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11 21:48:12瀏覽291|回應0|推薦5 | |
每個人總覺得自己有孤獨的時候,有不被了解的時候,這是自己覺得自己孤獨,自己覺得不被了解。魏連殳卻是透過申飛的敘述,從魯迅的筆下,一點一點的描繪出他的孤獨來。 這大抵是跟魯迅自己覺得孤獨有關,有時我會這樣想著。 在孤獨者裡,印象深刻的其中一幕,是魏連殳不發一語的讓他人為自己穿戴孝服,幫祖母送終以致嚎啕大哭不能自己的那一個片段。作者描述的魏連殳,似乎是個不怎麼看得起傳統的禮教的知識份子,但從順從的穿上孝服,到長嚎哭泣,又可見他對於適當禮數的遵守與個人情感的不保留,所展現出來的真性情。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冬天,祖母因病去世,我回鄉下奔喪,到的時候只見父親滿臉鬍渣,與母親、叔叔、嬸嬸在路邊搭起的靈堂守靈,天氣很冷,幾位長輩穿著厚重的外套,在漆黑夜晚裡,極少行人車輛經過的路邊,圍著燒金紙的火爐,照著道士的口令,每隔一段頌經的時間,就得站起,年紀大的人體力與膝蓋都不如年輕人,就著日光燈守著亡母的牌位,送天上的母親最後一程的摳摟身軀,身為子女的我不免有所不忍。 我沒有宗教信仰,對於因繁文縟節而飽受煎熬的長輩,覺得一股說不上來的不捨。但死者為大,傳統還是必須要遵守。也或許是因為,人總會對死去的人感到歉疚,所以也願意遵守平時覺得太繁雜的禮俗。 到了半夜,師姑說,把奶奶生前用過的,喜愛的物品,燒給她,讓她在天上也可以用。於是,家族的人,圍成了一個圈,紛紛的把祖母的物品丟進由金紙堆成的,好大的火堆。一邊丟一邊還要喊著:「阿母,來拿您的東西」。 我是跟阿嬤最親近的,最要好的。小時候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到七歲,才離開他們到城市跟著父母。鄉下裡有太多我的回憶,有奶奶夏天怕我熱,搓著我的背,一邊幫我搧風的回憶;有爺爺騎著車,載我到湖邊釣魚,回家後,坐在大埕,一邊配夕陽,一邊吃晚餐,腳邊還有灶,灶上用木材燒著水,等著吃完飯洗澡用的記憶。時光的消逝沒有印記足堪證明,不像所有真實的物品會遺留下來,而回憶正是時間腳步留下的足跡。我與祖父母的親近,在為她送終時,卻必須站得遠遠的…,不能隨心所欲得接觸呼喚,讓我不停的哭,不停的流眼淚…。那種傷心情感的流露,混雜著太多的因素,然而也就是單純的不捨與傷心罷了。 魏連殳的傷心,在我看來是人性的表現。雖然在魯迅的作品當中,大部分的人性,都是屬於大時代之下,為求自保的自私與戲謔。但從魏連殳身上,可以看到的是知識份子的堅持,對孩子充滿希望,而堅持對未來保存希望;對自己也還堅持著期望,所以希望能活著;到最後,就算活不下去了,也堅持先報復了那些流於世俗,迫害他的人之後,才願意死去。 魯迅筆下的魏連殳,有著堅毅的性格,個性上的鮮明特質,讓人對讀書人還是不免有著敬意和景仰。這是我認為<孤獨者>裡的魏連殳,相較於其他篇裡的讀書人的窮酸懦弱,可愛的太多的原因。 |
|
( 創作|文學賞析 ) |