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3/08/16 07:33:44瀏覽178|回應4|推薦1 | |
![]() 這幅【聖母安眠】壁畫,來頭不小。是由畢卡索的弟子,曾獲頒西班牙國家特殊繪畫獎的畫家Kiko Arguello以東方教會傳統聖像畫(Icon)的藝術風格所繪。 這幅畫描繪的是當聖母瑪利亞的塵世旅途結束時, 12位宗徒從世界各地趕回來,為耶穌在十字架上託付給門徒們的這位母親奔喪,伯多祿(彼得)坐在靠近她頭的地方,若望(約翰)則在靠近她腳邊的地方,其他的人圍繞在她的身邊。中間上方畫著耶穌抱著一個小女孩(代表聖母瑪利亞的純淨的靈魂),將她交託給畫中右側身旁的總領天使(天使長)聖彌額爾(米迦勒)。左側後面3位警醒著的童貞女代表教會,呼應聖經上的記載,耶穌復活後首先顯現給女性。這幅偉大的作品,全世界只有兩幅,一幅在西班牙馬德里EI Transito(聖母安眠)教堂;另一幅在台南的二空天主堂。 關於這幅畫,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就是在我家客廳的牆上也有一幅【聖母安眠】圖,那是我去年送給太太的結婚31週年禮物。雖然這樣的禮物,似乎既不夠浪漫,更不適合在慶祝結婚週年時送給太太。話說,32 年前我們選在8 月15結婚,適逢陰曆7月16,正趕上了中元鬼節的次日。關心我的朋友們都勸告我:鬼門大開,結婚不宜。那時我是非常堅定的無神無鬼論者,聽到朋友善意的勸言,我總是不屑地哈哈大笑說:「誰怕誰?惡鬼怕惡人!」。結婚後,我當然安然無恙,也把朋友的勸言只當作笑談。四十歲領洗後,才知道原來 8月15是天主教會慶祝聖母升天的大節日。東方的教會,早在公元第六世紀就已開始慶祝這個日子(這節日的希臘原文是Dormitio意為「過渡」或「安眠」);到第七世紀初,這個習俗傳入羅馬天主教會。到第八世紀末,教會才將這節日正式命名為「聖母升天節」(Assumption)。到二十世紀中葉以後,我才開始慶祝我的這個「結婚紀念日」。至此,我終於大澈大悟,原來我不怕惡鬼(只怕老婆),惡鬼怕的也不是我這個惡人! 去年四月回台省親及度假時,可愛的阿扉妹妹邀我們到台南作客,不但安排我們借宿在靈氣鬱秀的碧岳修院,還帶我們去二空天主堂參觀這幅著名的【聖母安眠】壁畫。畫是繪製在一片弧形磚牆上,圖寬7.86公尺;高2.81公尺。目睹名畫,我深切感受到那種鮮明飽滿,象徵天主是光(若望/約翰一書1:5) 的金黃色彩,照耀著聖母,也照耀著我們。 當天因為不是主日,又是黃昏時分,教堂中十分寂靜。一位住在堂區的拉丁美裔修士看到我們,就熱切地與我們寒暄。突然修士像是想起了什麼,要我們等他一會。他匆忙他匆忙的跑回寢室,回來時手上拿著一個紙卷要送給我們。攤開來,是一幅製作非常精美,具體而微的【聖母安眠】圖。修士說,這是兩年前他們的聖堂改建及壁畫完成後,主教來祝聖時,他們特別從西班牙訂製的限量紀念品。他只保有一幅,但他要送給我們這個遠道而來的客人。在我們雜亂沉重的行李中,要把一張面積不小的畫毫無折損的從台南帶回台北,再漂洋過海的帶回美國,其實是不太容易的事。我曾想過,應該把這禮物讓給台南東道主的阿扉,既省了麻煩,也合乎禮數,但我對這畫實在愛不釋手,還是厚著臉皮把它私吞了。 打包行李向來是我的工作,但為了怕太太叨念我,老是不嫌麻煩的收藏些像女兒的第一雙小鞋之類無用的紀念品,我只能想盡辦法,仔細的將畫包裹好,放在行李箱中。回美之後,太太似乎已忘了這幅畫,也許根本不知道我把它帶了回來。我喜愛這畫,到了有些著迷的地步了。為了更好的保存這畫,我把它送到專業店裡去裝裱加框。人工昂貴的美國,專業裱畫店比香港專放高利貸賭債的「大耳窟」慈善不了多少。 回美後不到四個月,八月十一日的清晨,突然傳來母親病逝的噩耗。幾天後,就是我們結婚31週年的日子,在母喪的極度哀痛中,我無法啟口像過去的三十年一樣,向太太說聲,「週年快樂」。但我想到了這幅【聖母安眠】圖。那鮮明飽滿的金黃色彩帶給了我極大的安慰。原來,死亡不只是悲劇,也是值得歡欣感謝的永生的起點。當晚我們重讀了三十多年前我們在教堂許下的誓願。其實那時我們不知為何會選在八月十五,更不懂得如何「將全部的生命與愛情奉獻給你」。攜手走過了三分之一個世紀,我才懂得,從「這事怎能成就?」(路1:32),到「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罷!」(路1:32),這中間就是從死亡到升天的歷程。 我把裱裝好的這幅圖,送給太太,也送給我自己。在那個哀傷與喜悅的日子,還有什麼比這幅圖是更恰當的禮物呢?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