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3/07/10 10:28:34瀏覽87|回應0|推薦0

  初讀魯迅作品,便明白他所負笈的時代意義。「反傳統」是時代產物下必然的過程,而「階級化」則是大時代下不可漠視的必要之惡。「藥」則是嘲諷與階級化象徵的極致表現。原刊出現於1919年,離我們已經很遠了。近一百年的流轉,有多少人能真正體認當時社會的動盪與愚昧?又有多少人可以讀的出文章底下對於國家前途的憂心,百姓盲從的不屑,以及壯烈之士的扼腕?

現在的人讀「那些年」,有些認同是來自於相同的時空背景,曾有的共同經歷,引發出來的共鳴。魯迅的那個年代,對於思想的箝制與監控,使得知識份子一再地以各式各樣的文學形式,或詩或散文或小說的隱喻形式,表達對政局的不安,與時局的看法。不去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你是讀不出文學裡的真正意涵,感受不到真正的味道的。

  於是乎我們只能以膚淺的相同感受來感受我們所能產生的共鳴,拋卻文章裡大仁大義的隱含,單純的就情節的故事性來體會作者的想法,或者是硬將作者的想法忽略而只理解我們所能理解的部分。

  華家的小栓得了癆病,通過自家茶館的客人康大叔,得知蘸上剛處決的人血饅頭,服之即可治癆病。於是老爹天未亮便急著上刑場,欲買這難得的血饅頭。卻問這老栓怕是不?從劊子手手上撮著蘸滿血還多到沿路滴的饅頭,催促著老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老栓雖亟欲得血饅頭,卻也手抖躊躇著要接不接,則可見心中的恐懼。

  在隱喻時代階級對比的同時,魯迅並未忽略跨越時代的共同人性,父母為了治癒自己小孩的病,想方設法的克服自己的恐懼,只期盼傳聞有效,至於是不是將別人的鮮血吃進肚子裡,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兒子小栓乖乖的順從,吃了藥,也不可違抗不治之症的逆襲,而成了墓地裡,宛若闊人家祝壽時候饅頭的叢塚之一。

  人們總對「藥」的期盼甚深,無論是有形或是無形。身體既然是那樣複雜的結構,便不免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而引發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疼痛。因此止痛緩解的藥物自是不可少。但治療心靈精神上的藥物,相較之下,不免複雜許多。有些人用運動,用閱讀,用寫作,用戀愛,用美食,等等有形或無形的方式,來填補心靈空缺的部分。

  不說不知,也許,仔細想想,你也是某人的良藥。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ientseng&aid=7915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