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1/11 13:51:38瀏覽27|回應4|推薦0 | |
在美國,傳統的聖誕子夜彌撒為許多人而言,像我一樣,除了信仰之外,還帶有家庭團聚的特殊意義。在西班牙及葡萄牙語系的堂區,子夜彌撒也被膩稱為「公雞彌撒」(Missa de Gallo),教友會唱著拉丁風情的民謠,親吻小耶穌聖像。很多平日不進堂的教友,甚至非教友,也都會在聖誕夜時到教堂去享受那種祥和、安寧、與喜悅的宗教氣氛,與彌撒中莊嚴動人的聖詠。因此子夜彌撒也是尋回迷失羊兒的重要時刻。很多人都是在聖誕夜時,重新找到了「回家」的感動。多年前,曾經有一位基督新教的朋友對我說,有一次聖誕夜時,他有種衝動想要找個教堂進去朝拜救主耶穌的誕生,黑夜中開車四處尋找,卻失望的看到每個教堂都大門深鎖,寥然寂靜,因為牧師們也都在家中享受與家人團聚的時光。當他看到天主堂子夜彌撒寧靜安詳的氣氛時,好生羨慕。 今年(2012)聖誕夜晚餐後,我對正要出門到婆家去拜望的女兒說:「我們午夜教堂見。」她有些想要偷懶的說:「我們教堂還有子夜彌撒嗎?現在已經很少有教堂在半夜舉行聖誕彌撒了!」因為女兒的疑問,我上網去查看了其他美國堂區是否仍在子夜舉行聖誕彌撒。驚訝的發現,真的有許多美國堂區已將聖誕夜的彌撒提前到晚上八點甚至更早的時間舉行,反而是有越來越多的基督教派開始在聖誕夜舉行崇拜。其實,我從未認真思考過聖誕彌撒為什麼要在午夜舉行,只是領洗十多年來,一直就直覺的就喜歡那種「平安夜」的感覺,因此即使是睡眼惺忪或呵欠連天,也從不願錯過。但是今年的子夜彌撒,看到聖堂內稀落的還坐不滿教友,不禁懷念起早些年堂區的子夜彌撒總是擠得水洩不通,一位難求的盛況,還有那種時而有嬰孩啼哭或幼兒吵鬧的熱鬧氣氛。不知道是因為我們堂區教友年齡層已逐漸老化,許多人在體力上實已無法負荷,或是如某位神父所言:「我們總想要讓天主來配合我們的時間表,而不是以天主為中心來安排我們的的生活。現在世俗的趨勢就是想要將朝拜天主變成像『7-11商店』一樣便利,而子夜彌撒是整個禮儀年中對抗這個趨勢最吃力的時候。」 對抗這個趨勢的艱辛,可以從位於紐約市區的St. Patrick教堂的網站嗅出一些端倪。這座外觀莊嚴宏偉,有150年歷史的老教堂,是紐約總教區的主教座堂。為了鼓勵教區內的每一位教友,甚至過境紐約的旅客,無論如何也要以某種形式來參與慶祝救主誕生的彌撒,遂以非常委婉的措辭在網上公告:「雖然紐約市的許多教堂在12月24日下午,都有適合攜帶幼兒參加的彌撒,你也不妨考慮與你的家人一同來參加一個正統的子夜彌撒…當然,在聖誕前夕的午夜,也許你只想要舒適的待在家中。那麼,如果你願意迎接聖神的來臨,St. Patrick 主教座堂及梵諦岡的子夜彌撒都有網上現場直播。」 但是這種趨勢為麻薩諸塞州的St. Stanislaus Kostka 堂區的教友而言,又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2008年的聖誕節過後第三天,教區為了撙節開支,把這個有110年歷史,成員以波蘭移民為主的族裔堂區關閉。為了爭取堂區的重新開放,教友們從當年的12月28日起,在教堂原址連續做了一千一百五十天的徹夜祈禱,直到今年(2012) 2月18日,才獲得教區同意重新開放,並定位成為一個隸屬於其他堂區的傳教團體 (mission church)。睽違了四年後,今年教友們第一次得以在自己熟悉的堂區,參加以自己的母語舉行的子夜彌撒。堂區神父Daniel Boyle說:「雖然很多教堂都已取消了子夜彌撒,或是提早舉行,但我們覺得這是重新凝聚堂區精神的必要之道。」子夜彌撒開始前的半小時,當聖詠團以波蘭語及英語唱出優美的佳音時,在場的教友,無不熱淚盈眶。 聖誕節過後幾天,我遇見一位年逾七十的長輩,她剛從河北某個鄉下村落做完了短期福傳義工返美。她談起當地的聖誕夜,一千多位平日生活清苦的教友,從散居四處,交通不便的九個村落,辛苦的聚集到聖堂參加子夜彌撒。當晚的氣溫是呵氣成冰的攝氏零下12度,但是聖堂內沒有任何暖氣設備。我想到St. Patrick 主教座堂網站上的那句話:「當然,在聖誕前夕的午夜,也許你只想要舒適的待在家中…」,心中立時起了一陣羞愧的寒顫。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