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部落客抗異化守則
2009/01/29 12:05:32瀏覽950|回應8|推薦40

本文的題目是“抗異化”,而非“抗老化”。老眼昏花誤闖禁地的朋友,對不住了。不過大家先別被“異化”這個名詞嚇到;所謂異化,就是因為外在壓力,開始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壓力會加速老化,所以抗異化與抗老化也不是全無關係。

先從一本書談起。去年回臺灣買了《你在看誰的部落格》,在回程的飛機上看完。作者曾是 Web 1.0-2.0 的參與者,經過滄海桑田,覺今是而昨非,轉而強烈批判當今的網路文化。他認為網路文化(Youtube, Wikipedia, Facebook, blog, twitter, etc)興起了一大批沒有責任感的業餘人士,扼殺了傳統的專業文化守門人的生計,產生了大量缺乏實質內容、甚至充斥錯誤訊息的網路垃圾。作者的觀點是否站得住腳、論據是否充分,姑且不予討論。但是他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就是長久以來專家與業餘之間的拉鋸戰。

就拿寫作這回事來說。在只有印刷媒體的時代,有心寫作的人必須向報社或雜誌社投稿。大部分的時候,要忍受退稿的難堪、或石沉大海的寂寞;若是有幸得到編輯的青睞,辛苦爬格子的成果得以化為鉛字發表,那可是無上的榮寵。在那一個傳播管道有限的時代,編輯、記者(以及後臺老闆)掌管生殺大權,決定了什麼樣的文字夠水準、什麼樣的內容適合發表。“無冕王”之稱絕非徒具虛名。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都必須透過這種半壟斷的文化產銷管道表達意見。(所以那個年代寫單身日記的人多;苦悶無處發洩嘛)。

如今風水輪流轉,網路顛覆了單向傳播模式;電子出版發達,印刷媒體式微;個人網誌紅火,專業編輯失業。任何一個人只要有閑,都可以製造、審核、發表、宣傳、評論。大部分人都興奮的擁抱這波“文化的民主化”運動;專家的末日似乎已經來到。

可是如果仔細想想,Web 2.0 的“文化”其實都是不關緊要的玩意,有閑的時候不妨享受,沒有也不會少塊肉。真正要緊的東西,仍舊有人(而且是由少數人)把關,如公司招才、企業投資、學術期刊、工業設計,等等。不關緊要的東西有哪些呢?至少有三樣:新聞,意見,日記。

(A) 新聞。客觀的新聞報導原則已經落伍,新的金科玉律是“參與”,意即客觀的事件是不存在的,真正的新聞只有一種, 就是被製造出來、被群眾分享詮釋的那一種。一個事件的報導,每一次經過讀者的解讀改寫,它的故事就變化一次;到後來沒有人關心支離破碎的真相,真相完全被集體再創作的故事所取代。摒棄事件的客觀性,向強調主觀經驗的唯心主義靠攏,這便是 Web 2.0 的新聞特質。說穿了,誰在乎真相?

(B) 意見。任何事情,誰都有點見仁見智的看法,這年頭人忙,願意花時間聽聽你的看法已經是賞臉了,要付錢門都沒有。要緊的意見是關起門來闢室密談的,至於公眾領域的意見要能媚俗、有娛樂價值。既然是娛樂,嘻笑怒罵就罷了,何必當真?

(C) 日記。許多文學名著說穿了不也是不同形式的日記嗎?以前只有名人日記可看,現在經由網誌將秘密花園曝光讓大家欣賞,是時尚風潮。交交朋友嘛,有趣就好。而且曝露和偷窺向來是人類最熱衷的娛樂;網路的匿名特性更加助長了此種娛樂事業。

如此分析一番,我發現專家與業餘玩票的拉鋸戰是不存在的(應該說:是虛擬的)。利害攸關的事都伴隨真正的壓力,如設計飛機,有人命壓力;職場升遷,有生活壓力;發表論文,有同儕壓力;在這些事上都需要專家以及專家精神。專家的意見不見得都對,甚至可能被壓力扭曲,但他們是玩真的。一旦壓力消失,專家也消失了。《你在看誰的部落格》一書的作者是杞人憂天了;如果有一天大家受不了 Web 2.0 的垃圾資訊,新一代的專業編輯必會應運而生;如果大家覺得無所謂,那就會一直無所謂下去。

該回到主題了:部落客如何抵抗異化。抵抗異化的關鍵在於維持樂趣,不要有外來壓力。沒有壓力才有樂子,但成不了專家;有壓力才可能成為專家,但不免犧牲樂子。沒有壓力,就能充分自我實現,雖然難免製造垃圾。但人活著不就一直在製造垃圾,有誰家不倒垃圾?人生的自我實現與製造垃圾是一體兩面(這是我在牛年體會到的偉大真理);最起碼,部落客製造的虛擬垃圾環保多了。要成為專家,就要面對壓力,開始異化分化加上老化。難道無兩全齊美之道?可惜天下無此便宜事;專家需要別人認可,不是自己封的。如果這“別人”是當代人,一定會感到壓力;如果這“別人”是後代人,自己雖無從得知,但也沒了壓力。這樣看來,部落客若要抵抗異化、就要把部落格當成千秋偉業來經營。別擔心,沒這麼偉大;千秋偉業的意思是,把自己的地位留給後人來評定。那豈非白搭?想開點,隨意製造虛擬垃圾、享受自我陶醉的樂趣,是曠古盛典,就及時行樂吧。


【註】《你在看誰的部落格》原書名是 The Cult of the Amateur: How Today's Internet is Killing Our Culture.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orthbridge&aid=2598199

 回應文章

Apple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Boldness
2009/02/15 01:10
脫離壓力, 需要一些勇氣.
 
Equipped with 勇氣倒也不錯, 可大膽創作.
 
Boldness has ingenuity in itself.
 
Apple
北橋客(northbridge) 於 2009-02-19 21:16 回覆:
I tend to think that ingenuity sometimes prompts boldness.

雪人娘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可以不要這麼偉大嗎?
2009/02/13 17:15

我是個小人物,上部落格像是誤闖廳堂的麻雀,兩旁佈告欄上的文章斐然,我崇拜的叫了幾聲應景,發出的聲音卻依然是麻雀的吱吱喳喳;我很識相,當一隻知天命的麻雀,在一旁為行家、名家鼓譟叫好。

部落格是我的日記本,說說自己的話,自己看了自己懂,談不上文采,卻很快樂,這樣一來,我就不必背負"抗異化"的使命壓力! 哈,小人物可以活得自在一些喔,原來當小人物也算是一種幸福囉!

北橋客(northbridge) 於 2009-02-14 02:11 回覆:
沒有壓力,絕對沒有壓力
有些事如同禪機不可說破,敝人在下太煞風景了,不好意思
偈曰:
無聲而有聲,無言而有言,無心而有心,知天命而無使命,無為而無不為,無有相,無無相,無無而有有,無無有而無不有 ...

李四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也講同儕
2009/02/11 23:14

北橋、bs.king跟19世紀大哥的情誼是在建立部落格之前就有的,這樣的小團體跟一般部落客自然不一樣,放在這兒當例子不公平啦。

說寫格子不要有壓力還真的不容易做到。這壓力不只是讀者對發表作品的評判,還包括對作者本人人品的臆想。格主若要為隨欲為大概只能發表作品而不要開放任何讓讀者有互動機會的方式;包括留言、回應等等,不然就難免要受讀者反應的影響。

而一旦斷絕了互動,要形成任何形式的同儕團體,就更不可能了。

許多人寫格子是為了抒發,隱姓埋名的不欲為人知,對這種部落客而言,連結勾搭上任何小團體根本是避之唯恐不及哩。

北橋客(northbridge) 於 2009-02-12 00:13 回覆:
說得很有道理!

論壓力:
比如本地教會的弟兄姐妹知道我的真實身份,所以我也有點戒慎恐懼之心,下筆不敢太過放肆。適當的壓力還是好的,就像偉大的藝術從來不是在完全自由的外在環境下創造出來的。其實有一種壓力常常讓人難以抗拒,就是“媚俗”。人雖不應孤高自岸,待人接物仍宜進退有節,但下筆之際,得失寸心知;真誠是需要勇氣來背書的。

祝好。

Ros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異化?
2009/01/30 12:48

其實很多部落客就怕貼文有壓力,紓壓也未嘗不可,我承認自己訂閱許多網誌,就是為了讀起來開心,要不就為了想思索一些自己沒深入過的主題。

同儕團體在網路上蠻多的,部落格和BBS數不完,QQ群也是,UDN的城市更是極為發達。Entfremdung?現在很難啊。

我個人覺得不輸專業編輯的網友很多,他們常在打擊抄襲、糾舉不公、串連活動、幫助協尋親友或貓狗,現實與虛擬相連結,還有一群讓我壓力特別大的朋友,就算來來去去,或者糾正錯誤,或是點出新概念,求同存異中能偶然留下雪泥鴻爪,讀了也讓人福至心靈。

部落客還是有非常積極正面的存在意義。


普希金 酷不停囉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城邦
2009/01/30 12:24
好像城邦可以完成抗北橋君異化的目的 ?

我不算頂愛寫詩的 但苦於肚裡無料 發表慾超過求知慾甚多 就寫點小品詩囉
行言至此 又喝了一杯 Jack Daniel, 帶著醉意, 來兩句吧:

醉眼行文意圇吞
幽徑吟詩送花魂
熙來攘往求同異
獨佇橋北論紛紛

唉 我真是積習不改



北橋客(northbridge) 於 2009-01-30 14:18 回覆:
Jack Daniel 看來有奇效
本想講究點再回,但睡意襲來了:

南冠獨酌思北客
花香烈酒起詩魂
橋頭不見孤鴻影
幽徑芳菲意思深

馬丁諾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同儕團體
2009/01/30 09:25

部落客不容易形成有凝聚力的同儕團體, 這話說得有意思. 部落客的性質確是如此, 皆肇因於其進退場的門檻過低, 愛寫就寫, 寫完就貼, 有人看看也好, 沒人回應拉倒, 既然沒花過多少力氣擠進這個圈子, 戴上這頂帽子, 又何需多珍惜這個身分? 明天沒空, 就不寫了, 根本就無所謂退出不退出的.

當然, 也可以換個角度看這種現象, 網路日誌的盛行就像是翻轉"私人日記被揭露"的一種社會運動, 人人都把私人生活給上網大放送, 於是乎, 小團體裡那種互換日記眉批所產生的親密感, 這時候可就被汪洋大海給稀釋了, 誰跟誰都容易產生互動, 誰跟誰也就都很疏離.

北橋客(northbridge) 於 2009-01-30 10:28 回覆:
分析得有道理。得之太易,自然不甚珍惜。

我很幸運,有兩位好友(普希金德州大哥),我們形成一個小小的同儕團體。普希金是 活躍的 UDN 部落客,詩興最濃;德州大哥不會中打,但常常乘時光機器用各種假名留下蛛絲馬跡(此人基本上活在19世紀)。同儕團體的好處是彼此之間的信任,有君子和而不同的起碼共識,更有接納彼此特色的雅量。

所以我不知道網路上一群陌生人“打就跑”的交流方式,如何能形成有意義的同儕社群?

黑忍者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第三段貼切
2009/01/29 15:15

屢投不中的挫折感~ 

被發表的有時覺得根本沒自己寫的精彩啊~

發表的園地被把持~擠不進去.....

不如來寫自己想寫的~~~

這是部落格的最大優點啊~~^_^


黑忍者
北橋客(northbridge) 於 2009-01-30 01:55 回覆:
以前的報紙副刊水準 - 至少文字水準 - 很高。那時候的中小學生真的可以從副刊學習到優美的中文。例如聯副的主編曾有痖弦這樣一流的詩人,加上一群對文學有熱情的同儕團題在旁鞭策(施加壓力!),把文學當一回事,樹立了可敬的標準。因此,被退稿的人多半願意反躬自省,再接再厲。

網路帶來的結構性變化改變了這一切。過去的模式不合經濟效益、不再可行;新的編輯在較低的標準下成長,眼光和才具皆無特別可稱道之處。所以與其被他們退稿,不如自己寫部落格。

我較感失望的,是部落客似乎不易形成有凝聚力的同儕團體。

coleridge
TIME...
2009/01/29 14:34
Interesting... c.f. TIME magazine, current issue (Jan-20-2009) pp. 71, Arts section. 
北橋客(northbridge) 於 2009-01-30 01:02 回覆:
Thanks for pointing to that Time article (Books Gone Wild). I did not subscribe to Time anymore, so I'm delighted to find out that it permits free online access now.
It mentioned the Amazon Kindle and made me want to own it. A bit pricey thou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