懼,乃中華文化的龐大暗流,影響深遠直到今日。

唐朝姓李,喜歡跟老子拉關係;所以唐朝道教特別興盛。唐玄宗晚年尤其信奉道士、企慕長生之術,且尊奉老子為“聖祖大道玄元皇帝”。有些解詩者認為這幾句暗中譏刺明皇貴妃,此乃不通之論。杜甫若有譏刺之意,怎會有五六兩句?杜甫是何等煉句造境的高手、秋興是何等意向明確呼應緊密的傑作,怎能容許不相干的變奏?此譏刺之解,格局狹小,完全忽略了詩人塑造宏觀地理空間的企圖。

回到詩本身。這三層意思同時存在,如交響樂的不同樂器、不同聲部。能達到如此效果,首先要歸功於典故。典故是文化密度極高的符號,如果使用得當,寥寥幾個字可以傳達豐富的意象,勝過千言萬語。杜甫當然是選用典故、排襯對比的高手,但他真正的功力表現在用典故說故事。這首詩的主題是懷念長安;如果詩人一直講“我很懷念很懷念”,我們還是不知道長安到底有何可值懷念;如果喋喋不休說“風景好風景好”,他又不能拍照片給我們看,我們還是無從得知風景有多好。於是一定要講個故事。

杜甫的故事是這樣說的。長安啊,有個蓬萊仙境一般的宮殿,建在高高的龍首原上,正對著橫亙迤邐的終南蒼翠。宮殿中有上達雲漢的仙人銅柱,承接夜間從天而降的甘露。你看,西方有青鳥飛翔而來,群集於宮殿,那是瑤池王母的使者。再看,東方有紫氣氤氳,充滿山巒,那是聖人老子騎牛經過函谷關。他們都要來到京城寶地,與蓬萊宮中的聖明天子相會。

相會,乃是故事的主旨;相會,讓人期待。請接著看。

雲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聖顏。

故事的主角出現了,當然是杜甫自己。他說:我也曾在蓬萊宮中見到天子;我記得雉尾宮扇如雲彩慢慢移開,我看到皇帝禮服上的龍紋在陽光中閃耀,我抬起頭來,激動地瞻仰聖天子的容顏。

這段經歷是杜甫人生的高峰。皇室計劃在天寶十年舉行三項大型祭祀典禮,杜甫掌握機會在前一年獻上《三大禮賦》,得到賞識,被玄宗召見。他寫過一首《莫相疑行》回憶當時的風光:“憶獻三賦蓬萊宮,自怪一日聲輝赫。集賢學士如堵牆,觀我落筆中書堂。” 杜甫懷念玄宗,崇拜皇家威儀,出自內心,無庸置疑。

我們要記得:杜甫不是平民,乃是官宦世家子弟。從東漢以降,經過魏晉南北朝,中國的政治實際掌握在世族大家手裡。到了隋唐,皇帝開始以科舉制度有系統地籠絡才智之士,但那時候的科舉不像明清規範森嚴,仍依靠關係和名人舉薦。這是杜甫所處的環境,因此他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為志業,以君主制度下的文官系統為舞台,以家世聲譽人脈為資產。他雖風塵困頓,但永遠忠於自己的階級、以自己的傳統為傲。我們可以同情他的處境,但沒資格批評他。

古時候的讀書人出路很窄,有抱負的人除了從政,幾乎沒有其他可以發揮的地方。要嘛就在亂世,依附梟雄,替他們出謀獻策成就霸業。所以為什麼亂世的人物特別精彩,思想特別發達 -- 戰國也好,三國也好,甚至清末民初 -- 因為亂世對於才智之士的限制最少,且強迫才智之士闖出一條出路。杜甫不是韓信張良之類的豪傑,他沒有在亂世出頭;但亂世激發他成為一面鏡子、造就他成為偉大的詩人。

一臥滄江驚歲晚,幾回青瑣點朝班。

好夢正酣,忽然驚醒,發覺臥於江邊舟中。身在夔州,秋意已深,而餘夢中的自己還在宮門與同僚排序點名,等候上朝。

一句轉折就拉回現實,如電影切換場景般乾脆,看似簡單,其實不簡單。“幾回青瑣”留下夢中滋味,讓人咀嚼;“一臥滄江”依照秋興章法,又是下一首的接榫。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orthbridge&aid=4818004

 回應文章

時晴袁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4/19 21:16

我喜歡古典詩,但一直讀不懂杜詩,

應該說,除了少數幾首外,讀不出滋味。

秋興八首,從第一首讀下來,在您的解析下,

越讀越有味道、感覺了。

每天讀杜詩,每天都有滋有味。


李四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原本是說
2012/02/07 07:21
前三首虛寫夔州後五首實寫長安,以第四首為分野。
北橋客(northbridge) 於 2012-02-08 13:01 回覆:
是的,我在第三首的結尾原是這麼講。但第四首轉折的角色較強,第五首才真正實寫京城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