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1/29 12:05:32瀏覽975|回應8|推薦40 | |
本文的題目是“抗異化”,而非“抗老化”。老眼昏花誤闖禁地的朋友,對不住了。不過大家先別被“異化”這個名詞嚇到;所謂異化,就是因為外在壓力,開始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壓力會加速老化,所以抗異化與抗老化也不是全無關係。 先從一本書談起。去年回臺灣買了《你在看誰的部落格》,在回程的飛機上看完。作者曾是 Web 1.0-2.0 的參與者,經過滄海桑田,覺今是而昨非,轉而強烈批判當今的網路文化。他認為網路文化(Youtube, Wikipedia, Facebook, blog, twitter, etc)興起了一大批沒有責任感的業餘人士,扼殺了傳統的專業文化守門人的生計,產生了大量缺乏實質內容、甚至充斥錯誤訊息的網路垃圾。作者的觀點是否站得住腳、論據是否充分,姑且不予討論。但是他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就是長久以來專家與業餘之間的拉鋸戰。 就拿寫作這回事來說。在只有印刷媒體的時代,有心寫作的人必須向報社或雜誌社投稿。大部分的時候,要忍受退稿的難堪、或石沉大海的寂寞;若是有幸得到編輯的青睞,辛苦爬格子的成果得以化為鉛字發表,那可是無上的榮寵。在那一個傳播管道有限的時代,編輯、記者(以及後臺老闆)掌管生殺大權,決定了什麼樣的文字夠水準、什麼樣的內容適合發表。“無冕王”之稱絕非徒具虛名。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都必須透過這種半壟斷的文化產銷管道表達意見。(所以那個年代寫單身日記的人多;苦悶無處發洩嘛)。 如今風水輪流轉,網路顛覆了單向傳播模式;電子出版發達,印刷媒體式微;個人網誌紅火,專業編輯失業。任何一個人只要有閑,都可以製造、審核、發表、宣傳、評論。大部分人都興奮的擁抱這波“文化的民主化”運動;專家的末日似乎已經來到。 可是如果仔細想想,Web 2.0 的“文化”其實都是不關緊要的玩意,有閑的時候不妨享受,沒有也不會少塊肉。真正要緊的東西,仍舊有人(而且是由少數人)把關,如公司招才、企業投資、學術期刊、工業設計,等等。不關緊要的東西有哪些呢?至少有三樣:新聞,意見,日記。 (A) 新聞。客觀的新聞報導原則已經落伍,新的金科玉律是“參與”,意即客觀的事件是不存在的,真正的新聞只有一種, 就是被製造出來、被群眾分享詮釋的那一種。一個事件的報導,每一次經過讀者的解讀改寫,它的故事就變化一次;到後來沒有人關心支離破碎的真相,真相完全被集體再創作的故事所取代。摒棄事件的客觀性,向強調主觀經驗的唯心主義靠攏,這便是 Web 2.0 的新聞特質。說穿了,誰在乎真相? (B) 意見。任何事情,誰都有點見仁見智的看法,這年頭人忙,願意花時間聽聽你的看法已經是賞臉了,要付錢門都沒有。要緊的意見是關起門來闢室密談的,至於公眾領域的意見要能媚俗、有娛樂價值。既然是娛樂,嘻笑怒罵就罷了,何必當真? (C) 日記。許多文學名著說穿了不也是不同形式的日記嗎?以前只有名人日記可看,現在經由網誌將秘密花園曝光讓大家欣賞,是時尚風潮。交交朋友嘛,有趣就好。而且曝露和偷窺向來是人類最熱衷的娛樂;網路的匿名特性更加助長了此種娛樂事業。 如此分析一番,我發現專家與業餘玩票的拉鋸戰是不存在的(應該說:是虛擬的)。利害攸關的事都伴隨真正的壓力,如設計飛機,有人命壓力;職場升遷,有生活壓力;發表論文,有同儕壓力;在這些事上都需要專家以及專家精神。專家的意見不見得都對,甚至可能被壓力扭曲,但他們是玩真的。一旦壓力消失,專家也消失了。《你在看誰的部落格》一書的作者是杞人憂天了;如果有一天大家受不了 Web 2.0 的垃圾資訊,新一代的專業編輯必會應運而生;如果大家覺得無所謂,那就會一直無所謂下去。 該回到主題了:部落客如何抵抗異化。抵抗異化的關鍵在於維持樂趣,不要有外來壓力。沒有壓力才有樂子,但成不了專家;有壓力才可能成為專家,但不免犧牲樂子。沒有壓力,就能充分自我實現,雖然難免製造垃圾。但人活著不就一直在製造垃圾,有誰家不倒垃圾?人生的自我實現與製造垃圾是一體兩面(這是我在牛年體會到的偉大真理);最起碼,部落客製造的虛擬垃圾環保多了。要成為專家,就要面對壓力,開始異化分化加上老化。難道無兩全齊美之道?可惜天下無此便宜事;專家需要別人認可,不是自己封的。如果這“別人”是當代人,一定會感到壓力;如果這“別人”是後代人,自己雖無從得知,但也沒了壓力。這樣看來,部落客若要抵抗異化、就要把部落格當成千秋偉業來經營。別擔心,沒這麼偉大;千秋偉業的意思是,把自己的地位留給後人來評定。那豈非白搭?想開點,隨意製造虛擬垃圾、享受自我陶醉的樂趣,是曠古盛典,就及時行樂吧。 【註】《你在看誰的部落格》原書名是 The Cult of the Amateur: How Today's Internet is Killing Our Culture.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