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中一塊肉,代價有多大?
《真佛天空健康新聞 》https://www.facebook.com/nkingsky
提供/蓮接(朱鍾勛 醫師)
拒吃紅肉而改吃白肉,並不能遠離肥胖與癌症,現代醫學也不支持吃白肉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或膽固醇。.....
專家預估二○二○年前,全球醫療費用將有三分之二用於慢性病的治療,這與肉食其實有很大的關聯。在研究中發現葷食者比素食者更容易住院,美國的大型研究中控制了抽菸、喝酒、運動量及體重等疾病的相關因子後,也證實蔬食者在疾病盛行率及危險性,都比其他人來得低。
肉食除了造成疾病高盛行率及高醫療花費外,也與高死亡率有關。研究指出,肉食者缺血性心臟病的死亡率比蔬食者高24%,前瞻性的研究指出,減少攝取肉食能延長三年多的壽命。
此外,新興病毒的突變與疾病的傳染,與工廠式養殖動物的方式息息相關。業者為了快速產出大量的肉類及奶製品,剝削所有動物應有的生存權及空間,包括:豬、羊、雞等動物大量塞在小小的棚子內,不得動彈,只能站或躺在排泄物中,如此狹窄骯髒的環境,造成疾病的溫床及病毒迅速突變的場所。
生存環境中的種種壓力也導致動物免疫系統降低,更加促使疾病蔓延;為了避免損失,業者往往對動物濫用抗生素,促使抗藥菌株出現,造成傳染病疫情難以控制,導致人類健康的危害。例如二○○九年四月,美國跟墨西哥發生豬流感疫情,在短短兩個月內,全球便爆發大流行,此波流感病毒—H1N1,已確認主要基因源自一九九八年美國養豬場豬隻身上的三種病毒混合體。另外,養雞場也造成禽流感H5N1的疫情爆發,〈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們曾預測,若此病毒繼續流行及突變,將來可能會造成全球人口近半數感染,更別提狂牛症、口蹄疫和瘦肉精等駭人聽聞的肉食風險!
因此,我們不禁要深思,口中一塊肉所付出的代價有多大?人類為消費肉食,每年宰殺五百五十億隻陸生動物和三千六百多億隻水生動物,結果動物的犧牲並未換來人類的健康與長壽,反而因肉食造成醫療資源的龐大負擔及傳染病蓄勢待發的威脅。
蔬食才是最健康的飲食,不必擔心餐桌上的食物是怎麼死的,更能讓我們吃得安心又沒負擔,因為我們的健康完全不需要動物的性命來交換。
陶比.麥奎爾因主演電影《蜘蛛人》而聞名。他說:「看到肉,就令我想到動物。」回想最後一次吃肉的情況,「當時正在吃火腿起司漢堡,突然腦海中出現動物被烹煮的景象,我再也嚥不下吃一半的起司漢堡。」於是陶比在一九九二年決心成為一個素食者。然而戒菸、戒酒、不吃肉,不代表捨棄生活上的樂趣。他很喜愛美食,尤其特別喜愛素食披薩和豆腐料理。他說:「我對豆腐料理非常講究,因為經過精心烹調的豆腐十分美味可口。」
吃魚的迷思
由於多數研究指出,食用紅肉會罹患癌症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所以很多人改吃白肉,特別是魚,以為這樣就可以趨吉避凶。然而,吃魚真的有益健康嗎?最近的研究得到的結果並非如此。
很多人以為吃魚有益心臟,這主要是起源於二十年前的一項兩年期的短期實驗,該研究發現吃魚能減少心臟病患者二次心臟病發作的死亡率。很多醫生因此建議大眾多吃魚以維護心臟健康。
然而,近有學者重新檢視這項研究,並進行後續長期追蹤,經過十五年的研究,結果證實吃魚並不會降低二次心臟病發作的次數或死亡率。如果針對心臟病高風險的心絞痛患者進行研究,甚至發現吃魚反而大量增加20%的死亡率,吃大家認為更有益建康的深海魚油情況更嚴重,會增加45% 的死亡率。至於針對無心臟病史的低風險族群之研究,也發現吃魚並沒有保護的作用。
不僅如此,最新的研究也推翻了過去認為吃魚有助於降低糖尿病的看法,甚至發現每週吃魚超過五次的人,比每月吃魚不到一次的人,糖尿病風險顯著高出22%。過去還有一些研究指出,吃魚有助於胎兒發展,最近的研究則證實大量吃魚的婦女,懷孕時嬰兒發展較遲緩,生下的嬰兒體重也明顯較輕。其實,吃魚更容易吃進重金屬及化學毒物,吃愈多大型魚類的人,頭髮中的含汞量愈高,常吃魚者的含汞量是不吃魚者的六倍,葷食者是素食者的八倍!
根據〈美國消費者協會〉報告,多氯聯苯與戴奧辛是汙染魚類的最主要化學汙染物。多氯聯苯屬於致癌物,戴奧辛號稱「世紀之毒」,兩者都會經由胎盤以及母乳傳輸給胎兒,因此美國環境保護局呼籲懷孕、哺乳的婦女及嬰幼兒,減少食用魚貝類等海產,以避免腎、心臟、中樞神經系統的傷害,造成畸胎、不孕或幼童的生長遲緩。另外,由於人類濫捕野生魚類和對水質的汙染,造成海洋生態的嚴重危機。目前世界魚獲量已比最高產量減少90%。若不改善,到了二○四八年,所有經濟性魚類及海產生物都會枯竭。
拒吃紅肉而改吃白肉,並不能遠離肥胖與癌症,現代醫學也不支持吃白肉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或膽固醇。相反的,植物性食物,例如:亞麻籽油、橄欖油、堅果和大豆類,富含ω-3(Omega-3)脂肪酸,可以轉化成EPA和DHA,能夠大量減少二次心臟病發作,降低70% 的死亡率,長期而言,更可以有效保護心臟健康。
歡迎加入[真佛天空新聞台https://www.facebook.com/nkingsky ]首頁按讚分享喔!得最新報導,即刻通知喔!
提供/蓮接(朱鍾勛 醫師)
拒吃紅肉而改吃白肉,並不能遠離肥胖與癌症,現代醫學也不支持吃白肉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或膽固醇。.....
專家預估二○二○年前,全球醫療費用將有三分之二用於慢性病的治療,這與肉食其實有很大的關聯。在研究中發現葷食者比素食者更容易住院,美國的大型研究中控制了抽菸、喝酒、運動量及體重等疾病的相關因子後,也證實蔬食者在疾病盛行率及危險性,都比其他人來得低。
肉食除了造成疾病高盛行率及高醫療花費外,也與高死亡率有關。研究指出,肉食者缺血性心臟病的死亡率比蔬食者高24%,前瞻性的研究指出,減少攝取肉食能延長三年多的壽命。
此外,新興病毒的突變與疾病的傳染,與工廠式養殖動物的方式息息相關。業者為了快速產出大量的肉類及奶製品,剝削所有動物應有的生存權及空間,包括:豬、羊、雞等動物大量塞在小小的棚子內,不得動彈,只能站或躺在排泄物中,如此狹窄骯髒的環境,造成疾病的溫床及病毒迅速突變的場所。
生存環境中的種種壓力也導致動物免疫系統降低,更加促使疾病蔓延;為了避免損失,業者往往對動物濫用抗生素,促使抗藥菌株出現,造成傳染病疫情難以控制,導致人類健康的危害。例如二○○九年四月,美國跟墨西哥發生豬流感疫情,在短短兩個月內,全球便爆發大流行,此波流感病毒—H1N1,已確認主要基因源自一九九八年美國養豬場豬隻身上的三種病毒混合體。另外,養雞場也造成禽流感H5N1的疫情爆發,〈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們曾預測,若此病毒繼續流行及突變,將來可能會造成全球人口近半數感染,更別提狂牛症、口蹄疫和瘦肉精等駭人聽聞的肉食風險!
因此,我們不禁要深思,口中一塊肉所付出的代價有多大?人類為消費肉食,每年宰殺五百五十億隻陸生動物和三千六百多億隻水生動物,結果動物的犧牲並未換來人類的健康與長壽,反而因肉食造成醫療資源的龐大負擔及傳染病蓄勢待發的威脅。
蔬食才是最健康的飲食,不必擔心餐桌上的食物是怎麼死的,更能讓我們吃得安心又沒負擔,因為我們的健康完全不需要動物的性命來交換。
陶比.麥奎爾因主演電影《蜘蛛人》而聞名。他說:「看到肉,就令我想到動物。」回想最後一次吃肉的情況,「當時正在吃火腿起司漢堡,突然腦海中出現動物被烹煮的景象,我再也嚥不下吃一半的起司漢堡。」於是陶比在一九九二年決心成為一個素食者。然而戒菸、戒酒、不吃肉,不代表捨棄生活上的樂趣。他很喜愛美食,尤其特別喜愛素食披薩和豆腐料理。他說:「我對豆腐料理非常講究,因為經過精心烹調的豆腐十分美味可口。」
吃魚的迷思
由於多數研究指出,食用紅肉會罹患癌症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所以很多人改吃白肉,特別是魚,以為這樣就可以趨吉避凶。然而,吃魚真的有益健康嗎?最近的研究得到的結果並非如此。
很多人以為吃魚有益心臟,這主要是起源於二十年前的一項兩年期的短期實驗,該研究發現吃魚能減少心臟病患者二次心臟病發作的死亡率。很多醫生因此建議大眾多吃魚以維護心臟健康。
然而,近有學者重新檢視這項研究,並進行後續長期追蹤,經過十五年的研究,結果證實吃魚並不會降低二次心臟病發作的次數或死亡率。如果針對心臟病高風險的心絞痛患者進行研究,甚至發現吃魚反而大量增加20%的死亡率,吃大家認為更有益建康的深海魚油情況更嚴重,會增加45% 的死亡率。至於針對無心臟病史的低風險族群之研究,也發現吃魚並沒有保護的作用。
不僅如此,最新的研究也推翻了過去認為吃魚有助於降低糖尿病的看法,甚至發現每週吃魚超過五次的人,比每月吃魚不到一次的人,糖尿病風險顯著高出22%。過去還有一些研究指出,吃魚有助於胎兒發展,最近的研究則證實大量吃魚的婦女,懷孕時嬰兒發展較遲緩,生下的嬰兒體重也明顯較輕。其實,吃魚更容易吃進重金屬及化學毒物,吃愈多大型魚類的人,頭髮中的含汞量愈高,常吃魚者的含汞量是不吃魚者的六倍,葷食者是素食者的八倍!
根據〈美國消費者協會〉報告,多氯聯苯與戴奧辛是汙染魚類的最主要化學汙染物。多氯聯苯屬於致癌物,戴奧辛號稱「世紀之毒」,兩者都會經由胎盤以及母乳傳輸給胎兒,因此美國環境保護局呼籲懷孕、哺乳的婦女及嬰幼兒,減少食用魚貝類等海產,以避免腎、心臟、中樞神經系統的傷害,造成畸胎、不孕或幼童的生長遲緩。另外,由於人類濫捕野生魚類和對水質的汙染,造成海洋生態的嚴重危機。目前世界魚獲量已比最高產量減少90%。若不改善,到了二○四八年,所有經濟性魚類及海產生物都會枯竭。
拒吃紅肉而改吃白肉,並不能遠離肥胖與癌症,現代醫學也不支持吃白肉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或膽固醇。相反的,植物性食物,例如:亞麻籽油、橄欖油、堅果和大豆類,富含ω-3(Omega-3)脂肪酸,可以轉化成EPA和DHA,能夠大量減少二次心臟病發作,降低70% 的死亡率,長期而言,更可以有效保護心臟健康。
歡迎加入[真佛天空新聞台https://www.facebook.com/nkingsky ]首頁按讚分享喔!得最新報導,即刻通知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