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母親的葬禮
2013/03/03 01:24:07瀏覽82|回應4|推薦0


   尊重母親生前燒香禮佛的誠心,及大哥、大姐的決定,母親的葬禮是隨著殯儀社的安排,以帶有佛、道色彩的台灣民俗儀式舉行。這是我一生中在台灣參加過的第二次葬禮。相較於四十多年前,披麻戴孝的跟在吹著嗩吶的樂隊及幾個抬著父親沉重棺木的粗壯漢子後面,走到雜草叢生的墳地的記憶,我看到台灣的殯葬文化變得更加細緻與優雅。

   在殯儀館的整個家祭與公祭的禮儀過程中,棺木是隔在視線外的帳簾後。當母親要入殮時,禮儀師請家屬及親友轉身面向門外,背對棺木的方向,以免被「煞」到。除了未能在最後時刻多瞻仰母親遺容及親手扶她入殮的遺憾外,我不禁對這種連至親的遺體也有所「忌諱」的習俗深深感慨。

   沒有人願意死亡,但死亡卻是所有人從出生開始,就一步步邁向的終點。沒有人喜歡面對死亡,卻無可避免的總要在生命中經歷。坦白的說,如果沒有對死亡的恐懼,人類文化就不會有任何宗教的產生。我曾輕蔑的嘲笑,信仰只是尋求「精神鴉片」的懦弱行為。但是當自己無可奈何的面臨死亡的悲痛時,才知道以前對死亡的藐視、訕笑、甚至全盤否認的狂妄,其實只是源於害怕面對它的潛意識,所產生的過激的心理防衛機制。

   我喜歡聖保祿(保羅)宗徒在《羅馬書》中論及死亡的這幾句話:「難道你們不知道:我們受過洗歸於基督耶穌的人,就是受洗歸於他的死亡嗎?我們藉著洗禮已歸於死亡與他同葬了,為的是基督怎樣藉著父的光榮,從死者中復活了,我們也怎樣在新生活中度生。」(羅6:3-4)藉著洗禮的恩寵,死亡已被聖化。它不再是「恐懼」與「忌諱」的根源,而是通往另一個新生命的門戶。我們不逃避最後肉體生命的死亡,但在每一次的悔改與皈依中與基督同死、同葬、同復活。

   這個「四旬期」中,我給自己所定的反省功課就是如何在每天的生活中體驗「從死亡到新生」的愉悅?在面對生命的召叫與各種試煉時,如何藉著基督戰勝死亡,偕同基督重獲新生?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July@guest
Re: 母親的葬禮
2013/04/16 19:57

這篇心情文章 令人沉思久久 ! 年紀越大 彷彿也看淡生死! 好久沒來看念祖 最近好嗎?

[版主回覆04/18/2013 06:20:35]

高興看到 July. 最近常在看你的奈良風景,想到七年前獨自去奈良出差的很多美好回憶。

確實,年紀越大,我們都需要學習更淡然的去面對生死。我在看曾野綾子的 "晚年的美學",我想,學習怎麼樣優雅的老去,也應該是對周遭人的一種責任


黃神父@guest
Re: 母親的葬禮
2013/03/10 17:23
蓋棺前要親人背對棺木的習俗,我常不認同這做法。以前我也以為怕煞到,後來有人解釋說是怕亡者會不願意離開親人。前者基於怕情,後者基於同情。但是真的是如此嗎? 我以為那是人定的習俗,不必遵守,尤其是教友。
[版主回覆03/13/2013 04:11:41]謝謝神父。我想很多忌諱都是出於害怕與無知

社群工作者@guest
Re: 母親的葬禮
2013/03/09 21:43

這個「四旬期」中,我給自己所定的反省功課就是如何在每天的生活中體驗「從死亡到新生」的愉悅?在面對生命的召叫與各種試煉時,如何藉著基督戰勝死亡,偕同基督重獲新生?

四旬期我給自己的的功課就是25:11 一句簡單話,若說得適當,有如銀盤中,放上金蘋果。

願仁慈的上主恩賜我們力量!

[版主回覆03/10/2013 04:53:08]言語是種智慧

薇薇@guest
Re: 母親的葬禮
2013/03/05 01:42

感謝天主賜給我們恩寵得以認識他,接受他, 並能藉著聖洗聖事使我們歸於耶穌並與祂的死亡同葬, 使我們因此成為天父的義子, 有一天能返鄉事親, 這是多大的福分啊!

 

[版主回覆03/10/2013 04:53:35]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