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秋興八首賞析(一)
2009/03/02 16:06:29瀏覽18747|回應4|推薦16
  【秋興(其一)】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繫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
玉露:
秋天所降的白霜。如詩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如李白詩:“玉階生白露 ”。

凋傷:
凋 - 凋謝、凋零。傷 - 斫傷,或傷痛。

塞上:
指詩人所居的夔州。
邊塞乃相對於兩京(長安、洛陽)而言。

刀尺:
裁製新衣的工具。

暮砧:
砧是擣衣用的石頭;暮砧,是說在傍晚敲擊衣服。如李白詩:“長安一片月,萬戶擣衣聲”;李後主詞:“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古時的麻布以及絲帛富含膠質,很硬,不適合直接裁製,所以要先在砧板上用木棒反復敲擊,使其平滑柔軟,然後才好拿來做衣服;這個過程稱為“擣衣”。(又:搗衣是洗衣服時捶打衣服的意思,與擣衣有別)。有人認為“擣衣”是將舊棉衣裡面的棉花打散,讓它恢復保暖功能。但我看到一個見解,認為中國在宋朝以前,長江和黃河流域都未種植棉花。總之“擣衣”是做衣服的一個過程,使布料柔軟,或許也包括打散保暖的夾層以增進其保暖功能。

白帝城:
即“朝辭白帝彩雲間”的白帝城,劉備征吳兵敗病死於此。

【解】
玉露凋傷楓樹林,寫季節。詩題為“秋興”,當以秋景破題。玉露是白霜,楓林是紅葉,有紅白視覺的對比,更有冷熱溫度的對比。飽和的紅色不一定引起凄涼之感,相反的可以妝點秋收的豐富,但是在這裡,詩人當然沒有絲毫喜悅之情。對他而言,滿山的楓紅是生命燃燒接近盡頭、卻仍然熱烈的顏色;但一腔熱烈的生命卻被寒冷的白霜凍傷。

巫山巫峽氣蕭森,寫地理。夔州是臨江的山城,位於巫山山脈之中,俯視湍急的三峽。“巫山雲雨”是中國文學中的浪漫記號,但詩人只覺山水的秋氣森森逼人,“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

江間波浪兼天湧,從“巫山巫峽氣蕭森”一句承接過來。巫山凋傷的楓林,巫峽滔天的波濤,這種緊扣反復的呼應,是《秋興》的第一個特徵

塞上風雲接地陰,寫天上低壓的陰雲與巫山嵯峨的山形相接,天地晦冥,秋氣肅殺。此景我從前無法想像,直到後來在視野遼闊之地親身經歷風雨雷電之變才曉得。

前面四句雖描寫實景,卻也同時比喻實事,景與事交融對照,是《秋興》的第二個特徵。如“凋傷”,讓人想到十室九空喪亂凋殘的殘破景象。“波浪兼天”,比喻時局動盪。“塞上風雲”則指涉時事;安史之亂雖已平定,但為了平亂引狼入室,吐蕃回紇侵擾不已,藩鎮坐大為禍不停,就連剛離開的四川自嚴武亡後也擾亂不休–放眼望去,沒有一塊平靜之地。

叢菊兩開他日淚:《秋興》是詩人住在夔州的第二年秋天寫的,所以說“兩開”。叢菊當然是秋景,使詩句緊粘秋字不放。“他日淚“,指過去的眼淚。因為若再細看,菊花不是花,乃是顛沛的遊子去歲看花之時流下的眼淚。後來蘇軾的詞:“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有異曲同工之妙。

孤舟一繫故園心,解釋詩人之淚,乃因心繫故園,怎堪歸鄉無期。孤舟,指詩人欲順江而下,完成“即從巴峽穿巫峽,便向襄陽向洛陽”的心願。一繫,表明盼望的專一。前四句是靜觀的,雖察覺詩人心境的沉鬱,卻還看不出他的意圖。第五句由外景轉入內境,第六句就完全是主觀意圖的動態呈現,一剎時整首詩有了明確的方向。如此,蕭索的秋景就不再那麼傷人了,因為詩人知道自己只是暫留此地;他算著叢菊開放的次數,告訴自己不能再淹留他鄉。

前面六句,“江間”呼應“巫峽”,“塞上”呼應“巫山”,菊花開於山上,孤舟繫於江邊,全不離山水。結束二句以“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收尾,則離開山水,帶出人煙,為第二首的先聲;每一首留有餘意以開啟下一首,這種起承結構,是《秋興》的第三個特徵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寒衣,是秋已至而冬將來所需預備的,仍貼著秋字不放。秋寒沁骨的日暮時分,忽然聽到孤獨高聳的山城傳來擣衣的聲音,叮叮咚咚,
此起彼落。這有聲的孤寂,真是將孤寂的意象推到極致了。要緊處在“催、急”二字,再次傳達詩人不安的心境。詩人仿佛自問:人家催辦寒衣,我在急什麼呢?是什麼東西在催逼著我?此句的音樂效果也值得一提,有如急管繁弦之未了,予人懸宕的感覺。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orthbridge&aid=2701549

 回應文章

H
2012/04/15 20:33

這詩評寫得真好,使人發現更多的趣味性

從一個讀者的角度很完整的描繪出作者心之所往,實在很不容易 

不僅從顏色、地點來琢磨

甚至從"有聲的寂寥"勝"無聲的寂寥"的觀察襯托出愁更愁 

真不簡單 


香江白丁
即從〔巫〕峽穿〔巴〕峽
2011/04/12 13:41
北橋客君很用心寫啊,講解描述細緻,絲絲入扣。
閣下分析‘搗衣’與‘擣衣’,頗有見地,欣賞。
‘孤舟一繫故園心’段,‘即從巴峽穿巫峽,便向(下)襄陽向洛陽’句,有學者指出,可能是杜公一時得知收復故地,太興奮而掉轉了次序,應為‘即從〔巫〕峽穿〔巴〕峽’。在下查過地理,學者對。無論如何,這無損杜詩之美。
北橋客(northbridge) 於 2011-04-15 12:44 回覆:
謝謝謬讚。
巫峽巴峽:我倒是沒想過,謝謝指點;讀書讀詩果然都得用心。

小均
謝謝
2010/09/05 21:29
很想繼續看下去,希望還有更多的賞析完成。謝謝你給我們上了一課。
北橋客(northbridge) 於 2010-09-06 12:12 回覆:
謝謝你的鼓勵。最近會續寫第四首。

chiefay
人間不如意
2010/02/01 00:36

我也很喜歡杜甫。

人間不如意,世間的苦難,對一顆情感豐富的心靈,更是加倍的折磨。

杜甫永遠陪著中華文化下的人。

北橋客(northbridge) 於 2010-02-18 12:12 回覆:
謝謝你的留言。
現正在寫《秋興》賞析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